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1942 - 历史镜头下的大饥荒,吃树皮令人震撼

1942年7月开始到1943年春,日本侵华战争时期,河南及周边省份发生了严重的饥荒之。

衣衫褴褛,面露饥色的灾民。

1942年春天开始,河南遭遇了百年一遇的旱灾,紧接着又遇蝗灾,加之侵华日军加紧进攻河南各地,使得河南赤地千里,流民遍地。

由于严重的粮食减产和通货膨胀,加之由于国民政府救灾不力、强征军粮等原因,在1942年到1943年之间,河南爆发了一场惨绝人寰的大饥荒,期间有3000万人受灾,300万人死于饥饿。

灾民中的老人孩子。

河南大饥荒

历史事件


河南大饥荒一般指的是1942年7月开始到1943年春,日本侵华战争时期发生在中国的饥荒之一。这场大饥荒的范围还包括河北、山西、山东、安徽。

河南大旱之后,又遇蝗灾,由于国民党政府救灾不力、通货膨胀、粮食减产、强征军粮等原因,在1942年到1943年之间,中国河南爆发了一场惨绝人寰的大饥荒,3000多万人受灾,超过300万人死于饥饿。

因为饥饿而死的灾民,身下是他赖以生存的土地,此时却寸草不生、坚硬皲裂。

1942年从春天开始,河南全省便滴雨未下。地里的庄稼成片枯萎,一场巨大的灾难,已经在这片土地上默默地酝酿着。而这一切都被抗日战争的硝烟掩盖了。

路边挣扎倒毙的饥民表情狰狞痛苦,他身边天真的幼子或许还没有明白世道的艰难。

1942年的河南,山河破碎,三面环敌,全省半数之地被日寇攻陷。

作为中原粮仓的河南,田里的小麦收成不足常年的两成。

夏粮歉收,秋收成了人们的指望。孰料,那个夏天又是滴雨未下,夏播作物又在持续的大旱中枯萎。

倒地不起的灾民。

大旱之后,往往紧跟着蝗灾。这一年的夏秋之交,漫天蝗虫席卷河南全省。所过之处,秧苗作物皆被一扫而光。

原本一些临河、依井的水浇良田,还能略有收获,这一下却全部葬送在蝗虫之口。

饥饿的灾民。

除了天灾,战争更是加重了这场灾难。“七七事变”后,华北沦陷,河南成为中日作战的主战场。

自1937年,日军在河南境内先后发动过十多次大规模进攻。1938年,蒋介石命令“以水代兵”,掘开了黄河花园口大堤,造成黄河改道,洪水肆虐。这虽然暂时阻止了日军西进的脚步,但是河南东北部万顷良田变成了沙滩河汊纵横的黄泛区。


目光呆滞的灾民,在衣襟是贴有民国政府赈灾的标签。

逃难的灾民,最先支撑不住的往往就是这种携子逃荒的家庭。

在旷日持久的抗日战争中,河南一直是全国出兵出粮最多的省份之一。

多年的征粮征兵,使得河南省的农业生产早已千疮百孔,青壮年都离开了土地,农民家里也没有了度荒的存粮。

一个母亲穿着破烂的衣服鞋子,怀着还有嗷嗷待哺的孩子。


老人和孩子永远是饥荒中最弱势的群体。





旱灾的发生和加重是一个长时间的持续过程,所以河南的灾害原本也有足够的救援时间。

但这场正在发生的灾难,却在很长时间里不被国民政府所知。赈灾的不力乃至对灾情的置之不理,又让这场灾难雪上加霜。

一个难民家庭蜷缩在墙角,地上的铁锅可能是他们最后的值钱之物了,即便他们已经没有什么可以煮的东西。


瘦骨嶙峋的老人眼睛里透着饥饿,这种状态是后世的电影演员无法演绎的绝望。




排队等待救济的儿童。


蒋介石早就接到过河南军政官员上报的灾情,但他选择了不相信或者干脆视而不见。他关注的重点一是征兵,二是征粮。

当时蒋介石的一份批示明确表露了个人态度:“本年有若干省地方官绅,文电纷驰,申报水旱灾况,或称赤地千里,或称田庐漂没,一方请求豁免征购,一方请求巨款赈济,然究其实际,则其间多数地区,虽或略有灾歉,大都以少报多,以轻报重,过甚其词,张皇入告。操其心迹,官吏则藉报灾荒,豫图减轻征课之责任……”

饥民妇女在刮取树皮。


一棵怀抱出的速干被锯倒,除了嫩枝嫩叶已经被难民采净,连树皮都被剥干净了,光滑的树桩如同白骨。


一个难民妇女带着两个孩子在刮树皮充饥。


老榆树皮在灾荒的年景里可能是这些孩子最后的食物了。


几个灾民正在剥树皮充饥,大树的枝叶早已被灾民吃净,远处坡坎沟壑,无一不是光秃秃寸草不生,赤地炎炎。


自1940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为了确保战区的军粮供给,国民党当局实行了在各省“征实”(即直接征收粮草等生活物资)制度,还规定虚报灾况的要予以重惩、征实有功的予以嘉勉。

这种奖惩制度,等于引导各省“报喜不报忧”。

因为饥饿而饿毙的灾民到死嘴里都还嚼着干枯的野草,死不瞑目。


一个灾民饿死在路边,而周围的人都冷眼相看,对这种人间惨剧熟视无睹。

早在1942年10月的国民参政会后,国民政府就宣称划拨5亿元法币进行赈灾。

其中2亿元用于在灾区各处开设粥场应急,3亿元用于购买赈济粮。

然而粥场开设起来,却远远不能供应数量庞大的难民,很快就因无粮为继而断了顿。

而本应用来买粮的3亿元法币,却被挪作他用,甚至有贪官污吏将其挪用贩运私货。直到1943年新麦快要成熟时,第一批赈灾粮才发到了部分难民手中。

按照当时的物价,3亿元法币大概能购买3000万斤小麦,平均到河南3000多万受灾人口头上,每个人仅有1斤。

而在此前的1942年,河南夏秋两季几近绝收的情况下,国民政府还从这里征走了十倍于此的“征实”。





直到1943年6月以后,随着新一季小麦的成熟丰收,这场饿死了300万人的大饥荒才终于过去了。

灾难会有结束的一天,但是中华民族所经历的苦难,却不应该被就此遗忘。

看着八十年前中国人所遭遇的苦难,历史的定格一幕幕清晰地展示在我们眼前,我们更能明白,这一路走来,确实有太多不容易。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8

标签:树皮   饥荒   法币   蝗灾   国民政府   灾民   河南   难民   饥饿   灾难   镜头   真实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