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明朝中晚期的贫富分化与井田之辩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是中国古代对土地兼并的形容。

纵观整个封建王朝,虽然每个朝代的灭亡都有其特殊的原因,但这些特殊原因的背后,都和土地兼并有所关联,尤其是因农民起义而灭亡的王朝。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朝代汉朝,无论是横扫匈奴的西汉,还是文教昌盛的东汉,其灭亡最本质的原因都是土地兼并。

西汉土地兼并成就了外戚,致其篡位夺权,而东汉的土地兼并催生了黄巾起义,给了东汉王朝致命一击。

从两汉的灭亡来看,土地兼并确实可以成就新的政治势力,但也能耗尽整个王朝的气脉。

土地兼并盛行之后,即意味着王朝建立之初所设置的均田制彻底崩溃,这种情况在唐朝直接造成府兵变募兵,整个唐朝由盛转衰。

而到了明朝,统治者虽然始终在抑制土地兼并,可奈何其来势汹汹,最终,土地兼并导致鱼鳞册被彻底荒废,随之导致民间贫富差距拉大,而皇权也被逐渐削弱!

明朝中晚期的贫富差距

首先,在封建王朝统治时期,产生贫富差距的直接原因,就是土地兼并。

特权阶级通过土地兼并将大量的良田收入自己囊中,农民失去田地,逐渐变为特权阶级的佃户,这种情况在明朝中后期愈演愈烈。这就导致整个国家贫者愈贫,富者愈富。

其次,当时朝廷的税收制度也有漏洞。

当时士绅阶级在土地上有一定的免税权,老百姓为了逃避课税会自愿将农田过户到士绅名下,这就给士绅侵占土地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如此,贫富差距愈拉愈大。

除此之外,士绅官僚不仅有免徭役的特权,且在服均徭之时,士绅官僚还可以靠钱财免除徭役。

然而,底层百姓本就贫困,却还要被迫服役,劳动力的差距,也导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这些只是在制度上的不合理,让贫富差距过大, 而另一种就是士绅官僚之间互相勾结所造成的,随着洪武时代远去,从天启皇帝开始,每一代都会涌现出大批量的贪官,与地方上的土豪士绅相勾结,不断去压榨百姓,帮助大户们去侵吞老百姓的财产,这又会使整个国家贫富差距拉大。

最后,士大夫阶级与皇帝之间的权力对抗,也是造成明朝贫富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

崇祯年间,农民起义四起、女真进犯边境,朝廷不断强加赋税,这导致士绅阶级极度不满,为对抗皇权,保住自身利益,士绅阶级开始增加剥削底层百姓的手段,这就导致当时民间贫富差距再度加剧!

总的来说,明朝中后期的土地兼并,是导致明朝中后期贫富差距加剧的直接原因,而这也为明朝灭亡埋下了隐患。

井田制

当然,为了改善贫富差距情况,大明朝廷也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之策,其中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影响最为深远。

“一条鞭法”即通过丈量土地,明确士绅阶级以及底层百姓的缴税数量,以此解决朝廷税收以及贫富差距等问题。

然而,“一条鞭法”却遭到了士绅阶级的偷梁换柱,根本难以实施。在此背景之下,“井田制”被赋予了新的使命。

“井田制”出现于殷商时期,西周时期发展成熟。为了对诸侯以及士大夫进行分封,周王将天下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归底层百姓所有,而公田归诸侯和士大夫所有,而诸侯和士大夫每年需向朝廷上贡缴税。

由于分割形状规则,形状酷似“井”字,因此被称为“井田”。

西周时期的“井田制”具有极强的局限性。首先,公田每年的收成不稳定,因此经常出现公田荒废的情况。

其次,西周的“井田制”导致诸侯以及底层百姓均无种植动力,因此才使得社稷稳定且贫富差距小!

