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黑龙江一六旬老汉来到部队,指着烈士名单:上面这人是我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0年10月,一个特殊的代表团来到了朝鲜,他们的此行目的是参加“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40周年”的庆祝活动。

之所以说他们特殊,是因为在这个代表团中,包含着很多如今白发苍苍,甚至身怀残疾的老者。这些人都是曾经在年轻时候,以志愿军战士的身份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

在这些耄耋老者之中,有一位非同寻常的老人,他叫李玉安,是一位活着的“烈士”。

1950年11月,松骨峰阻击战中,李玉安所在的第335团第3连担任阻击任务,激战8个小时,曾经一起执行任务的战友们大多牺牲了。

因为当时统计战斗牺牲人员的疏漏,李玉安也被认定为烈士。他虽然身受重伤,但最后却奇迹般地生还了。

如果不是为了给孩子办理入伍手续,恐怕这位老人此生不会披露自己还活着的事实。

他当初是如何死里逃生的?最终生还后,他又为何选择隐姓埋名呢?

书本中的“烈士”

提起李玉安的往事,要从一篇曾经风靡大江南北,并凭借真挚的情感入选中小学教材的文章说起。这篇文章就是有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它出自作家魏巍之手。

该文最早发表在1951年的《人民日报》头版,一经出版就大受好评,很快就成为了人民争相传诵,各级党组织和人民群众争相学习的重要内容。

《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从不同角度对我国的志愿军战士进行了描写,让他们的英勇事迹被广大人民所了解。通过作家魏巍的这篇文章,人民子弟兵也赢得了一个新的称号:“最可爱的人”。

魏巍

得到这个称号的军人们,是当之无愧的。因为在朝鲜战场上的胜利,都是他们用满腔热血和年轻的生命换来的。

尤其对于国内的青少年来说,正是通过这些文章能够学会居安思危、忆苦思甜,从而树立起爱国主义价值观。

随着这篇文章传播的越来越广,一位远在黑龙江的小学生却发现了一个问题。

文中所说的抗美援朝烈士李玉安,和自己的父亲无论在名字,还是曾经的参军经历上都十分相似。这里面写的人物也有点太巧合了吧?

于是他跑回去向父亲询问:“爸爸,这个里面写的是不是你?”

本身文化程度不高的李玉安,对于读文章并不擅长。可是当他听完儿子读过文章后,虽然心知自己便是书中那人,却并没有挑明,反而淡淡的对儿子说:“只是重名了吧。”

此后的李玉安仍然默默无闻的奋斗在工作岗位上,本身沉默寡言的他又不好出风头,就连一同工作多年的同事之间,都不知道他就是魏巍笔下那打退敌人数次进攻,不惜与敌人同归于尽的烈士中的一员。

当然对于李玉安真实身份了解的人也不是没有劝过他公开真相,毕竟立过大功又活下来的军人,国家还是会有些优待的。

曾经战场上为人民拼死奋斗换来如今荣耀,在众人看来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且不说物质和工作上的照顾,哪怕是名声上的传颂也是很多人无法拒绝的。

但是在更好的选择面前,本来直来直去的李玉安还是放弃了。

“毕竟文章已经写了,纪念碑也立了,烈士的事迹也传开了。我对现在的平凡生活挺满意,不应该再给国家添麻烦了。”

说到这里,他稍微顿了顿,语调也变得沉重:

“时至今日,我有时候还会梦见当初的战友们。虽然我捡回了一条命,但他们却是真的牺牲了。比起献出生命的他们,我又有什么资格要求更好的待遇呢?”

