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年李敏进京,第一次见到后妈江青,毛主席:你就叫她一声妈妈吧

1949年开国大典前,毛主席一家搬入中南海居住,加上刚刚来北京的李敏,一家人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

有意思的是,江青在和孩子们提到毛主席的时候,总会加上一个“老”字,比如“你们的爸爸老了,别打扰他工作。”之类,所以她让李讷称呼她为“小妈”。

图|李讷和爸爸妈妈

意思就是,不要和毛主席划上等号,怕孩子把她叫老了,但是对于李敏来说,江青没有强制要求,毕竟李敏可以开口叫她一句“妈妈”已经是不易了,更何况,李敏一开始从来不会叫她妈妈。

江青在1940年就见过李敏

据毛主席的秘书回忆,江青来到延安是在1937年冬,当时贺子珍已经离开延安,留下了刚刚出生不久的孩子娇娇,其实就是后来的李敏。

当时的娇娇不到一岁,记不得这些事,直到几年后,她进入延安的保育院后,才慢慢记事。

图|娇娇小时候

贺子珍离开后,由于毛主席忙于工作,娇娇一直被邓颖超等人照顾,由于没有奶水,邓颖超便抱着娇娇挨家挨户找奶水,如果实在没有,就给娇娇喂几口米汤。

所以娇娇后来说,自己是吃百家饭长大的。

陕北的老百姓民风淳朴,为人忠厚,他们对娇娇百般照顾,毛主席后来和李敏说,你小时候特别乖,吃点东西就睡着了。

据娇娇自己讲述,她说在当地有个说法,出生在冬天的孩子一般都比较乖,因为陕北的人们家里都生着火,很暖和。

图|洛杉矶托儿所

两岁那年,娇娇被送到了“洛杉矶托儿所”,至于为什么幼儿园要用个外国名字,是因为为了感谢海外的爱心人士。

这个幼儿园相对而言比较正规,有很好的老师,还有爱心人士送来的各种东西,娇娇清晰地记着,每当到了下午,她和同学们就会趴在门口,看着老百姓往回赶羊赶马。

她还记得陈伯达的小儿子一直在哭,娇娇就劝她说:“这里多好玩啊,有什么哭的呢。”

然而娇娇没有想到,她在延安的童年是短暂的,不到四岁那年,毛主席安排人送娇娇到苏联。娇娇问:“为什么要离开这里呀?”对方说:“你去了苏联,就会见到你妈妈了。”

图|贺子珍和毛泽东在延安旧照

江青在延安期间,也曾帮助照顾娇娇,娇娇临走的时候,江青还去机场送别,但当时娇娇年纪很小,等到江青再次见到娇娇,已经是多年以后了。

娇娇到了苏联后,看到了来迎接她的中年妇女。

“你叫什么呀?你来苏联干什么?”

“我叫娇娇,我来找我的妈妈。”

“你的妈妈叫什么呢?有没有给妈妈带来礼物?”

“我的妈妈叫贺子珍。”

这个中年妇女抱起来娇娇欢呼着说:“傻孩子,我就是你的妈妈贺子珍呀。”

听说娇娇来了,正在苏联学习的毛岸英和毛岸青结伴来看望,毛岸英是毛主席的大儿子,这些年在苏联学习,已经懂了不少知识。

图|贺子珍和娇娇

在两个哥哥的陪同下,娇娇逐渐适应了莫斯科的生活,娇娇也从哥哥的口中,得知了自己原来还有一个弟弟,但是不幸夭折了。

那是娇娇来苏联前,贺子珍在苏联生下了一个男孩,毛岸英和毛岸青商量,给孩子取名“廖瓦”,贺子珍很喜欢这个名字,但是因为北半球的寒冷,廖瓦因为生病没有扛过去,最后离开了人世。

廖瓦的去世对贺子珍的打击是巨大的,或许正是毛主席得知了这个噩耗,才把娇娇送到苏联陪伴贺子珍。

从1940年到1947年贺子珍带着娇娇在苏联经历了很多,期间娇娇也有一次生病,因为病情严重,医生居然把她送到了太平间。

图|贺子珍在苏联

贺子珍不相信自己的孩子已经去世,她撕心裂肺地亲自去把娇娇带出来,在贺子珍的精心照料下,娇娇居然奇迹般地康复了。

日后娇娇每次和爸爸说起来这件事,毛主席都会感叹地说:“是妈妈救了我们的娇娇啊。”

