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 - 看民间文化达人“秀”海南

【编者按】

在海南民间,一直有不少人关注、挖掘和传播本土文化,方式有推文、图片和短视频,不一而足。他们有的已经含饴弄孙,有的是青少年,有的是本地人,有的是来自省外的新移民或与海南结缘多年的外地人;他们个人喜好不同,侧重点也不同,有人痴迷于海南历史,有人专注于民俗文化,有人聚焦于市井生活,有人忘情于美味佳肴……从本期起,海南周刊将陆续推出“民间文化达人”的故事。

“多港峒客”何以端:青灯黄卷 “神游”琼史

文海南日报记者 刘梦晓

“时间能赋予新事物生的力量,也具备湮灭过去的能力。”并非科班出身的海南历史文化学者何以端研究琼崖古驿道时,对此感触颇深。

2013年3月,何以端(左)在乐东黎族自治县佛罗镇田头村最大的酸豆树下留影。 何以端 提供

说起与海南文化结缘,还要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说起。

1968年,何以端在琼西南乐东某农场,曾经看到深山黎村参天巨木与水稻田交错依存、巨树板根可藏匿十余人的奇异场景。虽然此后再难见到,这些画面却永久镌刻在他的脑海中。10年后,何以端回城,1998年重回故地投资农业,此后开车环岛穿行不下百次。

“进入新世纪,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社会变化之剧而传统消逝之速。”何以端说,社会发展太快,新事物不断衍生,而过去的历史不断被覆盖,“任由历史模糊,谈何文化自信?”

基于此,何以端陆续在岛内行走,开启了还原琼崖古驿道之旅。然而岁月如梭,斗转星移。要追溯琼崖古驿道,还原其旧貌真形,着实不易,为此他四处收集并整理史料。网络科技突飞猛进,他借助卫星地图鸟瞰山川地貌河流山脉走向,为后续的推断探索提供便利。

2016年初,何以端著述的书籍《琼崖古驿》(原名)初稿完成,随即他以“多港峒客”网名,每半个月在天涯社区发一个长帖,每帖专论海南历史一个主题,持续5年不变。“多港峒”是他们知青连队所在黎族聚居地的古称。几乎每个帖子的题图,都附以“钩沉历史密码,提振文化自信”两行字,借此渠道倾听网友的反馈,学习新知,修正错误,6年后《琼崖古驿道》才正式面世。

何以端还关注广阔的海南岛腹地。

他首先追寻晚清冯子材开辟的十字路,然后是美国传教士香便文、德国学者史图博等人进入五指山腹地的行踪考,同时开展各州县黎峒史的分别追溯,着手撰写篇幅与《琼崖古驿》相若的《中古海南郡县位置考》,以及篇幅为《琼崖古驿》数倍的《黎峒志》。

越深入了解,何以端越发沉迷于海南的历史文化之中。他发现中古岭南曾长期是非汉语先住民的汪洋大海,南来华夏文化圈人群是少数,他们与先住民共处,实行渐进管治,逐步以先进文化影响、吸附、折冲与融合本土文化;就海南而言,无论行政史、经济史、军事史、交通史、风俗史乃至方言嬗变史,几乎无不与黎族相关,使得黎峒演变史的场景更为丰富,体现出清晰的开疆文化年轮。

“俗话说‘笨鸟先飞’,我非科班出身,年过半百才慢慢觉得海南历史的有趣和可贵,完全是笨鸟后飞。”何以端常常这样说自己。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十多年来一有空他就青灯黄卷,乐此不疲。“我虽然仅关注海南一岛,但可以‘独家’到唐宋明清去神游,破译历史密码就像亲身破案,也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又何尝不开心?”

“金江居士”符能:走读乡野问古今

文海南日报记者 刘梦晓

85后符能的衣柜里有两种服装:一是上班时颇为正式的衬衫西裤,一是周末时户外行走的运动装。他也有两个身份:一个是兢兢业业的“打工人”,另一个则是踏访、记录和传播海南历史文化的“金江居士”。

作为一名海南历史文化爱好者,符能很喜欢“金江居士”的称呼。自幼成长在澄迈县金江镇上的他,在初中时看到课本里苏轼自号“东坡居士”,索性自称为“金江居士”。

符能“走读”海口市琼山区甲子镇木兑村时的留影。 符能 提供

符能爱上海南文史缘起于拍照的业余爱好。2016年初,海口有不少地区进行棚改,符能在海口盐灶路一带抢拍拆迁前的老街道,并将部分发布在互联网上,收获了一批朋友。3月初,有位摄影师朋友邀他“走读”海口坡博村、坡巷村一带,开始了符能的“走读”之旅。

