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雕塑艺术家安东尼·葛姆雷大展“有生之时”登陆中国

英国雕塑艺术家安东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大展“有生之时”(Living Time)将于5月登陆西海美术馆。这是迄今为止安东尼·葛姆雷在亚洲最为全面的创作呈现,由范迪安担任策展人,展览围绕其“将身体作为转化与交流之所”而展开的探索,贯穿了艺术家近40年的创作生涯。

“雕塑并非世界的照像,而是对世界实实在在的改变。”——安东尼·葛姆雷。作为享有极高国际声誉的当代艺术家,安东尼·葛姆雷因其探索人体与空间关系的雕塑、装置和公共艺术作品而受到广泛关注。他的创作直面人类立足于宇宙万物间的本源性思索,致力于将艺术空间作为一种生成之所,让新行为、思想与情绪得以涌现。葛姆雷的作品在英国及全球各地广泛展出,曾获得包括特纳奖(1994年)在内的诸多奖项。

安东尼·葛姆雷,《环形》, 2019,8毫米耐候钢,195 x 42.5 x 25cm

展览“有生之时”将激活西海美术馆两个迥异的空间—— 4号和5号展厅。相较于表面化的作品呈现,展览将“作为空间的身体”作为更为有效的研究线索,从早期标志性的《膨胀》系列作品(Expansion Works)到近期将建筑性注入人类躯体的作品,跨越了不同的时间维度。35件雕塑在4号展厅以网格的形式展出,以呼应空间的封闭性。这是葛姆雷首次在不参考其创作时间线的情况下展出作品,令观者得以在作品之间自行构建连接。

展览收幕于5号展厅的四件《膨胀》系列作品。作品源自艺术家对于重塑皮肤边界的痴迷,通过将躯体皮肤向外扩张形成如葛姆雷所说的“封闭爆炸”。5号展厅的二层将为观者提供独特的视角,首次将俯瞰的观看体验引入这组作品的表达中。

安东尼·葛姆雷,《串》,2010,铸铁,183 x 242 x 48.8cm

谈及展览及其传递的紧要信息,葛姆雷表示,“这次展览反映了人类如何日益被人造环境情境化。我们创造了世界,但世界也创造了我们。我试图调和生态世界与赛博世界的关系,而这个展览则是两者之间张力的具体化呈现。”

“有生之时”的开幕距离葛姆雷首次到访中国已有近三十年的时间。1995年,艺术家来到中国为与当地人合作的大型装置作品《亚洲土地》(2003)进行调研,他曾先后前往西安、北京紫禁城、南京、阳朔以及山东淄博的砖厂。葛姆雷曾谈及这次旅行对其生活及工作的持久影响,“我意识到中国与像素的关系可以追溯至2000年前,砖作为一种普遍的几何单元,却又与具象世界相关联。举例而言,行走在中国,看到各地砖厂,南京城墙的灰砖,我感受到一种非凡的文化,这与土地的形式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安东尼·葛姆雷,《隔膜》, 1995,铅,玻璃纤维和空气,190 x 49 x 30cm

展览将出版图文并茂的书籍,除了大量实景摄影图片,亦收录了策展人范迪安、出品人孟宪伟、学者杨北辰的文章,以及安东尼·葛姆雷和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的一次对话,将展览内容置于艺术家更广泛的实践及其与中国长期接触的历史之中。

南都记者 朱蓉婷 实习生 康紫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2

标签:安东尼   特纳   西海   雕塑   艺术家   大展   英国   砖厂   南京   中国   展厅   人类   关系   时间   作品   世界   空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