1947年,贺子珍带着娇娇跨过千山万水回到中国,暂时居住在哈尔滨,毛主席得知他们已经回来后,马上委托贺怡去接娇娇,他太想念这个女儿了。

贺怡告诉娇娇,你在北京还有一个“妈妈”,还有一个妹妹。娇娇对这一点很有新鲜感,但是她最想见到的还是自己的爸爸。

图|毛主席和娇娇

中南海的生活

1949年初,毛主席居住在香山时,娇娇被人送到了北京,毛主席高兴极了,带着娇娇一下午都在拍照。

当时娇娇的中文还不太好,穿的衣服也很西方化,毛主席对大家自豪地说:“这个就是我的洋宝贝。”

此前,娇娇还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希望可以证实他就是爸爸,她说:亲爱的毛主席,你到底是不是我的爸爸呢?我为什么在苏联都没有见过你呢。

每每回想起来这封信,毛主席心里高兴不已。

图|毛主席和女儿娇娇

毛主席还给娇娇起了新名字,李敏。至于为什么姓李,据毛主席说,因为他在陕北的时候曾化名李德胜。而为什么叫“敏”,这是因为出自《论语》中的一句,“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从名字上看,应该是和李讷的名字出自同一句。难怪毛主席说:“手心手背都是肉啊。”

和妹妹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难免有点小矛盾,但毛主席处理姐妹俩的矛盾擅长的就是做个高级泥瓦匠。

他对李敏说,你是姐姐,要多谦让妹妹。他又对李讷说,你是妹妹,要听姐姐的话。

图|李敏李讷

李敏刚到北京时,是从来不会喊江青妈妈的,毕竟是后妈,但江青不高兴了,表面上,她对李敏百般照顾,甚至像是对待亲生子女一样,在李敏的脸上亲了又亲。

但是又和毛主席抱怨,说李敏不认她这个妈妈,毛主席也没办法,只能安慰李敏说:“娇娇,你就叫她一声妈妈吧,这没什么。”

其实在江青心里,她一直让李讷喊她“小妈”,不是妈妈,因为他一直说毛主席“老了”,在前面加个“小”字显得年轻。

除了李敏不叫她小妈,毛岸英也不会喊她小妈,她大概是不敢强迫毛主席的长子做任何事。

表面上,这个后妈对李敏很是照顾,其实她对李讷的爱要多于李敏,甚至对李敏有时候也不友好。

李敏在北京上学期间,一直是住校,每周才回一次家,按照当时的规定,周末如果学生回家,可以退回当日的晚餐和周末的伙食费,李敏如数交给了家里的管理员。

所以说,李敏周末回家吃饭,是没有增加家里的负担的,她吃的都是爸爸支付给她的45元伙食费里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毛主席日理万机,他有个习惯是白天睡觉,晚上工作,但是周末,他尽可能抽出空和孩子们一起吃。

但是每当毛主席没有来吃饭,江青便把“团圆饭”取消了,以至于李敏每次地高兴地回到家吃饭,只能在厨房将就吃一点,这本身是寻常不过的事情了,可是在江青眼里,却十分严重。

图|毛主席和两个女儿

她说:“你爸爸向来要求孩子不能搞特殊,要严格要求自己,小时候就在小灶吃,长大了还得了?”她还拿李讷做对比,说李讷小时候就吃的大食堂。

从那以后,李敏就决定到大食堂吃饭,但是江青又怕毛主席说她,又拦着李敏不让她去,李敏哪里也去不成,一时间就哭了。

毛主席得知后,严肃地对江青说:“以后不管是谁,都到大食堂吃饭,我也去大食堂!”

毛主席作为父亲,何尝不知道女儿的委屈,她一锤定音,给孩子们树立了典范。

日后李敏回忆,很长一段时间,爸爸和我们一起都在大食堂吃饭,直到后来工作繁忙后,家里的厨房才重新启用。

图|李敏婚后一家

后来李敏长大了,有了男朋友,1959年在中南海结婚了,俗话说女大十八变,李敏也更懂事了,她时常和爸爸回忆起来当年的一幕幕。

她说:“爸爸,你当年那是昏官断案,把有关没关的人都打了大板子,太不公平了。”毛主席听完开心地笑了。

女儿长大了,也有了新任务,每当放寒暑假,李敏都会坐上南下的车去看望妈妈贺子珍,这是毛主席交代她的任务。

多年来,贺子珍一直生活在南方,不是在上海就是在福建,1958年时搬到了南昌,贺子珍一直嘱咐李敏:“你爸爸身体不好,你要多照顾。”

