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转了!白哭一场……


这大概是很多母亲不愿再回忆起的经历——


顺产生娃,痛得锤墙。


死命地拽着扶手,身体开始发抖。



等到开了两指,恭喜你,可以申请打无痛了。


先将8cm粗长的穿刺针径直穿过产妇腰部的脊椎孔,再将一根细小的导管导入硬膜外腔。



能打无痛还算是幸运的,不像这位——


肚子里怀着双胞胎,可产妇患有先天性主动脉瓣二叶畸形,需要马上动手术。


更要命的是,手术风险高达30%,孩子很有可能保不住,影视剧里保大还是保小的桥段发生在了现实生活里。


好在最后顺利生产,母体健康。


孩子们第一次降临在这个世界,第一次与世界会面。



过两年孩子长大了,又经历了人生第一次——上学


懵懵懂懂的年纪,对世界的认知可爱到不行。


勇敢是什么?勇敢就是不哭鼻子也不要家长陪,大步帅气地走进幼儿园。



老师怎么样?都很好,都不错,都蛮凶的。



未来想做什么?当一个普普通通的爸爸。



出生、上学、上班,到结婚、退休、养老……人的一生,被浓缩在12个第一次里。


这是央视网联合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bilibili出品的人文纪录片《人生第一次》。


不过今天要讲的是它的续集,《人生第二次》



用导演的话说,如果说第一次是一页页的散文小品,那么第二次就是一本本大部头的小说,更现实,也更沉重了。


2002年,湖北蕲春,4岁的卫卓被陌生人拐走,音讯全无,人间蒸发。


卫卓父母的日常从此多了一项“找孩子”,夫妻俩频频吵架,母亲占绪莲心都碎了。



意外接踵而至。卫卓出事后,奶奶每天独自出门找孙子,边找边捡废品换些钱,不幸遭遇车祸意外身亡。


占绪莲对婆婆的死充满了愧疚。整理遗物时她发现,婆婆的衣柜底下有一个用丝巾包起来的包裹,打开一看,里面都是一毛一块的零钱,那是婆婆捡废品攒出来的。


2020年年底,占绪莲接到警方电话,通知他们去北京认亲——


儿子卫卓好像找到了!


在《等着我》的舞台上,在媒体的镜头前,一家人紧紧拥抱在一起。



认亲后,占绪莲的餐馆改了名,改成了“团圆餐馆”。餐馆的名字是全家人一人一个字写上去的。



一家四口终于团圆了。饭桌上,还没来得及取下围裙的妈妈,坚持要给卫卓喂饭吃。


为了这口饭,占绪莲足足等了18年,还好,她等到了。


最右边的是哥哥


被拐孩子跟亲生父母团圆,毫无疑问是件皆大欢喜的事情。


就像王子和公主终于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到这里,故事仿佛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但很少人会追问一句:然后呢?


《人生第二次》就把这个“然后”拍了出来。


跟前面相同的镜头重复出现,刚以为是片子出了什么问题,下个镜头差点让人把感动的眼泪憋回肚子。


好家伙,故事反转了——


片子重新以卫卓的视角展开,原来他认亲是抱着“私心”来的。



卫卓前几年做生意赔了笔钱,背上了债,养父母帮他承担了一半债务,这次回家,他也想看看亲生父母这边能不能帮忙。


哈?所以认亲就是回去要钱?



可回家这么些天,不知道为什么,跟着父母走亲访友的卫卓却始终没有开口,坦诚自己的难处。


与其说是反转,倒不如说这才是真实人生。


养父那边,因为不想被邻居议论,对卫卓认亲的事情非常抗拒。


前一秒否认自己有不满情绪,后一秒口嫌体正直,掏出烟点了起来。



如何平衡两个家庭的关系,成为一个难题。


一边是苦苦寻找了自己18年的亲生父母,一边是养育了自己18年还帮忙还债的养父母。


作为受害者的卫卓,反倒成了在两个家庭之间尴尬的中间人,纠结,挣扎,痛苦。


打电话打给谁,过年回哪个家,都是需要再三思量后做出的选择。


还有那个日夜在内心折磨他,让他崩溃大哭的问题:认亲的行为是不是伤害到了养父母?



