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美食:红团

文/刘青华


红团,又称粉团、圆团,系莆田民间一种特色美食,也是一种年节供品。红团以其形圆、色红、馅甜之特征,寓意团团圆圆、红红火火、甜甜蜜蜜。

在春节、元宵或者婚嫁、满月、祝寿、乔迁等喜事、节日时,莆田民间均要做红团。红团既是一种人们喜爱的美食,更是一种吉祥的文化符号。

腊月廿五当晚,母亲开始忙着筹备做红团事宜。根据糯米的软糯情况,把预先估算好的糯米量与少量粳米混均,倒入桶里浸泡一晚,次日清晨捞起沥干,然后命我担到村头的电磨坊磨成粉,磨好后倒入“大笠孤”内晾干备用。根据奶奶传授的经验:红团皮太糯,蒸出来的红团太黏、不成型且外形难看;红团皮太硬,蒸出来的红团外形虽然好看,但两天后外皮易裂。母亲凭着自己多年的经验总能精准拿捏,红团皮既美观又软硬适中。

腊月廿六起,乡村家家户户开始陆续置办年货,做豆腐、炸豆腐、炸地瓜、做印糕、购红柑、杀鸡鸭、宰猪羊等,非常热闹,而蒸制红团、番薯起则是每家每户不可或缺的年货。小时候,我总是期盼着春节快点到来,这样可以跟着母亲一起做红团,第一时间给自已解馋。

腊月廿六早晨,母亲让我剪下后院的鸡蕉叶,将其置于盆里浸泡。待到黄昏时分,母亲命我用抹布擦洗干净,置于一旁晾干待用。母亲利用中午把落满灰尘的老蒸笼取下,里里外外清洗一遍,置于阴凉处风干。

把淘洗过的糯米蒸成干饭后,加入红糖或白糖,改用小火继续焖煮一会儿,待糖全部融化后,用大锅铲翻搅,使糖与糯米匀均搅拌,此时的糯米饭又黏又软。母亲盛了一碗凉水置于灶台一侧,双手沾一下冷水,迅速从锅里抓起一把糯米饭,经双手反复拿捏,就捏成一个直径约5厘米的糯米团馅,再将其整整齐齐地排放在“大笠孤”中,待晾干后自然成型。

母亲擅长做糯米馅红团,不但香、甜、软、糯,而且程序简单,省时省事。在我的记忆里,母亲做得最多的是糯米馅红团。年景好时、空闲时间她也会做一些绿豆馅红团,但在困难时期只能做红薯馅的红团。

晚饭后,母亲让我洗锅烧水,而她除了留下一碗干糯米粉外,剩余糯米粉按照比例加入食品红,搅拌均匀,再加入适量冷水,合成将湿未湿的程度。紧接着,母亲取出一小部分,用冷水拌成泥状。水烧开后,母亲把糯米泥截成几段投入锅内,待水再次滚开时捞起,这便是母亲经常说的“粿母”。母亲把所有“粿母”分散着加入糯米粉中,不停地搅拌、揉压,使其成团,增其韧劲。

母亲顺势抓起一把干糯米粉,在“大笠孤”内撒匀,防止红团皮黏底。接着继续压揉糯米团,分出一部分搓成圆长条,再截成一小段一小段,依次搓成一个个如乒乓球般大小的小团,用手掌碾压成薄饼状,就成了红团皮。红团皮制作有讲究:太厚,影响口感;太薄,容易破皮。因此碾压红团皮时要掌握好力度,达到厚薄适度。

母亲用红团皮把馅包起来,取出红团印模,上刻有“福、禄、寿、喜、财、丁、贵”“双孩儿”和“庆丰收”等字样或图案。先往红团印里撒些干糯米粉,再把包好的团馅装入其中,稍用力按压至平整,最后把红团印扣过来,轻轻敲一下边角,一个花纹流畅、印字清晰的红团就制作完成。剪一片略大于红团的鸡蕉叶衬底、散香,再将其一个个入蒸,再一抽抽垒起,可同时蒸煮5抽,最后把整个蒸笼架到滚开的水锅上蒸熟。

揭开蒸盖,红艳艳、香喷喷的红团便呈现在眼前。闻一闻,糯米夹杂着蕉叶香。尝一口,软糯中带着韧劲。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只有过年时才能吃到红团。因此,做红团、吃红团成了我孩提时代过年时最期盼的一件事。母亲总是把晾干的红团一层一层地叠放在大篮子里,高高挂于楼板底下,待我们表现良好时,她便取下篮子,拿出几个来奖励犒赏。

新时代,人们根据各自口味和喜好,推陈出新、变着花样蒸制出红豆馅、黑豆馅、猪肉馅、牛肉馅、鲍鱼馅、干贝虾仁馅等红团,不断满足个性化需要。

红团,寄托着人民期盼过上好日子、合家团圆等愿望。红团,让人们在品味甜蜜新生活的同时,也品尝着家乡的烟火味。它唤回的不只是乡土意识,还有现代文化大视野下的民族传统美德与淳朴民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莆田   韧劲   蒸笼   腊月   年货   年时   糯米   冷水   外形   母亲   美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