不曾想,1962年李敏生了孩子后不久,便因为一些原因搬出了中南海,去北京的一个四合院过起了自己的日子,毛主席得知后十分难过。

和女儿最后的告别

大概是1963年,李敏和丈夫孔令华商量后,决定搬出中南海,但是却面临了巨大的问题。

当时李敏还在大学读书,身无分文,搬离中南海后拿什么交房租呢,拿什么交水电费呢?虽然毛主席从他的稿费中拿出30元补助,但无法维持一家三口的生活。

图|李敏和家人

但是没有办法,此后李敏搬到了兵马司胡同的一个普通居民院子里,开始了真正的民间生活。

在中南海,有专门的厨师,不用她专门做饭,如今什么都要自己上手,这对于李敏看来过于艰难,但她一直在学。

日后李敏回忆说:

我做饭不好吃,孔令华也不介意,有什么就吃什么,吃什么都说好,反正自己动手做饭,吃起来很香。

毛主席得知李敏搬走后,十分心疼,他没有责怪任何一个人,只是希望李敏可以多回来看看。

图|李敏和父亲

每当周末,李敏还是会回来中南海,带着自己的孩子,毛主席常常拉着李敏的手说:“娇娇啊,爸爸好想你啊。”

“爸爸,我也想您。”

李敏和毛主席诉说,自己在外面很不容易,一分钱扳成两半花,孩子需要营养,还得买牛奶。毛主席说:“爸爸可以资助你。”

但李敏拒绝了,她说:“爸爸,您不是常常和我说的吗,不靠天,不靠地,更不要靠爸爸,我会自己解决问题的。”

可是李敏从来没有想到,此后她想见到父亲一面,居然十分艰难。

图|李敏和妈妈贺子珍

60年代中期,贺子珍的病情不稳,李敏多数时间都是在南方照顾母亲,同时按照毛主席的嘱咐,李敏带着孩子常常去看望贺子珍,也好让孩子陪伴一下外婆。

但李敏没有想到,她和父亲见面的次数越来越少,甚至见一面都十分艰难。

日后他说:“在1976年夏天到父亲逝世,我仅仅被允许见了父亲三面,他走的时候,身边居然没有一个亲人。”

1976年毛主席病重时,李敏曾去看望了父亲一次,当时毛主席微微地说:“娇娇啊,你终于来看我了,你是不是不爱爸爸了?”

李敏有苦说不出,自从自己的出入证被没收后,她很难进来,如今她也不敢对爸爸说,只是不停地道歉。

图|晚年毛主席

毛主席还问她,你今年是多大年纪了?

李敏说:“我今年39岁了。”

毛主席艰难地摆摆手说:“不,我记得你的出生年月,你今年38了。”

在病危之时,他仍然关心着孩子的年龄,真是让人感动。

9月9日凌晨,李敏接到了中央办公厅的电话,让她紧急去中南海,当时李敏以为爸爸再次病危了,赶紧匆匆出门。

图|李敏和爸爸告别

不曾想,当他来到中南海后,看到的却是爸爸冰冷的遗体,她的脑子一片空白,扑在爸爸的遗体上大哭,泪水再也止不住了。

毛主席逝世后,李敏担心妈妈承受不住这个噩耗,她马上让孔令华去上海陪伴贺子珍。

对于贺子珍来说,这个消息自然是五雷轰顶,她对孔令华说:“你们的爸爸好可怜啊,临终时子女都不在身边。”贺子珍眼角没有泪水,面容苍白,看得出来,她悲痛到了极点。

图|贺子珍晚年在北京

据贺子珍的家人回忆,那段时间,贺子珍一直盯着电视看,看到江青后,她怒气地说:“她一点没有悲痛的样子……”

她少有的镇静,是化悲痛为一种力量,让她更加坚强。

此后几年,贺子珍去了北京天安门,还去了毛主席纪念堂,对于她来说,人生已经没有什么遗憾了。

多少年来,贺子珍50年代到70年代在南方的生活很少有人知道,1984年4月19日贺子珍在上海病逝,邓小平亲自批示了丧礼规格。

媒体报道了贺子珍去世的消息后,很多人才知道,原来这个坚强的女英雄,她的故事是如此让人感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陕北   中南海   洛杉矶   延安   苏联   妈妈   后妈   北京   食堂   日后   小时候   爸爸   父亲   周末   女儿   孩子   江青   李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