美国挡不住ASML总裁访华,怎样理解中国芯片产业?

前些天,美国又将一些中国企业列入了实体清单。

我们总是说美国特别霸道,总是打着所谓民主、人权、自由、安全等旗号,以无端指责、“长臂管辖”、打压制裁以及有针对性地对他国进行技术封锁等卑劣手段,达到将自身利益凌驾于他国利益之上的目的。

对国际形势较为关注的朋友都知道,限制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已成为美国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随着美国对中国科技产业制裁的不断升级,像EDA设计软件、光刻机这些以往大家很难接触到的词汇,现在都已经耳熟能详了。

要知道,光刻机是整个芯片产业的“脖子”。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的芯片产业逐渐从封装、测试向设计、制造等高端领域迈进。2019年,中国芯片的产业规模就已经高达8700亿。

如果我们再把手机、电脑、电视等芯片下游产业链的电子消费产品算入其中的话,那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出人意料的是,光刻机以及相关辅助材料和零部件作为几十万亿产业的基石,在中国的产值仅有1000亿美元。这与光刻机所支撑的庞大产业集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因此在我国,只有国家层面一直在默默推进光刻机的研发进度,企业层面很少有人去主动涉猎这种投资大、研发失败率高、产值和盈利都相对有限的产业。

众所周知,目前全球最先进的光刻机制造商是荷兰的ASML公司。作为一家非美企业,却频繁被美国拿来当枪使,其中缘由也是一言难尽。

有人可能会说美国是通过持股的方式来对ASML进行控制的,其实也并不尽然。在ASML的大股东里面,美国的资本也只持有16%的股权。ASML之所以乖乖听话、不敢反抗的核心原因,是因为ASML整个供应链都摆脱不了美国的掌控。

试想一下,面积仅有4万多平方公里的荷兰,本身的体量根本不足以支撑起光刻机的一整个生产环节。ASML只是负责光刻机的设计、组装和制造等方面的工作,90%以上的关键零部件和设备都要从他国采购。

就比如光刻机的核心镜片就是从德国蔡司公司采购的,并且全球仅此一家。而且ASML独步江湖的极紫外(EUV)光刻机所用到的极紫外光源设备,也只有美国的Cymer公司能够提供。除了上述这些,ASML其它最主要零部件的供应商,大部分也都来自于美国。

可以说ASML在过去30年的发展当中,得到了包括美国政府、顶级半导体公司以及全世界最先进产业链的支持。从来没有一天,为哪怕一颗螺丝钉被别人卡脖子而劳过神。

相比之下,日本光刻机产业的良好发展势头却被美国政府毫无保留地、全面扼杀在了树苗期,完全退出了高端光刻机领域。更不用说中国在种子时期,土壤就被撒上了毒药,期间还出现汉芯这种雪上加霜的事情。好不容易等雨水稀释了一些、正要发芽的时候,又有人想把土壤都给挖走。

因此,当美国扼住了ASML光刻机产业的“细脖子”,也就间接控制了整个世界的芯片产业和以芯片为基础的全球科技产业。全球所有国家只要是想生产先进的芯片,都必须要看美国的脸色。

而且,目前芯片产业链虽然看上去已经高度全球化,但无任何一个国家能囊括设计、制造、封装和测试整个产业链环节。可如果我们往上游看,就会发现芯片生产的关键设备、零部件以及材料往往只有极少数的几个厂家在做。芯片产业链可以说是非常脆弱,只要其中几个关键企业发生问题,整个芯片产业将会彻底停摆。

所以芯片的产业链虽然遍布全球,但却更像是一个会员制的俱乐部,仅由极少数的几个厂家控制着,牵一发而动全身。也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美国才会想方设法地紧紧控制住光刻机的关键环节。

1980年,ASML刚起步的时候,日本的光刻机产业就已经如日中天了。作为当时国际光刻机市场的主导者,尼康的光刻机市场占有率曾一度超过了50%。在日本企业的冲击之下,英特尔只能被迫退出DRAM市场、裁员2000人来应对收入的下滑。

在此期间,日本存储芯片的全球市占率达到了80%。世界排名前10的半导体公司有一半是日本企业,NEC更是排名第一。日本芯片的全球市占率达到了51%,同期的美国只有37%。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美国芯片公司深感再放任日本公司这么强势下去,自己未来在芯片其他领域的地位也将不保。于是美国芯片巨头们联名告状,向美国政府指控日本公司在美国芯片市场的低价销售是赤裸裸的倾销行为。

潜台词就是“卖这么便宜,产品质量还这么好,让不让人活了”。

于是乎,美国政府开始对敢于在高科技领域挑战自己地位的小老弟动手了。就算是盟友,这么嚣张也得打压。

1985年9月,日本被逼着签订了《广场协议》,同意日元兑美元大幅度升值。此后3年,日元兑美元升值了一倍。这就意味着同样日元定价的商品,在国际上的价格就要涨一倍,大大降低了日本制造产品的竞争优势。

1987年,日本迫于压力又与美国签订了《美日半导体条约》。条约规定日本停止所谓的倾销,并且日本半导体产品在美国的售价不能低于市场平均价格。并强制性为美国的半导体企业预留日本20%的市场份额,由此换得美国放弃301起诉。