许多人听完他的话,大多会先是沉默,接着从心底里对这位作出过贡献,又选择回到平凡的老人肃然起敬。

如果不是因为后来自己的孩子想要从军,或许他永远不会站出来吐露自己当初的革命生涯,以及在战场上的那场“死里逃生”。

松骨峰阻击战

1950年11月,二十多岁的李玉安跟随部队来到朝鲜战场,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

刚进入朝鲜,李玉安的部队就接到了一个艰巨的任务,他所在的三连,需要在松骨峰地区拖住敌人部队,为我军主力争取时间。

如果问一个美国将领,用100人拖住上万人的部队,成功率有几何?估计对方恐怕会给出题者一个白眼,告诉他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如果再加上对方上万人的部队,还配备坦克,重炮,天上还有飞机轰炸的话。恐怕几乎所有将领都会认为出题人疯了,或者是想让这100人去送死。

然而在朝鲜战场上,偏偏很多时候我军遭遇的正是这种“不可能的任务”。

世人皆知在朝鲜战争中,美军不但装备先进,海陆空三军协同能力强,而且对方的部队还囊获了美,英,韩等多国部队的士兵,战斗力不容小觑。

而我方刚刚打完解放战争,和平不久兵马疲累不说,武器装备更是不在同一水平线上。许多战斗打响之前,我军就已经处于天生的劣势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朝鲜战场上之所以能够涌现出令人感动,可歌可泣的事迹,恰恰是因为我们武器不如对手,只好用军人的意志来弥补。

松骨峰位于朝鲜龙源里以北一公里的地方,是扼守由北向南的主要公路的一个咽喉要地。

此时的南韩李承晚部新败,正被我军衔尾追赶,与他们一起逃窜的还包括武器精良,战术素养优秀的大批美军。

李承晚

由于美军和南韩军队机械化彻底,所以他们的行军速度是我方远远不及的。因此要想追上并重创敌人,就需要在松骨峰附近形成阻击之势,延缓敌军撤退速度,给后方主力创造机会。

李玉安所在的335团3连的任务目的只有一个:把敌人大部队拖住数个小时,直到大部队赶来。

为什么仅仅派了一个连队完成这个任务呢?

首先在行军速度上我们不及对方,只有小部队轻装上阵,才有可能赶在对方前面占领制高点;

其次也是由松骨峰的地形考虑因素,此地虽然易守难攻,是天然的阻击阵地。但制高点面积有限,不可能容纳太多的志愿军战士。

对于受党和军队培养多年的3连全体官兵,出发前并没有考虑太多的困难条件,在他们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坚决完成上级交代的命令,就是死也要尽可能拖住敌人!

11月30日,3连到达松骨峰预定地点,此时远远看见对方的汽车沿着公路疾驰而来。

埋伏在道路两旁的机枪手率先开火,敌军领头的汽车受到攻击起火爆炸,成为了一个阻断交通的路障。

为了夺回两侧高地,恢复公路的畅通,敌军派出一个连的兵力开始争夺阵地,不过被我军轻易击退。

3连的战士们还没来得及休整,敌军又派出一个连开始进攻,而且这一次还用了坦克和大炮作为辅助。

我军牢牢占据着火力制高点一步也没有退缩,凭借着钢铁般的意志,敌人的第二,第三次进攻同样无功而返。

随着我军大部队的接近,美军也急红了眼,他们派出300多人的部队,并在进攻前用飞机对我军阵地进行了地毯式轰炸。

此时的松骨峰上硝烟弥漫,尘土四起,美军的燃烧弹把山头的石头都烧红了。

不过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却没有退缩,别说“轻伤不下火线”了,哪怕是身受重伤,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跟敌人打到底。

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冲锋与肉搏战中,我军的士兵越来越少,敌人留下的尸体也越来越多。

