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范仲淹的励志苦读


青年范仲淹的励志苦读


王炳强


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八月的一天,范仲淹出生于父亲范墉任职的武宁军(今江苏徐州市;一说出生于苏州)官舍。第二年其父却因病去世了,一家人的生活顿时陷入困窘之中。母亲谢氏无奈便带着还在襁褓之中的他改嫁时任澧州安乡县县令的朱文翰,朱文翰仁惠慈爱,待范仲淹很好,没有让他知道自己的身世,为范仲淹改姓名为朱说(yuè),并决定“要像培养朱家子弟一样,培养范仲淹”。安乡位于洞庭湖畔,在洞庭湖的涛声光影里,范仲淹度过了他的童年时代,接受了启蒙教育,开启了他的苦读生涯。朱文翰调任淄州长史后,年届弱冠的范仲淹来到继父的故乡淄州长山河南村(今邹平市长山镇范公村)。

范仲淹从小就冷静沉稳,生活俭朴,没有像他的朱家弟兄们那样沉迷于奢侈安逸的生活。反而他读书非常刻苦,15岁即被举为学究,并受到本县告老还乡的右谏议大夫姜遵的青睐,称“他日不惟显官,当立盛名于世”。21岁那年范仲淹曾在继父友人的引荐下,去距离河南村西南50余里的醴泉寺读书,这醴泉寺位于邹平长白山北麓(今青阳镇醴泉村南),地处群山环抱之中,环境幽雅,寺旁一条小溪潺潺流淌,是一处安心读书的理想之地。

(邹平市青阳镇醴泉寺全景图)

(醴泉寺内的范文正公祠)

(祠内的范仲淹塑像与《岳阳楼记》)

寺内住持慧通大师学问精深,对范仲淹疼爱有加,向他传授《易经》、《左传》、《战国策》、《史记》及诗词歌赋,生活上也处处周济他。

(范公读书的小山洞,作者于1974年探看过)

这引起一些小和尚的嫉妒,常常吵吵嚷嚷扰乱安静,又以“饭后钟”相戏弄。为避开寺内喧嚣,范仲淹找到寺南一僻静的小山洞内读书,晚上才回到寺院。深夜整个寺院都沉浸在寂静之中,只有他的窗口亮着灯光,伴着山风的吹拂、涧溪的低吟,一直到天亮。当东方破晓,僧人们都起床的时候,他才放下书卷,和衣而卧,睡上一会儿。

宋·魏泰东轩笔录:"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齑数十茎,酢汁半盂,入少盐,暖而啖之。"这里特指范仲淹的饮食极为艰苦,在小山洞内每天只用两升小米煮一锅粥,等到冷凝结后划为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切几根韭菜或野菜,调上半碗儿醋汁,加上少许盐,就算是一天的两顿饭,这就留下了“划粥断齑”励志苦读的千古佳话。然而年轻的范仲淹不以为苦,每天津津有味地在诗书的海洋里遨游,一直坚持了三年。

醴泉寺毕竟是个闭塞的地方,无众多名师硕儒可以请教,没有志同道合的同学可以切磋,难以扩大自己的见闻。23岁那年,一次偶然的事件,他得知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和家世,自己原是苏州范家之子,先祖范履冰是唐朝宰相,曾祖和祖父均仕吴越,父亲范墉在吴越降宋后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这些年来,一直靠继父的关照度日。这件事使范仲淹深受刺激和震动,愧愤交集之下,“感极而泣”。他决心脱离朱家,于是他匆匆收了几样简单的衣物,佩上琴剑,不顾朱家和母亲的阻拦,流着眼泪,毅然辞别母亲,徒步求学去了。来到了位于河南商丘市的宋代官办四大书院之首的应天书院(免费)求学。

远离家乡,范仲淹的生活更加艰苦了,每天只能靠喝粥充饥,读书却更加刻苦勤奋了。在寒冷的冬天,常常读书至深夜,困倦极了,便用冷水洗一把脸,以提振精神,继续沉浸在经史子集的海洋里。史书记载:“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夜或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其起居饮食,人所不堪者,公自刻益苦”。

