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下半期,印度社会与宗教改革的主要机构

文|括谈古今

编辑|括谈古今

前言

19世纪下半期,印度出现了宗教和社会改革活动的高潮,这个活动主要是由拉姆·莫汉·罗易开创的。由于当时印度在社会和宗教方面都存在一些弊病,所以出现了改革的高潮。但改革派之间也存有不少分歧,因此,在改革的过程中,也出现分裂活动,这也是自然的。不过,从总体来看,通过一系列改革活动的开展,一些社会陋俗和印度教的不良规定受到冲击,对提倡人人平等和妇女的解放起到推动作用。下面介绍几个主要改革机构:

梵社

梵社是由印度最早的资产阶级启蒙家和活动家拉姆·莫汉·罗易于1828年创立的。它严厉抨击印度教的种种弊端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由于梵社的努力,长期存在于印度教内的陋俗,如寡妇为死去的丈夫殉葬、一夫多妻、童婚、限制寡妇再嫁、种姓歧视等受到冲击。


但不幸,拉姆·莫汉·罗易于1833年去世,从此以后,梵社的活动一度失去势头。十年之后,罗宾德罗·纳特·泰戈尔的父亲即戴温德尔·纳特·泰戈尔加入梵社,使其又重新振作起来,影响不断扩大,不但在孟加拉,而且在其他地区也建立了不少梵社的分支,如旁遮普、马德拉斯等地。1857年,盖希沃金德尔·森加入了梵社。起初一些日子,他与泰戈尔合作配合不错。但到后来,两人出现分歧,自1860年开始,盖希沃金德尔·森在教义改革方面倾向于吸收较多的基督教特点,这为戴温德尔·纳特·泰戈尔所不容。于是梵社内部开始分裂,以盖希沃金德尔·森为首,新建一个组织,名为印度梵社,要求印度全面实行改革。

不过到后来,这个组织也分成两派,一派以盖希沃金德尔·森为首,另一派是他的反对者们,其主要领导者是希·夏斯特里等人,该组织被称为大众社。这样,拉姆·莫汉·罗易所建立的梵社形成了三个支派。该社尽管分裂,但长期以来,其在宗教和社会改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良好的社会效果。

祈祷社

拉姆莫汉·罗易所开展的宗教和社会改革运动,影响到印度各地,祈祷社于1867年成立,就是其中一例。祈祷社是马哈拉施特拉地区的一个宗教、社会改革组织,该机构的基本原则与梵社一样,主张一神论,结束种姓制度,提倡寡妇再婚,鼓励妇女受教育,限制童婚,拒绝偶像崇拜,对吠陀和轮回持否定态度,采取集体礼拜仪式。该组织的主要成员有马哈高温德·拉纳德、R.G.班达卡尔、纳拉杨·金德拉瓦卡等人。


祈祷社主张,“运动逐渐前进,而不是革命。改革不应与印度教决裂,也不应与社会决裂”,“却又小心翼翼地不用反抗的举动去触犯正统观念和种姓制度”,还认为,“社会改革和宗教改革之间虽有联系,却可以各行其渐进之路,没有必要彻底变革社会结构或印度教”。结果,他们一方面集中力量通过教育和写作来传播该组织的思想主张,另一方面也认真致力于社会工作的实际任务。

祈祷社虽然主张一神论,但不空谈教义,主要致力于社会改革,例如主张不同种姓间可以会餐和通婚,寡妇再嫁,改善妇女及贱民阶层的命运,在一些地方还建立了育婴堂、孤儿院、寡妇收容所、女子学校,“贱民”福音堂等机构。祈祷社一度成为西部印度许多社会改革活动的中心。尤其是孟买管区,马哈德夫·戈文达·拉纳德的贡献很大,他把整个生命贡献给了祈祷社,致力于促成祈祷社宗旨的实现,他是寡妇婚嫁协会的创始人之一。

马哈德夫·戈文达·拉纳德的改革思想全面,他主张宗教和社会改革的一致性,两者密不可分,“如同爱人类和爱上帝不能分开一样”。他说:“当你们的社会安排不完备的时候,你们就不可能有良好的经济制度。若是你们的宗教思想很卑贱,你们在社会经济和政治方面就不可能得到成功。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绝不是偶然的。”祈祷社把社会改革和宗教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做了大量工作,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受到民众的赞扬。



