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伏击日军,开火之后团长惊讶:坏了,情报有误!

作者:武陟东旭

1943年8月的一天,新四军2师13团在六合桂子山严阵以待,打算伏击日军。

看到敌人进入包围圈,团长饶守坤挥着手枪,带领战士们向敌人开火。

可是开火之后,饶守坤心里却“咯噔”一下,一句话脱口而出:“坏了,情报出错了!”

1943年8月15日,新四军13团正在安徽天长集训,突然接到了内部卧底送来的一份情报:盘踞在八百桥据点里的1个日军小队和2个伪军中队,将在次日出发,准备趁着秋收的时候,到四合墩一带抢粮食。

日军下乡“扫荡”

这一年风调雨顺,庄稼长势不错,稻谷飘香,农民喜气洋洋。

敌人看到之后不淡定了,没有付出却想收获,打起抢粮的算盘。

不过这没有什么奇怪的,他们本来就是一伙强盗。

团长饶守坤穷苦出身,来自江西省德兴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他,9岁就给地主打工当放牛娃,依旧穿不暖、吃不饱。

因此,他明白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更明白在兵荒马乱的年代,粮食对农民意味着什么。

作为一名人民子弟兵,他绝不允许敌人的阴谋得逞。

接到情报,饶守坤急忙把情况向旅长成钧作了报告。

成旅长和政委赵启民研究之后,决定由13团来对付敌人,打一个漂亮的伏击战。

成钧(右一)

饶守坤接受任务之后,立即进行战斗准备,在次日率部赶到了六合的桂子山。与此同时,饶团长还派出侦察部队,到敌人据点附近了解敌情,必要的情况下,负责引诱敌人。

这是敌人抢粮的必经之路,地势险要,是打伏击的理想之地,鬼子一旦到达,肯定会将他们打得满地找牙。

有人说了,天长在安徽,四合墩在南京,饶团长他们一天就能赶到?难道他们坐汽车去的?

上地图一查就知道了,它们在两省交界地区,距离只有50公里左右,即使是慢行军,10个小时也足够了。

书归正传,饶守坤带领部队进入阵地,等待好久也不见敌人出现。眼看都要晌午了,连日伪军的人影都没有见到。

副团长陈宗胜眉头紧皱,他悄声问饶守坤:“团长,难道情报失误,鬼子不来了?”

饶守坤摇摇头说:“不会的,送情报的老陈,在敌人那边潜伏已经5个年头,送情报从来没有失误过。”

饶守坤

“难道敌人听到风声,取消计划了?”陈宗胜像是对团长说话,又像是自言自语。

就在这时,侦察员向饶守坤报告:侦察队在天亮时分去侦察敌情的途中,跟日伪军先头部队交火了。侦察队为了诱敌,边打边退,日伪军紧追不舍,即将到达桂子山附近。

果然,部队进入阵地没多久,敌人就出现在了视野里,随着饶守坤一声令下,早已按捺不住的战士们,将子弹和手榴弹,送给日伪军当“见面礼”。

营长吴万银

可是双方交上火之后,饶守坤感觉越来越不对劲,敌人怎么越打越多了,而且敌人还用上了重武器。?他立马登上一个较高的山头,通过望远镜一看,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大声叫道:“不好!情报有误。”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根据情报上的显示,八百桥据点的鬼子和伪军,加起来也就一百来号人。

虽然新四军的装备远不如敌人,但有3个营的兵力,在人数上占了优势,消灭这一百来号敌人,问题不算太大。

可是实际交上火之后,饶守坤才发现,足足有七八百号敌人。

因为日军小分队出动的话,一般不配置火炮,只有当大队出动,才会有火炮出现,而伪军一般是不配置火炮的,这说明日军出动了至少一个大队。

看来,这次敌人下乡抢粮是有备而来,要么是发觉到了异常情况,得知我军有埋伏。要么敌人想以抢粮为诱饵,吸引新四军埋伏,打个歼灭战。

总之,敌强我弱,伏击战恐怕难打了。

怎么办?因为已经交火,撤出阵地来不及。

如果部队撤出来,敌人将会迅速占领桂子山,居高临下打击我军,那样后果将不堪设想。

请示旅部吗?时间上根本来不及。

将在外,有决断权,饶守坤思索了一阵,跟副团长、参谋长交流意见之后,果断决定打。

饶守坤当机立断,作出布置:2营2个连占领桂子山对面的丁家山头。

4连武器配置不错,在连长率领下,占领桂子山北面的无名高地,1营机动性强,便跑步沿着山下的道路,由北向南从袭击日伪军正面,像尖刀插进去,将敌人分割开来。

敌人兵力虽然多,但是没有地利优势,加上1营插进去,当即乱成一团。

正午时分,敌军安定下来,开始向我5、6连坚守的丁家山头。霎时间,炮弹呼啸,乱石横飞,无名阵地发起攻击,

我军火力不行,阵地一度丢失。

但是饶团长亲自参战,战士们奋不顾身,又将阵地夺回。

日伪军在炮火掩护下,连续向山头发动4次进攻,但没有任何进展,白白在阵地上留下不少尸体。

日伪军见拿不下,转而向4连坚守的无名高地发起攻击。

4连兵力相对较少,无名高地告急,在敌人的进攻下艰难防守。

正在这危急万分的时候,通信员前来报告:“连长,从背后上来一支队伍。”