生活虽然艰苦,但范仲淹的精神却是快乐的,作为全国闻名的大书院,这里有名师大儒可以问学请教,有大量的书籍可以浏览阅读,有志同道合的学友可以互相切磋,这样的生活使他志得意满,充满信心。

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真宗皇帝来到应天府拜祭圣祖殿,繁华的应天府热闹起来,全城人民倾城而出,涌上街头,要一睹皇帝的风采。应天府的学子们也早早穿戴整齐,准备结伴上街观看。当同学们去邀请范仲淹时,只见他依然穿着平时缝缝补补的衣服,端坐在书桌前埋头苦读了。同学们纷纷责怪他,机会难得,为何不去观瞻皇帝的风采,范仲淹却淡淡说道:“何必那么着急,它日再见也不迟啊!”这不但显示出年轻的范仲淹读书之心无旁骛,也显示出他具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南京留守(应天府最高长官)的儿子是范仲淹的同学,把范仲淹生活的艰苦告诉了自己的父亲,南京留守便马上吩咐家人备办了一些酒菜,给范仲淹送了过来。过了两天,这位同学来到范仲淹的住处,发现这些饭菜竟然原封未动,只是发馊变味了。这位留守大人的公子不由得责备范仲淹:“老兄,你的肚皮天生和鸡鸭鱼肉有深仇?我对你可是诚心诚意啊!” 范仲淹向他解释道:“对令尊大人的厚意,我甚为感激,只是小弟我多年吃粥,如果现在我享受了这丰盛的饭菜,以后就恐怕难以吃得下粥、嚼得下菜根了。”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体制的形成,离不开应天书院的影响,商丘是中华名族的发祥地之一,在这里诞生了中华圣人文化圈,老子庄子墨子也都出生在这里,西汉时期这里就诞生了梁园文学,千年来的思想传承下来,到了范仲淹的时代,他在应天书院饱受这千年沉淀下来的思想的熏陶,形成了“先忧后忧”的思想体制。

两年以后,公元1016年春,27岁的范仲淹一举中得进士,殿试时见到了年近五旬真宗皇帝。范公和其他进士一起跨上骏马,在鼓乐声中游街,尽享荣耀。他被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从此踏上了他的艰难坎坷而又辉煌壮丽的从政之路,施展他报国惠民、先忧后乐的宏伟之志(曾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他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警示和激励着世世代代仁人志士们报效国家,服务人民。

附 诗:

很巧,我也在醴泉村长大的,

从小听范仲淹的故事。

多少次提笔想写点什么

却总是感觉无从下手

——-——-

人尽皆知的读书洞

没有值得描写的美景

这里不过就是北方山中

随处可见的小浅坑

这里有的仅是清净

洞前的山花轻柔飘落

疾风从来不造访

蟋蟀和蝉轻声细语

它们都怕惊扰到

沉浸书香的少年

——-——-

洞中清瘦的身影

手不释卷,日夜苦读

饥了四块米粥果腹

渴了自有山泉雨露

困了枯草石板当床

累了清风明月送爽

——-——-

我想这浅浅的洞穴边

定有神仙常来作伴

盘膝共坐溪边草地

谈论高深的人生哲理

——-——-

依稀看到范公

在洞边微笑

你小子把事情想得太好

哪知当时的实情:

饥寒交迫孤独夜

雨雪冰霜刺骨床

三年筚路蓝缕路

刻就忧乐在崖壁

(诗歌作者,醴泉村人,佚名)


说 明

1.范仲淹不可能在山洞里夜宿,冬天寒冷,夏天蚊虫。他是在醴泉寺夜宿的,见上文。

2.醴泉寺位于今邹平市青阳镇醴泉村,是本文编者王炳强的故乡青阳村之东南方向约10里远的山坳里。

3.根据胡永杰所著《楼上一叹动千年》及宋代相关史料和故乡相关传说编撰而成。

编撰于2022年12月

编者简介:济南市历下区退休中学语文教师,退休前后有几十篇诗歌、散文、历史故事、教学论文、新闻作品刊发在国省市级报刊及微刊“都市头条”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08

标签:真宗   青阳   天书   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   继父   天府   艰苦   皇帝   思想   青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