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偷袭珍珠港:摧毁了其完全掌控自己命运的希望

前言

这两个事件决定了战争的未来走向。1937年7月,中国国民党军队和一小群日本士兵在北京附近的卢沟桥爆发冲突。(根据早先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日本和其他一些国家得以派出军队驻扎在北京。)正是此次突发事件开启了中国对日本的全面抗战。

卢沟桥事变及诺门罕事件

如果不是两年后一件没那么起眼的事,情况可能会完全不一样。由于相信斯大林才是真正的敌人,日本的许多高级指挥官渴望“北进”。1939年,日本和苏联两国军队在蒙古(蒙古当时已成为苏联的附庸国)边境的小城诺门罕相遇并发生冲突,苏联红军让日军首次尝到了在更大范围战争中战败的滋味。苏联人把日本人打得晕头转向,日军方面的伤亡人数超过2.5万。同年晚些时候,苏德条约签订。

卢沟桥事变

此后,东京和莫斯科也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当然,众所周知的是,希特勒撕毁了苏德条约,但东京和莫斯则一直信守日苏条约,直到1945年8月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为止。《波茨坦公告》正式结束了同盟国与日本之间的敌对关系。由于害怕无法分一杯羹,斯大林夺取了北海道附近的两个大岛和一组较小的岛屿。

我们扯得有点远了。但无论如何,卢沟桥事变与诺门罕事件的累积效应是将日本的军事重心转回中国。

《波茨坦公告》

从那时起,持续进行的战争成为累赘:无法抛弃沉重的财政负担;战术上的成功暂时掩盖了战略上的盲目性;不愿意承认日本的目标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实现的事实(特别是一旦希特勒对苏联发动盲目的战略入侵)。日本的战略家们无法想象承认错误,更别说放弃错误了——还有其他问题,甚至只要一谈撤退,就有可能招致暗杀。

相反,必须侵略中国本土,才能保住至关重要的伪满洲国殖民地的安全;必须占领英法在东南亚的殖民地,才能确保侵略中国所需的资源;必须消除美国这个潜在对手,因为它以禁运威胁日本放弃在中国和东南亚的企图。

日本帝国陆军在中国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战术胜利。虽然陆军当局可能无意卷入一场旷日持久的陆地战争,但事实就是如此。它一直在寻找能摧毁中国人抵抗意志的致命一击,但每次“胜利”之后,“战败”的中国士兵总能化整为零,融入城市或农村。这是促使屠杀规模扩大的原因之一,在一般的日本士兵眼中,敌人无处不在。

帝国陆军终于在中国取得“胜利”。1944年发动的“一号作战”规模远远超越同时期的阿登战役,并且带来了更严重的后果。陆军最终击溃了国民政府的主力部队

珍珠港、投降与战争遗产

避免战争扩大化的最后机会出现在1941年秋天。当时的首相是近卫文麿,是第一章提及的藤原贵族的直系后代。近卫一直试图避免迫近的日美冲突。1940年的《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的确刺激了美国,因为欧亚大陆有可能为轴心国全面控制。

日本的统治阶层一直沉迷于德国纳粹的成功之道,迷恋希特勒重振德国经济的方式,东京的许多人希望英国、荷兰和法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会落入他们手中,以消除他们因为中国战场上的物资供应而产生的焦虑。日本政府忽视了其驻欧洲使馆人员的警告,即纳粹不一定入侵英国。

同时,罗斯福政府担心缅甸、法属印度支那和荷属东印度群岛落入日本手中。美国开始表示,日本必须放弃它对欧洲殖民地的企图,并放弃它在中国占领的所有领土,除了原来的南满殖民地。美国有一个可靠的手段可以向日本施压,就是对其实行石油禁运。

德国纳粹

那时,东京有不少人(包括天皇本人和东条英机,后者曾经是日本关东军的司令,时任陆军大臣)相信,日本正面临抉择:或者放弃其对亚洲大陆的企图,或者对美国开战。由于未能说服华盛顿相信它的要求会导致战争,近卫最后只好辞职。天皇命令东条英机组建内阁,从那时起,后果就可想而知了。

