攥紧中国种子,端稳中国饭碗

鲜食玉米、彩虹西瓜、樱桃番茄……近日,2023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在海南三亚举行,来自264家单位、近2000个已审定和登记的农作物新优品种,荟萃崖州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作为推进种业振兴的平台和展示成果的窗口,今年展会和论坛的规模尤其不一般,50多家种业及产业链相关企业集中亮相,超过3000位国内外嘉宾和种业从业者在此汇聚,围绕种业振兴和产业发展重点领域把脉建言。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源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种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种业“芯片”不断创新突破,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作物品种已实现完全自给,杂交水稻国际领先,农作物重大新品种不断涌现。但种业发展基础仍不牢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不足、育种创新水平不高、种业企业竞争力不强、市场环境亟待优化等不少“卡脖子”难题仍存在。只有在“一粒种子”上下更大功夫、做更大文章,才能把中国饭碗端得更牢。

农业种质资源是现代种业发展的基础。今年是种业振兴“三年打基础”收官的关键一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应当看到,我国种业振兴还处于起步阶段,距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目标要求仍存在不小差距。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以及仍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的国内粮食供求格局,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同时,践行大食物观,不断丰富“菜篮子”“果盘子”,同样离不开多元化的品种创新。

种业的生命力在于原始创新。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在大会上,像韭菜一样割了又长的再生稻、“双色1号”火龙果等新品种尤为亮眼。鼓励高产、绿色、优质的新品种培育,特别是像高产高油大豆、短生育期油菜、耐盐碱作物等市场亟需的专业品种,离不开从育种端到用种端的一系列资源和制度供给。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需要进一步加大种业投入,推动科企合作,加强种子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推动生物育种成果及时高效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更好保护种质资源。

种业强“芯”,关键要靠产业强“链”。种业是一个系统工程,推进种业振兴任重道远,这既是一个长期过程,更是一个艰辛历程,品种选育、种子繁殖、推广销售等等环节,无论是解决育种难题还是实现追赶超越,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往往,新品种选育要靠很多育种材料经过上千次组合,历时多年才可能成功,离不开持久努力。“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生一稻”,“中国抗虫棉之父”郭三堆“一生一棉”,“甜瓜大王”吴明珠“一生一瓜”……这些享誉国内外的知名育种专家一辈子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用青春、智慧、汗水换来了优良种子。种源要做到自主可控,种业科技就要自立自强。就要拿出攻破“卡脖子”技术的干劲。甘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久久为功,心无旁骛、深耕细作,加快实现从跟跑、并跑向领跑的转变。

“籽种好,一半谷。”推进种业振兴,等不得也急不得,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作者:乐兵)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6

标签:饭碗   中国   种子   种质   水稻   良种   新品种   农作物   自立   自强   可控   粮食安全   品种   农业   资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