然而,春秋战国时期,原本的分封制遭到极大的破坏,再加上人口大量流动以及铁器牛耕出现,导致社会生产力大大增加,诸侯和百姓的对外拓展欲望加强,大量荒田被复耕,在此背景之下,“井田制”逐渐出现松动。

虽然春秋战国时期征战不断,但是生产力的提高,也保证了人口的增加,原本的井田根本无法保证大量人口的粮食需求,自此,井田制彻底崩溃。

而在明朝中后期,面对愈加激烈的贫富差距,朝廷不得不再次考虑重新启用“井田制”,而为此,大明朝廷还爆发了一场“井田之辩”。

井田之辩

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之风盛行,贫富差距逐渐加剧,为稳定社稷发展,控制贫富差距发展速度,以海瑞、吕坤以及丘浚等人为首的士绅官僚阶级,提出了一系列恢复“井田制”的举措:

1.海瑞与吕坤的均贫富之辩

明朝中后期名臣海瑞,堪称是整个明朝时期屈指可数的廉官,由于早年间长期担任底层地方县令,因此对百姓需求以及生活苦楚有切身体会,而消灭贫富差距,也是其提出恢复“井田制”的根本目的。

其实,海瑞试图恢复的“井田制”与西周时期完全不同,其根本目的是希望“天下百姓皆有所养”

当然,海瑞本意并非让天下百姓均分土地,毕竟人口数量不稳定,而且土地数量也难以计算,而海瑞的真实意图是希望天下百姓均能有田种,有粮吃。

可是,海瑞此举注定会触及士绅官僚阶级的利益。若要保证天下百姓均能获得土地,那士绅官僚阶级就必须割让土地,分给原本无地之人,此举归根结底就是从士绅官僚阶级夺田。

当然,海瑞这套理念确实能够保证百姓皆有所养,也可保证贫富差距有所收缩,可在实际操作中,却注定难以施行。

作为封建统治的基础,士绅官僚阶级本就掌握话语权,其注定不会使得海瑞的井田理念推行!

而跟海瑞不同,吕坤提出的井田制目的和海瑞相似,但具体的实际操作却有极大不同。

跟海瑞出身底层不同,吕坤本就出身士绅官僚阶级,而其主张的“井田制”,自然也将代表不同阶级。

吕坤的理论主张是通过税赋调和土地兼并,最终达到平衡贫富差距的目的。

而吕坤的思想关注点并非是普通农田,而是富农手中的非农业用地,其试图通过这些非农业用地对富户征税,从而来减轻平民的税收负担。

除此之外,吕坤还建议朝廷鼓励民间开荒,对新开荒的土地减少税收,并且优待鳏寡孤独的开荒者。

总的来说,海瑞强调对富农强行分地,而吕坤则强调增加对富农的税赋。虽然其二者方式不同,但本质都是为了均贫富。而且,海瑞和吕坤“井田之辩”的目的也相同,均是希望天下百姓皆有所养。

2. 丘濬的配丁田法

而跟海瑞和吕坤都不同,被明孝宗朱祐樘御赐为“理学名臣”的丘濬,对均贫富有着另外一套想法。

丘濬虽官居户部尚书,但其对底层百姓的了解并不深,而其根据国家利益制定的均贫富方法,叫做配丁田法

配丁田法即在规定日期之前获得土地,朝廷不再进行重新配置,而在规定日期之后新增土地,则需要按照每户认定数量进行分配。

根据丘濬制定的标准,每户每人只得占据一顷田地,人丁多可多购买土地占,人丁少便要少购买土地。当然,占地多者需要多缴税。

丘濬此举,这就是在赋税层面上,朝着井田制均贫富的方向发展。但是此法也存在极大的弊端。

为了多占土地,士绅官僚阶级将会大肆生育,而穷人由于购买力不足,只能选择少生孩子,长此以往,消灭的不是贫富差距,而是底层贫农!

当然,丘濬的这种思想有一种社会达尔文主义倾向,而且物质水平永远赶不上人口的发展,在封建专制王朝中社会资源的分配永远是不公平,数年之后,依然会有大量穷人出现。

换言之,丘濬的主张只是表面上的均贫富,而没有真正意义上做到减少贫富差距,而此举也只会为社稷紊乱埋下更大的隐患。

总体来说,土地私有制注定会造成土地兼并,并且会导致贫富差距持续加剧,只有将土地变为公有且国家的生产力不断的提升,才能真正实现缩小贫富差距。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明朝   井田   井田制   士绅   官僚   朝廷   晚期   贫富   底层   阶级   土地   百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