随后发生的事情,已有不少文献讨论。这些事件包括:偷袭珍珠港,新加坡、南京和马尼拉陷落,中途岛战役,珊瑚海战役,占领硫磺岛和冲绳,空袭日本城市,以及最可怕的高潮,即在广岛和长崎投放原子弹。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人都知道这些事。这是一个充满暴行、恐怖(与英雄主义)的长篇故事,其野蛮和悲惨程度只有当代欧洲发生的事才能与之相提并论。

偷袭珍珠港

从中得到的一般教训就是,若政治失能,无法制衡权力,便会出现日本的情况。除此之外,还有三点可以借鉴。当后面章节提到1945年以后发生的事情时,这三点的重要性便会显现出来。

首先,要强调的是日本人战场战术的精到之处以及西方列强一贯的傲慢,后者不断低估日本人的能力,不相信日本有能力偷袭珍珠港,不相信日本能以闪电的速度南下马来半岛,以及从北边入侵新加坡,更不会相信日本可以部署比西方任何武器都先进的战斗机。

日本人同样因为误读对手而产生盲点。他们认为中国人是低劣、落后的民族,不会坚持抵抗,只要施加压力便会投降;而美国人很腐败,只要给以有力打击,便会溃不成军。他们认为外国人永远不可能理解日本,所以美国人不可能破解其密码。但两种误读并不相同,值得深思。日本人误读的一直是对手的动机和决心,而西方误读的则一直是日本人的能力。

其次,战争并非东京的大胆赌博。日本领导人觉得他们是被迫卷入战争的。在战后东京审判期间发表的一篇著名文章中,日本伟大的政治哲学家丸山真男写道:“在战争期间,同盟国的观察人士普遍认为,由于日本蓄意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以对抗世界上两个最强大的国家,因此它必须建立一个组织,并根据对未来的合理而清晰的预测制订计划。毫无疑问,当事情的真相大白于天下时,盟军会越来越惊讶。”他接着解释说,事实是,日本的战时领导人将整个时期视为“一场自然灾害,一场大自然的震动,让所有的人类力量都黯然失色”。

同盟国

他指出:“日本当时拥有最高权力的人其实只是傀儡,被他的下属操控,而他的下属又被其他人操控,这些人包括海外官员、右翼浪人以及与军方有关联的恶棍。事实上,名义上的领导人十分无奈,常为迎合体制外的莫名力量所创造的既成事实而被牵着鼻子走。”换句话说,战争的最终原因(或至少日本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是因为权力集中在某些野心家手中,而是因为分散的权力失去了控制。

最后,经此一役,表面上看日本好像实现了其目的,但其实是摧毁了日本完全掌控自己命运的希望,讽刺的是,后者才是日本的真正动机。东京的官方说法是,日本发动这场战争是为了终结殖民主义,把西方列强赶出亚洲。除了一个真正的例外,日本成功地实现了这些目标。正如丘吉尔所担心的那样,新加坡的陷落意味着大英帝国的终结。

大英帝国

1945年后,法国蹒跚地重回印度支那,然而不到10年之后,便被永远地踢了出去。如果美国没有像现代的克努特国王那样努力抵抗历史潮流,那里的殖民历史可能已经就此结束。荷兰人被赶出东印度群岛,即今天的印度尼西亚群岛。即使是美国在亚洲唯一的正式殖民地菲律宾,也会在当时事件的压力下,获得法律上的独立。

只有日本及其昔日的殖民地台湾地区与朝鲜半岛(或者至少是朝鲜半岛南部),将被无限期地锁定在美国的防御范围内,国防上倚赖美国,而外交政策则完全受华盛顿左右。从德川时代的闭关锁国到1945年孤注一掷的战争,日本历史的整个轨迹追求的就是在意识形态、军事或经济不受外国人支配的情况下,实现对国内事务的控制,结果却全面失败。1945年以后,日本发现自己被占领。在很多重要方面,这种占领直到今天仍未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8

标签:珍珠港   波茨坦   日本   卢沟桥   苏联   东京   殖民地   美国   中国   命运   战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