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治”融合带动农文旅融合

阳春三月,走进重庆市万盛经开区万东镇五和村梨园,抬眼看,一簇簇雪白的梨花压满枝头,向远处眺望,山坡上如同覆盖着一层轻盈的薄雪,游人如织,穿梭其间。“今天特地约上好友,穿上了汉服过来拍照‘打卡’,准备拍一些视频,发抖音、朋友圈。”来梨园“打卡”的游客万女士告诉记者。近年来,五和村村委会以“梨园花海”为抓手,开发出2000余亩以梨为主的精品果园,并以梨园戏曲为核心,连续举办十届梨花文化旅游节,带动乡村文旅融合发展。

  阵阵春风,不只捎来了洁白的花信,也送来了乡村自治与文旅融合共同发展的致富之道。近年来,万盛经开区依托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以村民自治为基础,在全区全面推行乡村治理积分制建强治理根基,促进形成文明乡风、淳朴民风。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利用地区特色,将农文旅融合做优乡村经济,带领村民们闯出一条增收致富路。

  


  因地制宜 探索自治之道


  走出五和梨园,漫步在五和村的街道上,“五和”文化雕像、“五和”文化宣传栏、文化大院、文化墙等景观错落有致。走进村史馆,墙上一株“五和树”的浮雕装饰格外引人注目。“五和树代表着五和枝繁叶茂、兴旺发达,也寓意着五和村民心系五和、根在五和。”村党总支副书记封世利告诉记者。

  “五和树”旁边,一面荣誉墙承载着这座小村乡风文明、生态发展、产业建设的各项成果——“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生态文化村”“文明单位标兵”……一面面奖状、一本本证书前,封世利自豪地告诉记者:“婆媳关系难处、邻里因为鸡毛蒜皮闹矛盾、子女因为赡养老人翻脸……近些年来,这些事在村里几乎看不到了。”

  近年来,五和村挖掘并围绕“家庭和睦、邻里和乐、事业和顺、生态和美、乡村和谐”深化“五和”文化内涵,创编五和赋、五和歌、五和快板、五和舞,还把“五和”写进村规民约,把和谐乡风播种进村民心中,助力和美乡村建设。

  “文明新风不仅提升了村民的价值理念,也让五和村成为十里八村的榜样。”五和村驻村书记成姚告诉记者,如今,五和村以和美乡村建设为目标,进一步拓宽村民自治平台,创建“和事堂”“新乡贤工作室”等作为村民自治工作室,招募村中德高望重、威望较高的村民作“和事佬”,及时有效化解邻里、家庭之间的矛盾纠纷。

  “五和”文化的传承发扬,是万盛经开区因地制宜、健全村民自治机制的探索之一。近年来,万盛经开区各村通过完善村规民约,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规范民主议事程序,推动乡村互助会、道德评议会等组织有效发挥作用,提升村民自治能力。

  “村里的事是大家的事,要大家一起想、一起办。”在丛林镇绿水村,村党总支委员、村委会副主任黎鹏告诉记者。近年来,绿水村建立并完善民主议事决策制度、农村重大事项报告公示制度、党员村民评议村干部制度等。同时,村“两委”坚持村民代表例会制度,每季度第一个月的10日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商议重大事项,村民可以对村务重大事项进行质询、询问等,并建立矛盾和不稳定因素排查机制,以历史遗留、土地流转等案件为重点,全面摸底,动态管理,化解各类矛盾130余起。

  


  完善积分制 激发内生动力


  在和煦的春日暖阳下,走进万盛经开区关坝镇凉风村,干净平坦的柏油公路顺着溪谷蜿蜒,两旁的树木整齐青翠,仿佛正在欢迎着来客。一户户村舍鳞次栉比、依山傍水,干净整洁的庭院与花草盆景相映成趣。

  凉风村的环境近几年来大变样,离不开积分制在全村的推广。凉风村将“乡风文明、人居环境、产业发展、创业致富”等内容与乡村治理积分制挂钩,村民告诉记者,自家庭院干净卫生,家庭、邻里关系和睦等,都能“赚”积分。

  不只是凉风村,近年来,万盛经开区依托“4+X”积分模式,激励各村村民积极参与村庄治理,全面提升积分牵引效能,在法治、德治、自治、示范带动类四类必评事项上拓展延伸产业发展等重点内容。此外,积极引导各村推选村“两委”干部、法律明白人、人民调解员、乡贤代表等成立积分评定小组,每季度评选一批“优秀示范户”进行挂牌激励和积分奖励。全区还安排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87万元用于积分兑换商品补助,对体系成熟、示范带动效果好的村级财政补助5万元,其余村级财政补助1万元或2万元。

  如今,万盛经开区各村以积分制为抓手,探索培育文明乡风,建设和美乡村。五和村以积分制方式对村民移风易俗行为按情况积分,村民可用积分兑换礼品,有效破除陈规陋习。绿水村根据辖区常住村民在人居环境、乡风文明、诚信服务等各个方面进行量化积分,目前全村申请纳入积分制考核的常住农户已经全覆盖,达到350余户,总共发放积分7000余分,共评选15户“季度文明户”。

  


  农文旅融合 培优乡村经济


  走进绿水村一家生产食用菌的工厂内,工人们正忙着进行金针菇分装工作。据了解,该工厂是重庆市乡村振兴工作推进示范点,采用国际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年产鲜菇5万余吨,可为周边村民提供就业岗位400余个。

  作为曾经的脱贫攻坚重点帮扶村,绿水村实现乡村面貌焕然一新的“秘密”是什么?黎鹏告诉记者,绿水村的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丛林镇是产煤大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村民们自己种蘑菇卖给煤矿工人和晋林机械厂职工。后来,晋林厂搬迁了,镇上的煤矿、煤窑也慢慢倒闭了,村里种蘑菇的人越来越少了。”黎鹏回忆道,随着煤炭资源的逐渐枯竭,村中曾经兴起的食用菌产业也一蹶不振。

  如何寻求产业发展“破题”之路,让老百姓的生活有奔头?绿水村试图从蘑菇中寻找答案。依托村里种植蘑菇的历史,全村引进两家食用菌工厂化企业,培育壮大数家种植大户和专业合作社,种植金针菇、鹿耳菇、香菇等10余种食用菌,年产值达5亿元。此外,绿水村还接续打造以食用菌为主题的亲子游乐园、“蘑菇总动员”景区,成立家庭农场及家庭民宿10余家,年接待游客50万余人次。

  如今,昔日被称作“煤都”的万盛经开区正以不同村落、地域特色为抓手,挖掘、壮大农事体验、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农文旅融合产业。在五和村,封世利对村中农文旅融合产业的发展成果如数家珍:“现在我们有‘五和鱼’‘五和果’‘五和菜’三个特色品牌,每年有梨园文化节、戏曲票友大赛,还成立了五和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五和’的名声越来越响了!”一幅长治久安、和谐稳定、安居乐业的乡村画卷正在万盛经开区徐徐展开。

  近年来,万盛经开区先后荣获全国资源型城市旅游转型发展试点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等殊荣。阡陌间,遍布着一处处家庭农场、湿地公园、山城步道等旅游“打卡”景点,乡村振兴正在全面推进,为村民们传递致富希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0

标签:万盛   梨园   绿水   食用菌   和美   蘑菇   村民   乡村   积分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