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诸葛亮:错杀的3员大将,若能留下一人,蜀汉便可能一统天下


建安十二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卧龙出山。

于是,26岁的诸葛亮跟随刘备南征北战十四年,将刘备从一个光杆司令辅佐成为三分天下的一方霸主。其中心血,不言而喻。

从南阳草庐里“不求闻达于诸侯”的卧龙先生,到辅助刘皇叔三分天下的诸葛丞相,再到白帝城托孤后六出祁山致力于“恢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相父。

诸葛亮的赤诚之心足可见于天地。

在公元234年凛冽的秋风中,诸葛亮死在了五丈原,死在了伐魏的征程上。之后的蜀汉好似没了主心骨一般。

奸佞小人不断露头,忠良之士报国无门,再加之后主无能难掌一国之事。贫瘠的蜀汉很快就垮掉了。

为什么诸葛亮一死,蜀汉那么多的能人志士里却没有能接替诸葛亮的?

其实,曾经的蜀国里,也冒出过三个有可能和有能力接替诸葛亮的人的。只不过,这三人都曾经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被诸葛亮杀了。

那么,“能吟千秋史,堪为帝王师”的诸葛亮杀过哪三个重要的人呢?

魏延之死

大家都知道,魏延的经历颇为丰富,并不是从一入世就追随刘备的,魏延的前半生可谓是颠沛流离。魏延原本追随益州刘表,刘表受人挑唆容不下魏延。

他又出走投靠了长沙韩玄,韩玄又是个小肚鸡肠不能容人的。尽管魏延的领兵打仗能力无可厚非,可韩玄偏偏只瞄准了维也纳易主的事,不断对魏延进行打压和挖苦。

前后两次都遇不到明主的经历,并没有让魏延完全失去希望,在听说刘备的事迹后,魏延做出了人生中的重要决定,投靠刘备。

事实证明,这次的选择是正确的,爱才心切的刘备不计前嫌接纳了魏延,并且对他委以重任。甚至在立国后委任五虎将之时,还将魏延列于首位,这一段容后再叙。

《三国演义》里说,魏延“ 身长八尺,面如重枣”,演义小说里的人物一般都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但是尤可对魏延的真实形象可见一斑。“面如重枣”的意思简单来说就是红脸,一位高大的红脸将军。

自然而然就可以联想到耿直、勇猛这些词汇。这些特质从后来魏延的事迹中也有很直观的体现。

比方说刚来汉营的时候,魏延就十分耿直,出兵打仗遇见与他的意见不一的情况,他都直言相告毫不避讳,就连主公刘备他都直接顶撞。

尽管刘备有容人的雅量,但是在当时的有些人看来,魏延这无疑是以下犯上。并且,魏延十分自负,当然了他也有自负的实力,但还是引起了某些同僚的不满。

曾经就有人向刘备进言,请求处死魏延,理由是魏延数次易主,难保不会再次反水投靠他人。

不得不说刘备真的十分大度,并且知人善任。面对魏延的顶撞,和其他人的进言,刘备仍然看到了魏延的能力和真实的人格。不仅没有听从其他人的建言处死魏延,也没有对魏延进行打压,反而是提拔魏延做镇北将军。

魏延对于刘备的信任也是十分感激,并且没有辜负刘备所托,反而帮助刘备打了很多次胜仗,立下了赫赫战功。

那么,魏延是怎么死的呢?

这还得说一说当时蜀汉的政权结构,当时蜀汉分为两拨人,一派是北伐派,一派是偏安派。字面意思就可以大体推测出这两派的来源了,北伐派是早年间就追随刘备不断征战的人,而偏安派是刘备来到汉中后启用的当地臣僚。

偏安派是蜀汉的土著,这部分官僚不愿意发生战争,只想守着蜀中的一亩三分地过日子。其实真正说起来,这也是当时蜀中百姓的想法,要知道兵从何来,上战场的都是老百姓的儿子,不打仗就不会有伤亡了,就能够安稳过日子了。

