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正经真强盗,历史上西方人是怎么美化第二次鸦片战争的

今天看到两张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人创作的英法联军漫画。两张画的主题很明确,都是站在西方列强的角度来美化英法联军的。

长枪短炮击溃大刀长矛

第一张是由理查德•西姆金创作的水彩画,根据注释其内容是反映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大不列颠军队第 67 步兵团在大沽口炮台攻破清军防线。

水彩画尺寸14.8 x 14.2 厘米。

画中,英军士兵在指挥官的带领下,手持刺刀步枪冲破清军防线。带头的英军军官手持一把手枪指向一脸惊恐,双手举起的清兵。地上还趴着一名阵亡的清军士兵,帽子不见踪影,唯有那长长的辫子,和衣服后背的红色圆形图案格外醒目。对面的清军阵营,已经一片慌乱,营中的清军将领右手长刀,左手盾牌,一脸惊愕。

细心观察,漫画中有个统一的现象,那就是除了长长的辫子,清军所有人物都是细长眼、尖嘴猴腮、八字胡的模样。




由此可见,刻意塑造这种粗鄙扭曲的华人人物形象在西方人早期漫画中就已经开始了,也就不难理解,至今为什么会在一些西方影视作品中仍然会有这种形象塑造。可以说,这种故意丑化的行为基本上都是在19世纪形成的。

街头扮绅士,做秀装文明

第二张是由卡特∙WHJ在1860年出版的彩色漫画,尺寸为35.6 x 26.7 厘米。

与第一张靠武力攻破清军防线相比,这张绘画表现的主题是画风大转,打起了温情牌。英国人手中的枪支不见了,法国人的刺刀也收起来了,两个侵略者摇身一变成了绅士,漫画的标题是“中国在法国和英国的指导和保护下”, 原图中还注释“英法士兵在争抢中国女人的风度”。实际上,从这幅漫画中,男士风度没看出多少,但与东施效颦有异曲同工之处。这种刻意双标的宣传,编造故事的伎俩,看来在西方文化传播中也是由来已久。

画面中,以中式风格的城楼为背景,中间站着一个身着不知什么朝代的有点像中式服装、年轻美艳但又长着一副西方人容貌的女子。

先说这名女子头上发式跟清代女性发式倒有一点点近似,上面一根红色的簪子格外醒目。但图中女子的妆容和形象怎么看也不像东方女性的面孔,手中还拿着一把花花绿绿的折扇,更离谱的是女子的衣服上还绣着像龙一样图案的纹饰。


女子右侧的法国士兵为她举着一把彩色的遮阳伞,左侧的英国士兵不仅帮她抱着孩子,还挎着不知装了些什么的篮子。

为了进一步突显中国元素,画家又在孩子身上下了功夫,长长的鼠尾辫子必不可少,但同时又绘制了另一幅奇怪的眼神和眉毛,总感觉英国士兵怀中抱着的不像是儿童,倒像是一个西方神话故事中的矮人,粗壮的手臂拽着英国人的长胡子,穿着一身不伦不类的衣服。

倒是两位绅士衣着、姿势确实文明了许多,这倒是创作者自我感觉胜利的体现,但类似这种创作,仅仅是满足了西方人对中国的某种想象,说确切些的话,这其实是一种带有偏见的想象。

(本文原创:史说新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鸦片战争   英法   英国   西方人   辫子   强盗   英国人   防线   中国   正经   士兵   女子   漫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