李玉安本是机枪手,可是机枪的子弹早就打完了。于是他先是换成步枪,步枪子弹没了就上刺刀,刺刀拼断了就用拳头,牙齿……。

几颗子弹从正面打入李玉安的胸膛,他就这样晕死了过去。

松骨峰的战斗持续了数个小时,最终敌人派出2000余人,数十架飞机,坦克,几十门大炮的阵容,仍然没能短时间内拿下我军阵地。

此时我军主力已经赶到,敌人只好放弃辎重,向其他方向逃窜,我军趁势追击歼敌无数。

此次战役我军第28师335团3连,固守阵地超过6小时,圆满的完成了阻击任务。100多人的连队仅存活下7人,击退敌人5次进攻,歼敌500余人。

3连的事迹轰动了全军,该连队被评为“英雄连队”,所有活下来的战士都受到嘉奖,牺牲的近百人被追认为“烈士”,其中就包括当时身受重伤,人们都以为他已经死了的李玉安。

安享晚年

当时的两颗子弹从李玉安胸口射入,穿过肺部,打断了两根肋骨。由于出血严重,所以人们认为他已经去世了。

幸运的是李玉安受伤以后,被附近的朝鲜人民军医务人员所救,他们用仅有的最好的医疗条件暂时保住了他的生命。而李玉安的伤口经过了朝鲜医院和后来的国内医院救治,历经8次手术才脱离危险。

不过由于肺部被打穿,所以李玉安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1951年退伍后也得到了军队颁发的残疾证,受到了一定的照顾。

从军队回到地方,李玉安被安排到了黑龙江省的一个粮站工作。

由军人的身份回到普通人的生活,对于李玉安来说并没有什么影响,虽然粮站不是阵地,可是李玉安仍然保持着军人本色。

他深知无论在什么年代,粮食都是百姓的命根子,也是国家的重要财产。所以对于粮站在运输和入库中的损耗,他总是抓得很紧。

在单位中李玉安有两件法宝,一把扫帚,一个簸箕,保证每一粒粮食都不被浪费。

每当有脏活累活的时候,他也总是抢在别人之前。在李玉安的心中,一日为士兵,终身都要以军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只有这样方才不辜负自己的青春,和当年战友们的牺牲。

要不是为了儿子参军的事情,可能李玉安会带着这个秘密进棺材。

1989年,他的小儿子第五次想要参军,却又一次因为名额有限被刷。

子承父志是让李玉安高兴的一件事,不愿儿子失望的他最终在1990年2月来到河北保定的第38 集团军驻地,自己曾经的老部队,从烈士单上认领了自己的名字:“这个上面有我。”

不过既然他挑明了身份,自然在引起社会关注之余,也为他的生活带来了变化。

首先因为是英雄子女,李玉安儿子参军的事情很快被解决,而且还是上级领导亲自发话推荐的。

写下《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作家魏巍,也热情邀请李玉安去北京,两人在魏巍的家中彻夜长谈。后来李玉安家里年久失修的房子,也被当地政府出资翻修了一遍。

更令李玉安意想不到的是,从中央到黑龙江省各级政府,都开展起“向英雄学习”的专门活动。从北京回来后,作家魏巍特地写了一封信给当地部队领导,请求对李玉安予以照顾。

虽然李玉安出名了,各地慕名前来采访,探望的人员络绎不绝。可是在他的心中,自己还是那个原来的普通战士,如今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过着平凡的日子,这可能才是革命军人的真正本色吧。

1997年,73岁的李玉安在黑龙江过世,在收拾遗物的时候,子女们发现了那封魏巍的信。

李玉安生前并没有用它为自己谋取任何福利,或许在他心中这封信作为一个纪念,缅怀自己的军旅生涯和逝去的战友才更有意义。

无论是牺牲在朝鲜战场上千千万万的烈士,还是在残酷的战争中活下来的如李玉安一般的老人。他们都为国家和民族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了解多了之后,世人多会发现这些前辈们总是不爱吹嘘自己曾经的功绩。他们的革命信念不掺杂功利,所以总是在得到和平之后显得尤为知足,不愿再为这些虚名过活下去。

这些先辈们的事迹,应当被永远铭记和世代传颂,而他们以命为帖、共邀盛世的胸怀,总是更加难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烈士   部队   朝鲜   连队   志愿军   黑龙江   我军   老汉   阵地   军人   战士   敌人   名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