而北伐派与刘备的统治思想是一致的,匡扶汉室还于旧都是他们毕生的理想。

北伐派占统治层面的10%,但是这10%又全是高层,诸葛亮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诸葛亮还在时,通过种种政治手段将那90%的偏安派压制住,将北伐派提拔起来。形成了一种看起来蜀汉政权里都坚定北伐的局面。

而诸葛亮一旦不在了,这部分统治集团中的大多数再也没有了压制,纷纷露头。

魏延,就是北伐派中的坚定的激进派。

刘备任命魏延镇守汉中的时候,他就曾说,“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豪气可见,决心可见。

于是,在诸葛亮死后,魏延就成为了偏安派的眼中钉、肉中刺。

诸葛亮也明白到魏延的问题所在。所以,在诸葛亮意识到自己大限将至的时候,下令在自己撤军。关于撤军的顺序上,还有一条颇为耐人寻味的决定。

诸葛亮将撤军的首要负责人交给了杨仪,命令杨仪带主力先撤回汉中,姜维带兵负责断后。唯独关于魏延,却没有了下文。

诸葛亮的这一操作,虽然并不是直接处死了魏延,但是却间接加速了魏延的死亡。

魏延纵使耿直,但是对于蜀汉的政局还是明白的。他知道,诸葛亮死后,偏安派便再也没有人能够压制了,所以这次的北伐大军一旦撤回了蜀中,可能再也不会有北伐的机会,就再也不会有光复汉室的机会了。

他曾说,“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

于是,魏延造反了,他要拿回这支北伐军的控制权,博取“光复汉室”的最后一点机会。尽管,魏延明知道这种夺取军队控制权的可能渺小,就算夺取了军队,北伐胜利的可能更是微乎其微,但他不愿偏安,他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但是,魏延高估了这支军队北伐的决心。

两军阵前,尽管魏延已经占据了有利地形,但是在何平发出“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地呐喊时,追随魏延的军队立马投降了。

魏延死了,这位优秀将领死在了将领凋敝的蜀国后期。“蜀中无大将”的形势,与魏延之死脱不开干系。若是魏延不死,恐怕蜀国也不至于连连惨败最终投降。

刘封之死

刘封在演义中出现得较少,所以不像魏延那样广为人知。但是,刘封同样是一位作战勇猛的将军。

刘封是刘备的养子,赵云的副将。在刘备攻打汉中之时,刘封就曾做出过重要贡献。

同样地,跟魏延一样,刘封的性格耿直、外加狂妄自大。那么,他是怎么死的呢?

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被孙权斩了首级大家都知道,但是鲜有人知的是,关羽之死与刘封脱不开干系。

当时刘封正驻守在上庸,距离关羽非常近,并且当时刘封已知关羽兵败,却没有出兵救援。

在关羽被捕之后,刘封更是与当时一同驻守上庸的同僚孟达闹了不愉快,刘封仗着自己是刘备的义子,便欺凌同僚。导致孟达叛逃、上庸丢失。

于是,刘封灰溜溜回到了蜀中。一开始,刘备并没有想杀死刘封,而是斥责了他,斥责他不救关羽和欺凌孟达。并没有提及丢失三郡的事情。然后就让刘封回家了。

合理推断,在刘备的心中,人事是大于领土的。在理性和大度的刘备心里,关羽和孟达是大于丢失的那三郡的。

本来呢,按照刘备的性格,是不会继续追究了,顶多是给刘封罚俸降职了。但是,诸葛亮在这个时候却向刘备进言。正是这次进言,将刘封送上了死路。

诸葛亮对刘备说了一句话:“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是说假如有一天刘备不在了,刘封恐怕还会做出类似的事情。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现在还有刘备压制他,假如刘备不在了呢?刘封再酿出大祸又当如何呢?