卫卓在外欠债的事到底没瞒住,在得知是做生意而不是赌博后,卫卓父母长吁了一口气,像是放下了“孩子是不是变坏了”的担忧。


而在卫卓的努力调和下,两家人总算答应见面,迎来了关系缓和的转机。


故事到这里总该结束了吧?


等等,先别急着关。


没错,纪录片还有第三个视角——警方。


除了被拐家庭,不曾放弃寻找被拐孩子的还有警方。



2021年初,公安部部署全国公安机关开展“团圆”行动,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和DNA比对,一个又一个失踪的卫卓被成功找到。


辽宁北票的王秀芝,因为怕孩子找回来一直不敢搬家,不愿拆迁,坚持住在废墟里。



当儿子孙玉龙终于回家时,废墟上的家铺上了红地毯,常年被灰尘笼罩的废墟第一次有了颜色。



成功认亲的背后,离不开警察的不懈努力。


在看不见的角落里,他们一直在打击打击人口拐卖,进行反拐宣传教育。


警察也坦言,卫卓的案例达成这样的结果已属幸运,


被拐孩子认亲回家,各有各的不易——


有的不愿认亲,有的养父母索要赡养费,有的孩子甚至陷入抑郁。


同样是第二次回家,对于“梦想之家”的孩子们来说,“家”这个字却有些特殊。


因为这个家里并没有父母,也没有亲人,只有一个男人。孩子们管他叫“老爸”。



这是发生在辽宁鞍山一间公租房里的故事,马拉松俱乐部“梦想之家”的基地就在这里,创始人叫柏剑,他是一名中学体育老师。


汇聚在这里的孩子,身上都有着相似的标签:出身穷苦,原生家庭不幸,有的被父母抛弃,有的饱受暴力之苦。



每天凌晨4点多,天还没亮的时候,柏剑就会开着越野车,慢速在马路上行驶。


车尾系着几根长绳,绳子的另一端拴着的是孩子瘦小的身体,跟着车子小步跑着。



折磨孩子?


不,是训练孩子。


梦想之家,就是通过训练这群孩子的体能,让他们靠体育特长考进大学,改写命运。


也不止是跑进大学,柏剑还想让孩子们跑出大山,跑出前途,跑出个未来。



一些可喜的数据:截止2022年3月,“梦想之家”一共培养了120多个孩子,其中60多人考上了大学,16人成为专业运动员,13人成为现役军人,其中有3个特种兵。


梦想之家的孩子要比同龄人早熟许多,会在无意间说出“这世界谁不迷茫”这样的大人话。



但他们也始终是孩子,会撒娇会打闹,也会害怕会无助,尤其是怕再次被抛弃。


当柏剑因为照顾生产的妻子把孩子们托付给别人时,他们会写信催他;


当柏剑故意装作食言时,他们会委屈地强忍泪水,隐藏自己的情绪。


但下一秒,绷不住了——


大骗子,真可恶!



他们或许不太懂“老爸”在小家和大家的挣扎,但他们相信那个伸手把自己拽出黑暗的“老爸”。


人生就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坚持跑下去,就很厉害。



《人生第二次》的故事不止于此,还有选择修正自己的光头少女,不断进阶的流水线女工,跟自己和解的轮椅少年。



八幅人生图景,一个个普普通通人的命运悉数展现眼前。


我们或许无法选择成为危地马拉大食蚁兽,也不能一遍遍轮回转世,重启人生,过着乌托邦生活。


但可以确定的是,不管是第几次人生,最重要的是拥有当下,享受当下。


如何生活,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都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养父母   纪录片   团圆   婆婆   父母   梦想   孩子   家庭   人生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