从最初的一名小白,到成为一名真正的“走读”爱好者,符能的摄影技能和好文笔成为他记录自己“走读”时光的最好帮手。“走读”7年,撰写文字近15万,拍摄照片超10万张。他在个人公众号“旧日的足迹”里,也记录了大部分的“走读”经历。

他在海南各地走访红色革命遗迹、人物故居、纪念碑等,编写了《红色文化(高山郎村、龙江乌什村、塘北村)之旅》《张云逸大将故居》《青山绿荫中的五指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在蓝天白云之下见证琼崖革命峥嵘岁月》《走读唯一参加过长征的海南女性、中国最后一位参加长征的女红军谢飞故居》《永不消逝的海岛电波》等文章在网络发表,图文并茂,对部分历史细节进行了充分挖掘,得到网友们好评。

他还喜欢宣传各地美景。《金山寺游记》《漫步骑楼老街》《观居仁瀑布》都是颇为精巧的文字。

在传播海南文化历史时,为了做到准确无误,每一次下笔他都异常谨慎。他购买并阅读了《海南通史》《海南地方志丛刊》《海南先贤诗文丛刊》《海南编年史》等大量书籍,做到写文章时尊重历史,不抄袭,不杜撰。

五指山革命根据地纪念碑。 符能 摄

海南岛四面环海,因此诞生了与众不同的本土风情。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海南人,符能走遍了岛内所有市县,经常深入村庄与当地居民一起聊天。他曾走进过多个黎族和苗族村庄,记录下少数民族的别样生活。

在他看来,“走读”不等于简单的“到此一游”。在和各族人民接触的过程中,符能始终尊重当地生活习俗,虚心向当地人请教,融入当地人的生活。

他们一行人在白沙黎族自治县南开乡高峰老村“走读”时,与当地村民一起吃饭,还喝酒聊天到半夜,收获满满。

最近两年,符能和朋友们还多次到海口市长流、西秀二镇的博养、新民等老村、大村“走读”。2020年以来,他们还应邀为博养村编写村志。

“小岛民阿vo” :短视频记录百味生活

文海南日报记者 邓钰

穿行热带雨林,寻找“天才昆虫画家”;游历昌化江畔,记录青绿山水的隽永;走进热闹的六罗村,和村民们一起看场特殊“村晚”……在旅行博主“小岛民阿vo”的视频作品里,海南有特殊的“打开”方式。

“小岛民阿vo”在五指山牙胡梯田拍摄现场。 范薇 提供

“保持热爱,奔赴山海。”“阿vo”名为范薇,行走于古宅巷弄、阡陌村庄、山川湖海,琼岛的山光水色、风土人情经由她的讲述,变得生动而有趣。

虽取了个地道的琼味网名,范薇并不是海南人。

“我的父亲是一名闯海人,他扎根海南已有30多年,这份执着影响了我,让我对这片热土有了家的归属。”范薇还记得,1998年,她第一次从江西老家踏足琼岛热土时的心情,海滩、夜市、天桥下乘凉喝的八宝茶……让她对这里充满好奇。此后,她每年都会来海南小住,大学毕业后便选择来到海南工作。

多年来,范薇也见证了海岛日新月异的变化,逐渐萌生了以短视频记录与分享海南生活和美景的想法。

“我的本职工作与传媒行业内容打造相关,有过电视旅行节目的出镜经验,平时也常看各类纪录片。经历使然,我开始对短视频领域更为敏感。”从2022年3月开始,她开始在个人抖音账号发布旅行视频,最初只是为了个人记录,分享旅行见闻和感悟,渐渐地,她的短视频得到了越来越多网友的关注和共鸣。

这个过程是细致而微妙的。“分享过程中,在后台私信我的人逐渐增加,不断有人主动加入粉丝群,还有越来越多的人喊我‘阿vo’。”范薇从这些回应中,感受到了真诚和共鸣,也立下了做好“小岛民阿vo”的决心。

在运营账号初期,范薇曾尝试过体验式、攻略式、搞笑式等多种风格。“最后我发现真诚、纯粹的分享最适合我。”她认为,在短视频中输出有个性、有情感的经历,展现一个“活生生的人”,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我希望在作品中,坚持个人的输出,让看我视频的人感受到,生活总有人坚持热爱,不断向前。”