俗话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美国对日本的一系列举措直接造成日本的芯片产业向其他东亚地区去扩散。三星公司一边从美国购买技术,一边享受着日元升值带来的好处。当然,台积电以及ASML也正是抓住了美国制裁日本的机会,一举发展了起来。

1994年,ASML光刻机的全球市占率已经达到18%,初步确立了尼康、佳能和ASML三足鼎立的态势。后来随着浸没式DUV光刻机的发明,ASML在光刻机领域获得了领先地位。之后号称全球最先进极紫外(EUV)光刻机的横空出世,更是让ASML一骑绝尘。

EUV光刻机,号称人类工业皇冠上的明珠。重达180吨左右,需要20个集装箱才能运走。正是靠着这个机器,当时的台积电才把芯片做到了3nm的极限水平。当然,ASML在EUV领域的领先地位离不开美国的支持。

1997年,英特尔牵头创办了专门针对极紫外线技术研发的EUV LLC联盟。为了避免日本的光刻机企业得到这个技术,美国将佳能和尼康排除在外。ASML就顺理成章的成为全球唯一一个进入这个联盟的光刻机设备集成商。

为了让美国放心,ASML在美国建立了一所工厂和一个研发中心,以满足美国本土的所有产能需求。同时,ASML也保证55%以上的零部件将从美国的供应商去采购,并接受定期的审查。就这样,ASML成为了EUV技术的独家获得者,一时风光无二。

因此,说ASML是美国政府一手扶持起来的“干儿子”也不为过。并且ASML也算是亲眼目睹了美国摁灭日本光刻机企业以及日本整个芯片产业的全过程,所以也就更加不敢造次了。

这也就直接解释了ASML本该在2019年向中芯国际交付的EUV光刻机,直至现在都没收到货的原因。而同样的EUV光刻机,台积电却有80台。

我们要清楚光靠打压和封锁,只能减慢对手追赶的脚步。如果自己始终原地踏步、不往前走,一切都是枉然。在芯片领域始终能保持全球领先的创新能力,才是美国能卡住芯片产业脖子的最根本原因。

2019年以来,美国国会一直在加大对芯片产业的投资力度。从牙缝里掏出几百亿美元,去补贴芯片产业的发展。直至现在,美国仍然是全球芯片研发投入最多的国家。

现在美国一手打压像华为这样的全球其他玩家,一手靠着萝卜加大棒让台积电、三星等芯片制造企业往美国本土去搬迁。为的就是能在本土构建出芯片的整体产业链,让美国对全球的芯片产业具备更强的掌控力。

这些无不说明美国并非是在华为突破了5G技术后,才如梦初醒的,美国对芯片产业从始至终都非常重视。事实也证明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但凡有能够摸到美国芯片产业后脚跟的,美国都会毫不犹豫的进行致命打击。

因此,我们不要认为ASML总裁访华就意味着美国放松对华芯片产业的遏制。截止去年,中国已经有600多个企业上了美国的实体清单。可以预计的是,这个名单在未来肯定会越来越长。

数据显示,中国的芯片进口量已经超过石油成为了进口额最大的产品。这个进口量不仅全球第一,而且还占到了全球芯片总产量的50%。可以说,芯片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中国的光刻机技术和美国的差距越大,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就会越来越肆无忌惮。

总结

芯片作为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我国需要进一步提高芯片产业的战略地位。鼓励各地政府部门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芯片产业的发展,并依托芯片创新型企业布局建设一批国家集成电路技术研发中心。引导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增加高端技术的研究和投资,进一步完善以国家企业技术创新中心为枢纽的创新、创造体系建设,引导产业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另外,还要加大对芯片产业的财政支持和补贴力度。向芯片企业提供税收优惠政策、研发补贴以及国家半导体产业基金的投资,根据企业技术进步状况,对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进行不定期调整。帮助芯片产业内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和保险担保等方式灵活筹集资金,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融资担保作用。

要知道中国芯片产业链较为脆弱,制造供应链的某一环节断裂,就会被卡脖子。芯片产业整体都将陷入被动状态,给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危机。中国应充分把握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形成的前沿技术成果和先进创新应用,稳步推进芯片产业链中的重点核心设备、设计软件和关键材料等的国产化和本土化。

此外,还要积极建设自主可控的芯片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以稳步提高国内各行各业所需芯片的自给率,提升本土上游厂商对下游的服务能力。增加客户黏性,降低市场需求或供应发生变化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影响。进而提升本土集成电路上下游厂商间的协作水平,使得本土供应商具备一定产业链配套服务能力,降低供应系统在面对干扰因素时出现供应链部分或整体发生崩溃的可能性。

我国只有真正做到了独立自主,步步突破美国的封锁线。才能让其他国家的科技企业看到中国的决心和能力,才能让他们敢于和中国进行合作。不然全球其他的市场参与者,没有一个人敢向美国说个“不”字。

#美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三星   美国   中国   芯片   光刻   产业   日本   产业链   总裁   全球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