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后代今何在?第35代后人从不外出打工,一辈子只干一件事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清官,包拯的故事已经流传了千余年,他敢于为百姓鸣不平,不畏权贵、铁面无私又英明决断,因此备受百姓爱戴。

公元1062年7月,六十三岁的包拯逝于任上,宋仁宗听闻为之啜泣,并亲临吊唁,且为包拯辍朝一日以示哀悼,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孝肃”,因此包拯也被世人称为“包孝肃公”。

包拯深受百姓爱戴,相传在出殡当天,城内百姓自发集结,前来送包拯最后一程,由于前来送行的百姓太过,以致于出殡的队伍都被挤在中间不能移动寸步,最终还是在族人的劝说下才使得百姓散开,出殡队伍得以前行。

包拯不仅自身为官清明,还对子孙后代要求严格,留下了“后代子孙若有犯赃滥者,不得回归家族,死后也不得葬在家族坟墓中”的遗训,他的后代子孙也遵照遗训,始终保持着廉明之风。

很少有人知道,包拯当年险些绝后,这是因为他的长子包在刚过弱冠之年时,便英年早逝,此时的包刚结婚不久。

痛失爱子让包拯极为痛心,而且祸不单行的是,就在短短五年后,包的儿子包文辅不幸夭折。

接连痛失爱子和爱孙,包拯和夫人董氏悲伤不已,特别是董氏险些因此重病不起。

包文辅夭折时,包的妻子崔氏不过二十余岁,包拯夫妇不愿意年纪轻轻的崔氏在家守寡,便多次劝她改嫁,但崔氏执意拒绝,在她看来,公婆已经失去了儿子和孙子,且已经年近花甲,如果自己再离去的话,谁来照料二老的晚年?

此后崔氏在包家二十余年,始终未曾改嫁,悉心照料在包拯夫妇左右,宋哲宗深感她的品德,特地下旨加封崔氏为永嘉郡君,诏书由大文豪苏东坡所写,并被收录在了《东坡全集》中。

包去世时是1053年,此时的包拯已经54岁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为家族延续后代的使命,又落在了年过半百的包拯肩上。

虽然包拯和夫人董氏很努力,但始终没有怀上孩子,一连三年都是如此,眼看包拯都要六十岁了还没有儿子,董氏心急如焚。

无奈之下,董氏多次建议包拯再纳一房小妾,为包家延续香火,但是包拯鉴于夫妻情深,始终没有同意。

董氏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给包家延续香火,她让自己的陪嫁丫鬟孙氏服侍包拯,在董氏的坚持下,包拯总算是同意了。

事情发展的也很顺利,孙氏成功怀孕了,但包拯并不知道,甚至在孙氏怀孕时还将她打发回了娘家。

好在崔氏知道孙氏怀有身孕,私底下多次派人将钱财衣物等送到孙家,帮助孙氏度日,孙氏生下一名男婴后,崔氏又偷偷将孩子养在自己的房屋里,所以包拯的第二个儿子,基本是由嫂子崔氏养大的,名为嫂子实为养母。

第二年,包拯六十大寿,崔氏趁着大寿的机会,将孩子抱给了包拯夫妇,夫妇二人欣喜若狂,给儿子取名为包綖。

包綖后来长大成年,一直活到了四十八岁去世,如今的包拯后代,基本都是他这一脉的子孙。

包綖五岁时,包拯卒于任上,宋仁宗前来吊唁时,发现五岁的包綖身穿粗麻布衣,再加之包拯家中十分简朴,仁宗深感包拯廉明,赐给了包家许多财物,还将包綖封为太常寺太祝。

随着丧礼的结束,包綖和家人一同护送包拯灵柩回到了合肥,此后包綖在合肥长大,嫂子崔氏为他请了老师,教导包綖读书写字,并且为包綖起了学名“包绶”。

包绶虽然年幼之时便被封为八品官,但是他从不以此为傲,并没有在父亲的荫蔽下成为温室里的花朵,史料记载,包绶虚心好学,知书达理,同时严于律己,明辨是非,颇具其父包拯之风。

九岁时,包拯夫人董氏病逝,此后包家便由崔氏主管,崔氏在包绶长大成人后亲自操办了他的婚事,娶了张氏为妻,不幸的是张氏婚后不久便去世了,崔氏再次做主,为包绶续弦宰相文彦博的女儿文氏。

