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抄作业!我们掌握了执法大练兵“优等生”的秘密……

今年3月,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表扬2022年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大练兵表现突出集体和个人的函》,对10个省级表现突出集体,94个市、县级表现突出集体,104名表现突出个人予以通报表扬。


他们是怎么做到这么优秀的?


我们对部分地方进行了采访、梳理、总结、归纳,获得了一点“学霸”的精髓,都在文里啦!

01高度重视不是一句空话

“高位推动,组织领导更加有力”,这是中国环境报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这也是在执法大练兵评比中,“优等生”们的共性。


连续多年名列前茅的浙江省,高度重视推动大练兵活动,并对表现突出的5个集体和20名个人记功嘉奖。“浙江生态环境”公众号近年来相继推出“向榜样看齐”“向身边典型学习”等专栏,分享表现突出集体和个人的典型经验。


近三年首次入选省级表现突出集体的黑龙江省,2022年首次联合省总工会、省妇联制定《2022年黑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大练兵方案》。为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黑龙江为2021年获得全国执法大练兵先进集体的齐齐哈尔市建华生态环境局记集体三等功。


“这样的激励力度为全省执法人打了一针强心剂,环境执法领域比学赶超的氛围逐渐浓厚起来。”一位执法人员说。

02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


近三年首次入选省级表现突出集体的湖北省,执法大练兵的一个重要抓手就是注重联合相关部门、兄弟省市,形成合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加强湖北省各地之间的联合,开展夏季在线帮扶交叉帮扶;注重联合省外力量,与湖南、重庆、四川、贵州生态环境厅(局)签订《湖北省 湖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危险废物案件跨省联合执法工作机制》;注重畅通“两法衔接”,凝聚多部门合力,联合湖北省公安厅、湖北省检察院开展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和在线监测数据弄虚作假专项行动……


“1+1>2”的执法练兵理念,常常是“优等生”的“法宝”。


蝉联全国第一名的山东省,聚焦“打假”行动,山东省生态环境厅与公安、应急等部门构建违法犯罪线索联合发现机制,联合省公安厅开展“打假”实战比武,组建专业机动队交叉互查,“稳准快”联合打击环境违法犯罪。


连续多年名列前茅的福建省,构建“监测+监管+执法”高效联动机制,彻底改变传统单一执法攻坚模式,破解信息孤岛、碎片执法、浅层协作等问题,提升执法监管效能。

03培养执法人才有事半功倍之效


生态环境执法人员能力水平参差不齐、法律和专业知识掌握不全理解不深、执法程序不规范……这是曾经生态环境执法队伍面临的困境。但是,近年来,各地重视执法人员培训和人才选拔,通过丰富培训方式、内容,发挥骨干的作用,让生态环境执法队伍的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曾在全国执法大练兵评比中一度落后的黑龙江,把队伍专业化建设作为突破口,先后印发《黑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人才培养(321工程) 三年行动方案》《黑龙江省生态环境执法 “十百千”人才工程实施方案》,明确人才培养的数量、时间节点等目标任务。


此外,培养大练兵能手编写常见执法要点并录制线上课,开设“执法论剑”专栏供大家进行执法业务交流、资源共享。


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合作,开展“执法问剑”行动,利用优秀学科资源开展系统性人才培养。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带动生态环境执法队伍执法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

04大胆拥抱“黑科技”吧


在江苏省苏州市,生态环境执法人员组建“无人机辅助执法战斗队”,查处了多起常规执法手段难以发现的环境违法案件。苏州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将这些探索与实践经验进行总结,编写印发《无人机辅助环境执法应用场景指导手册》。


这是江苏省拓宽非现场监管应用的一个缩影。提起非现场监管,江苏可以说是一位“发烧友”,近年来一直加快推进以非现场监管为标志的生态环境数字化智慧化监管改革。


江苏明确在全省构建“1+5+N”的非现场监管工作体系。其中,“1”是指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环境非现场监管的意见》;“5”是指建立非现场监管对象名录、规范自动监测监控设施、规范生态环境非现场执法行为、技术审核非现场监管异常数据、建立动态预警数据研判规则等5个方面制度体系;“N”是指配套出台若干个制度规范标准等,包括《全省非现场监管对象名录动态管理办法》《全省自动监测监控设施建设及其运行管理办法》《江苏省生态环境非现场执法管理办法》等。


据报道,到2023年6月,江苏省将基本建成数据自动归集、风险自动预警、线索自动推送的智慧监管平台。

05执法“暖流”需要绵绵不绝


在2022年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大练兵市、县级表现突出集体名单中,山东省潍坊市生态环境局昌乐分局位列榜首。梳理昌乐分局的公开报道不难发现,“助企纾困”是一个高频词。


例如,强化入企帮扶,组织开展环保服务“两进三送”活动,即工作人员深入企业、走进基层,送政策、送法律、送技术;简化审批流程,重点项目采取“边审查边审批,边公示边审批”模式,缩短审批时间;主动靠前服务,针对小微企业反馈需协调解决的环评等行政审批事项,工作人员采取现场帮扶、网上解答、政务服务窗口、热线电话等方式,积极开展指导服务。


事实上,昌乐分局在助企暖企、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举措,多地同样有所探索。这些做法并不新鲜,但重在坚持以及不断创新。


比如,在入企帮扶这一点上,昌乐分局常常探索多种形式,开展“订单式”靶向普法,即组建一支生态环境普法服务队,与相关企业开展结对帮扶,针对企业可能存在的环境违法违规情况,形成“前告知、中说理、后提示”的政策法规“订单式”供给模式。


助企暖企也是山东省生态环境执法的特点。山东省对符合条件的省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瞪羚”“独角兽”企业、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纳入正面清单,对清单内企业压减现场检查频次。全省先后累计将7912家企业纳入正面清单,数量居全国前列。


对于轻微违法行为,修订《山东省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在裁量计算公式中增加修正裁量系数,包括当事人整改情况、补救措施、配合调查情况、规模大小、违法次数等,以“过罚相当”为导向,新增6种不予处罚情形,扩大不予处罚清单。截至2022年底,共依法减免处罚案件3508件。

作者:江虹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6

标签:在线   苏州市   黑龙江省   湖北省   优等生   山东省   作业   江苏省   人才培养   生态环境   分局   清单   全省   集体   秘密   现场   环境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