为了呈现最好的拍摄效果,他们总要“追光”而行。

“通常而言,早晚时段侧光拍摄的效果比正午太阳光直射的画面效果好很多。”这意味着拍摄当天,范薇和团队要一大早五六点便起床准备,避开正午时段,下午再出发拍摄,守着阳光到太阳下山。

拍摄中也有许多意外情况,迷路、无人机坠机等情况时有发生。2022年3月,在昌江王下乡拍摄皇帝洞素材时,无人机不慎坠机掉在了山里。为了找回设备和拍摄素材,范薇独自爬山,根据定位,在当地人帮忙下找到无人机。

目前,“小岛民阿vo”全网粉丝量已达约30万人。

“‘笔墨当与时代同行’,短视频内容亦如此,希望我能以博主的身份,保持率真的情感,用真实的记录、传递生活的美好。”范薇说。

老韩专拍海口骑楼老街:“随手拍” 不随意

文本刊特约撰稿 龚梓

在海口,有这样一位“扫街”摄影师,他不像专业的摄影师一样,带着价格不菲的“长枪短炮”,而是用最简单的手机聚焦海口骑楼老街,穿梭于寻常巷陌,记录着老街上的南洋建筑和市井百姓的日常生活。他叫韩忠海,退休前长期在企业从事技术工作,认识他的街坊邻里和摄友都喊他“老韩”。

痴迷于随手拍海口骑楼老街的“老韩”。 天涯秦人 摄

由于街拍作品朴实无华,人物生动,“南海网”“新海南”等平台还为老韩开设海南《扫街寻味》专栏,让他更好地介绍海口骑楼老街的最新变化,同时他还坚持在“今日头条”上不断推送海口骑楼老街的扫街新图,让更多人了解、欣赏并喜欢上海口骑楼老街。

在老韩的摄影作品中,网友们能感受到一位老海口对老街质朴的热爱,看得到真实的老街日常。而老韩则在熟悉的生活里不断探索新看点,又在探索过程中再次熟悉身边的生活。

老韩说,工作的时候有过不少爱好,只有摄影一直伴随着自己走到今天。自2013年开始拍摄海口老街,到现在已整整10年,说起自己专注街拍海口骑楼老街的缘起,是因为他从小就生活在骑楼,已有40余年,几经搬迁,家的半径都未超出长堤路、得胜沙、振东街、中山路、解放路和博爱南,天后宫、冼太夫人纪念馆、长堤路老码头、东门市场等处所承载着他满满的人生记忆。

老街过客。 韩忠海 摄

10年来,除了吃饭、睡觉,老韩不是在拍老街,就是在去拍老街的路上。他与许多居民、商贩成了朋友。他巡街不单是拍照,还会停下来与老街坊们、老板们聊聊天,回忆老街往事,谈谈老街民俗,品品海南小吃。他的老友,在水巷口行走叫卖叮咚糖数十年的“海北爹”,有时跟他聊到兴奋处,竟然耍起了功夫;还有西天庙摆摊“炒田螺”林大叔、“炸地瓜”周大妈、“猪脚”阿二夫妇、“甜品”董家三姐妹和“老爸茶店”的小李,只要老韩有一段时间没过去,见面时就会与他叨个不停,每年的新春佳节,博爱路的“民间书法家”老陆都要给他送上自己手写的春联。

这些人不仅陪伴着老韩的街拍生活,同时也被老韩记录着,这里面有着许多人在老街日常生活里的某个小片段,也有喜怒哀乐的神态。譬如,为了生活骑着小电驴奔波劳碌的阿公、阿姐,市井角落斋菜煲里的家常做法,谈笑风生间“老爸茶”的舒适惬意……老韩用他手机镜头,呈现着骑楼大众生活中真实的一面,无不冒着人间烟火气。

海口骑楼老街南洋风格建筑。 韩忠海 摄

最近3年,老韩将所拍的骑楼照片集结成册,目前已完成《老街巷里的老味道》《橱窗里的老街骑楼》《新冠疫情下的老街》《西天庙》《富兴街》《博爱路》《百年骑楼老街》《周末地摊集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海南   骑楼   黎族   海南岛   老街   海口市   岛民   驿道   海口   无人机   居士   历史文化   民间文化   周刊   文化   历史   视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