可以说在包绶的成长中,嫂子崔氏如同亲生母亲一般,事无巨细地帮助包绶,不仅如此崔氏还在包绶续弦后,派人将包绶生母孙氏接回,让母子二人团聚。

1094年崔氏六十二岁去世时,包绶正在开封担任国子监丞,突闻噩耗后声泪俱下,连夜奔袭回到合肥奔丧,披麻戴孝主办丧事,世人皆称“崔氏如包绶之生母也”。

包绶后来被任命为潭州通判,前往赴任的路上途径合肥老家,包绶安排好家中之事后,便朝着潭州进发,谁也没有想到的是,正值当打之年的包绶会在赴任途中不幸去世。

包绶在途中身患重病,还没等抵达潭州的时候,便在黄冈县一带去世,人们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其中除了任命书和一些书籍外,竟然没有任何值钱的物品,清风廉明之风,不愧为包拯后人。

包绶一共有四个儿子,但其中包康年和包彭年在包绶去世后不久便相继而去,长大成人的儿子只有包景年和包奢年。

包绶去世在黄冈一带,但他的遗骨直到十一年后,才由两个儿子运回到合肥老家,葬入了家族墓地,包绶和文氏的合葬墓就位于包拯墓的左侧,入葬和平民百姓无异,直接将棺木埋入土中。

此后包氏后裔子孙逐渐开枝散叶,繁衍成为了一个大家族,后来因为战乱,一些包氏族人迁往异地,并在那里扎根壮大。

时至如今,包拯的后代已经繁衍流传到了三十余代,并且有多个分支,他们分布在不同的地方,共同传承着包公的精神和遗训,其中的一支在浙江顺泰的一个村庄里扎根。

在这个村庄中,有一座包氏宗祠,这座祠堂修建已久,从外观上来看有的地方甚至即将垮塌,不过近些年来,在包氏后人的努力下,这座祠堂得以焕发新生。

每当有游客慕名来到这里参观时,总能见到一个和蔼的老人,主动为他们讲解,并介绍包拯的生平故事,这个老人便是包先良。

包先良是包拯的第35代子孙,也是这个村庄里的包氏族人之一,据他介绍,这座祠堂很早以前便修建了,后来因为战乱,已经很久没有修缮。而且随着步入新世纪,村子里越来越多的族人外出务工,已经没有多少人留在村子里了。

家族祠堂是一个家族历史的见证,承载着族人对先人的怀念和家族的兴盛,包先良看着破败不堪的宗祠,决定将祠堂修缮一新,以此来延续传承。

自从有了这个念头后,包先良便再也没有外出过,将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修缮祠堂上,平日里包先良省吃俭用,将剩下的钱用来购买砖瓦,还亲自上山砍伐木材。

从二十余岁起,包先良便投身于修缮祠堂的工作中,期间风雨无阻,在包先良的多年努力下,宗祠被修缮一新,他每天的工作便是守护祠堂,并为前来参观的游客讲解。

后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这座祠堂得到了以此大规模的整修和建设,包先良为此眼含热泪,激动之情无法言表,此时家人们劝他趁着这个机会可以赚一些钱,比如设置门票等。

包先良断然拒绝了这些提议,他说:包公祠就是为了让人们参观和感悟的,如果设置参观门票,那就会彻底变了味,失去了它应该具备的意义。

在包先良的坚持下,这座祠堂直到今天依旧免费对外开放,谁都可以前来参观,一睹包公风范和包氏家风家训。

包先良曾说:我这一辈子就干了一件事,就是修缮和守护祠堂,包公精神需要传承下去,特别是在现在的时代,包公的精神更显得弥足珍贵,同时他还说到:“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直到我走不动的那一天”。

如果说在近代的包拯后代中,谁最出名的话,当属被称之为“华人世界船王”的包玉刚了。

包玉刚是包拯的第29代子孙,相传在1984年时,包玉刚回到了阔别十余年的家乡,在参观天一阁时,工作人员特地拿出了珍藏的一套《包氏家谱》让其察看。

对照着这本家谱,包玉刚发现自己居然是包拯的第29代嫡孙,惊讶的高呼:我竟然是包青天的子孙!

包玉刚顶峰时旗下公司拥有船只210艘,总载重吨位达2100万吨,是世界公认的“七大船王”之首,被《财富》杂志称为“海上的统治者”、“海上之王”,1991年9月在香港病逝,年七十三。

如今包拯的后裔子孙,已经多达数万,他们分布在不同的地方,有的甚至在海外扎根繁衍,他们共同延续着包氏家族,同时将包公精神带到世界各地,成为包公精神在当代的践行者和宣扬者,也是中国文化的一张闪亮的名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0

标签:后代   遗训   祠堂   合肥   包公   嫂子   子孙   后人   儿子   家族   百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