这话一说完,刘备惊出一身冷汗。

不能把这个祸患留给儿子!自己百年之后,如果刘封作乱,杀他的会是自己的儿子刘禅。但是这样的话,刘禅就会背上弑兄的骂名。

刘备转念一想,刘封如今的行径已经构的上死罪了,杀了他也不为过,况且还能替儿子铲除后患。

经过一番艰难的思想斗争,刘备终于下令,赐刘封自尽。

刘封在临死前还哭号,说,早知道有今天,还不如当时也和孟达一起叛逃。这话传到了刘备耳中。刘备更加觉得自己的决定是对的。

可以说,刘封之死大部分是由于他的性格造成的,但是也与诸葛亮不容有失的严谨性格有关。诸葛亮眼睛里容不得沙子,随着年岁渐长,诸葛亮越来越怕自己和刘备百年之后蜀汉不安稳,所以致力于铲除一切不稳定的因素。

但是,在后期蜀汉人才凋敝,青黄不接的情况下,刘封的死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马谡之死

最后一位大将,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典故——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里的主人公。

与前两位大将不同的是,马谡是从一开始就跟着诸葛亮,并由诸葛亮一手提拔起来的。诸葛亮对马谡可谓是十分得器重。

在军中打仗商议军事时,诸葛亮总是让马谡在旁边旁听,旁听也就算了,甚至还会常常询问他的看法。马谡此人也确实比较聪明,很多时候的想法和计谋往往都能与诸葛亮不谋而合,也因此,诸葛亮越发地看中他。

很快,就把马谡提拔成了参军。

在攻打南中时,面对剽悍的孟获,就是马谡献上的“攻心计”起到了主要的作用,“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这一套战略就是马谡向诸葛亮进言的。可以说,后来的“七擒孟获”马谡有重大的功劳。

尽管马谡豪放不羁,狂妄自大,诸葛亮都没有太过于计较,反而认为这些不过是小节。其实,早先时候刘备就曾经提醒过诸葛亮,刘备认为马谡此人不沉稳,难成事,怕还得经过一番历练才能成事。

在街亭之战中,关于由谁担任主帅一事,众将进行了激烈的讨论,马谡主动请缨。尽管此前南中战役中马谡的表现可圈可点,但是毕竟是年轻将领,众人心中还是存了个疑影。

在这个时候,马谡却立下了军令状,声称如果街亭之战失败,就提头来见。诸葛亮见此,更加坚定地想让马谡担任主帅。

说到底,马谡还是高估了自己,诸葛亮也高估了马谡。街亭之战中,马谡临行前诸葛亮就告诫过他,一定要坚守城池,不要弃城守山。但是年轻气盛的马谡,将丞相的嘱托抛之脑后,最终惨败收场。

此前的军令状军中的将士们解释见证,诸葛亮再想袒护马谡也没有办法,于是,只好挥泪斩了这名自己十分看重的大将。

其实,要说真才实学马谡还是有的,只不过年岁太轻,不够沉稳,又缺少历练。如果他跟着诸葛亮一直学习,假以时日,或许还能够有一番作为。

结语

以上就是诸葛亮杀死的三员大将,这三员大将都作战勇猛,在领兵打仗方面都有过人之处,也都曾为蜀汉立国做出过不小的贡献。

但是,这三人尽管各有各的死因,但总结起来,不外乎都是为人耿直、自视过高。魏延的耿直、自负使得众叛亲离,刘封的狂妄、刚猛使得刘备忌惮,马谡的自大、轻狂使自己走上了绝路。

如果魏延能够认清朝中和军中局面,少一些北伐的执念,少一些锋芒;如果刘封的处事风格可以柔和一些,对自己的身份有更加客观的认识;如果马谡能够少一些年少轻狂、特立独行,多一些谦卑之心。

这三人的结局或许会大不一样,蜀汉的结局或许也会大不一样。

不得不承认,这三人的确都曾是蜀汉政权的中流砥柱。在后继无人的蜀汉后期,这三人的丧命可以说是蜀汉的重大损失。

如果这三人不死,后期也不至于会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局面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8

标签:蜀汉   南中   卧龙   蜀中无大将   汉中   街亭   汉室   蜀国   耿直   同僚   天下   诸葛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