雅利安社(又译“圣社”)

雅利安社于1875年由斯瓦米·德亚纳德·斯瓦索迪在孟买建立。他出身于古吉拉特邦的一个婆罗门家庭,在青年时期便离家出走。为探求真理,他作为苦行者,在印度各地漫游,为时17年之久,结交了不少出家人,并与他们进行思想交流。他对梵语深有研究,是一位精通梵文的学者,但他未受过英语教育,没有受到基督教的任何影响,也不赞成接受西方思想,他主张复兴古代雅利安人的信仰。

他认为,印度教中的迷信和其他弊端均来自吠陀以后的著作,如《往世书》等著作,因此,主张以古代雅利安人的宗教精神改革印度教,把吠陀经典视为最高经典,他认为,“这个宗教实际上就是最早的吠陀教,它包括在四部吠陀经典之中,但在历经许多世纪后渐已蜕变”。他的目的是传播这一宗教的真谛,恢复它的纯洁性。他的宗教信仰,尽管大力谴责当时的印度教,但仍接近于正统观念,如信奉吠陀等,反对多神论和偶像崇拜,于是他提出了“回到吠陀去”的口号。在导师的指导下,他用心学习经典,并一直从内部对现行的印度教细心观察。后来,他在讲坛上对印度教中的种种弊端进行了抨击。在辩论中他引经据典,论证自己的观点。

他在与梵社及祈祷社的领导人接触后,才走上了改革者的道路。1863年,他成了一名游方传道士。5年之后,他在从事有关活动之余,还办起了学校。1872年,他在加尔各答会见了梵社社员,还听取了盖希沃金德尔·森的建议,即放弃苦行者式的半裸,穿戴城里人的衣着,使用地方语而不用梵语布道。接受建议后,他决心大干,于是在1874年出版了一部重要著作《真理之光》,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主张,在这一著作中,他对不同的宗教进行了比较研究,证明吠陀教是最好的。


为了宣传自己的思想,他于1875年在孟买组建了改革团体雅利安社,两年之后,在拉合尔也成立了雅利安社,后来在其他地方也分别组建了雅利安社。雅利安社的主要活动地区是旁遮普和古吉拉特等地。雅利安社在全印度各地也宣传了斯瓦米·德亚纳德·斯瓦索迪的思想和主张。他去世以后,他的追随者们依然宣传他的宗教改革思想。

由于他强调了吠陀信仰,所以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参加者不只是知识阶层,还有不少手工业者和商人,甚至封建主。斯瓦米·德亚纳德·斯瓦索迪同样反对偶像崇拜、童婚、种姓歧视和不可接触制度,主张妇女解放,提高妇女的地位。为了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雅利安社的分会在各地建立了不少学校,产生了深远影响,帮助印度人民树立起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为后来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奠定了爱国主义的思想基础。印度学者认为,雅利安社所倡导的不只是宗教运动,也是政治、社会和文化运动;由于其反对种姓制度和不可接触思想,从而加强了印度教社会的团结,促使民族觉醒;在教育领域,其创办学校,为提高一些人的文化水平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雅利安社虽然积极活动,但力量毕竟有限,传统的印度教的势力依然很大。实践证明,只有把改革的新思想和旧传统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群众乐于接受的形式,才能把宗教和社会改革的运动深入而又广泛地开展下去。

罗摩克里希纳传教会

罗摩克里希纳传教会于1898年由罗摩克里希纳的弟子斯瓦米·维韦卡南德在加尔各答创立,是印度教改革社团之一。其目的是为了宣传斯瓦米·罗摩克里希纳·巴尔姆汉斯的宗教和社会改革思想,主张印度教改革,对其他宗教宽容,彼此友好,实现“人类宗教”的理想,服务于社会。该教会在印度各地办学校,开医院,设立救济中心、孤儿院等,从事各种慈善事业。该教会不只是在印度各地设有分会,而且在世界不少国家,诸如巴基斯坦、缅甸、马来西亚、斯里兰卡、斐济、毛里求斯、南北美洲以及欧洲一些国家都建有常设机构,从事相关活动,因此该教会在印度国内外影响很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印度   加尔各答   印度教   孟买   泰戈尔   种姓   宗教   社会   寡妇   思想   机构   世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