连长一听脸色大变,以为敌人摸上来了,立即抽出一个排严加戒备。

赵启民

当队伍靠近的时候,连长才发现那是自己人。

原来,饶守坤从望远镜里看到了这一切,随即做出一个重要决定,下令把其他营连的手榴弹、轻机枪等给力的武器都转移到无名高地。

连长立即让通信员到阵地上,将这一喜讯告诉大家。

战士们听说之后,士气大振,敌人的又一轮进攻被打了下去。

援兵的到来让战场形势大为改观,日伪军又发动了几次进攻,结果还是被打退。

战士们越战越勇,一个个杀红了眼。

随着战斗的进行,新四军的短板暴露出来:弹药太少了。

阵地战不像游击战,可以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它是要拼消耗的,根本不给取巧的机会。

到了下午3点左右,4连的弹药告急。

连长大声提醒大家:“等敌人靠近再打,争取不放空枪。”

尽管如此,由于敌人兵力太多,子弹还是打完了,眼见着敌人源源不断呐喊着向上冲。

其实日伪军都怕死,遍地的尸体面前,他们在颤抖,毕竟生命只有一次。

但日军指挥官不依,他挥着指挥刀,下令督战队在后面监视,谁要是退缩的话,当即会被枪毙。

在此情况下,日伪军不得不硬着头皮往上冲。

随着战斗进入白热化,一个坏消息传来,4连战士的子弹打完了。

连长红着眼睛,对战士们大喊一声“拼刺刀”。

话音未落,自己先脱掉了衣服,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杀向敌群。

战士们纷纷效仿,他们光着膀子,或高举马刀,或端着步枪,怒吼着杀入敌群,与敌人展开肉搏战。

顿时,马刀挥舞,刺刀翻飞,阵地上响起金属的撞击声和日伪军的哀嚎声。

日军善于拼刺,往往一人能抵挡几名中国军人,但今天攻打阵地受挫,他们已经丧失了斗志,无心恋战,被新四军杀得难以招架。

至于那些伪军,本来就是来应付的,一见新四军这么不要命,他们转身就跑,也不怕督战队了。

敌人气急败坏,在下午5时许动用了毒气弹。

霎时间,阵地上黄烟滚滚,咳嗽声四起,不少战士猝不及防,晕倒在阵地上。

饶团长从望远镜中看到这一切,眉头紧锁,心说这该如何是好?

就在这时,阵地上响起一阵嘹亮的冲锋号声,战士们随即欢呼起来,是旅部特务营到了。

他们像神兵一样从天而降,出现在丁家山头与无名高地中间,把敌人惊呆了,攻击也慢了下来。

饶团长一见大喜,下令司号员吹起了冲锋号。

全团以排山倒海之势,从几个方向同时向日伪军发起冲锋,一鼓作气把日伪军全部压到几个小村庄里。

这时候时间已经到了下午6点左右,太阳渐渐落山,黄昏慢慢到来。

日军害怕夜战,夜幕的降临让他们更加惊恐不安,再也没有了进攻的想法,他们此刻想的是如何逃命。

天黑了,山下的敌军阵地枪声停息,死一样寂静。

一刻钟之后,侦察兵气喘吁吁跑来报告:“团长,敌人撤了。”

在夜色的掩护下,日伪军抬着伤员,拖着尸体,像丧家犬一样悄悄撤退。

至此,长达10多个小时的桂子山战斗终于结束了。

桂子山战斗是抗日战争期间发生于淮南地区的,新四军与日伪军最激烈的较量之一。

此战,共毙伤日伪军300多名(日方自己说是180名),其中日军占了三分之一。

新四军也付出了代价,牺牲了一批忠诚的干部和战士,包括副团长陈宗胜。

但此战意义重大,沉重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受到新四军总部的表彰。

由于中日两国国力的差距,抗战注定是残酷的、艰苦的,不可能每一仗都打得那么漂亮。

然而战士们的血没有白流,经此一战,敌人领教了新四军的厉害,再也没敢随便出去,像乌龟一样蜷缩在据点不敢出来了。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日军   团长   情报   伪军   惊讶   连长   据点   高地   兵力   阵地   敌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