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祛湿名方,可分消三焦湿热!

夏天快要到了,你是否会经常感觉到头脑昏沉,胸脘痞闷,食欲减退,四肢倦怠,手脚出汗,神疲乏力,口干舌燥,大便粘腻,小便黄赤,头面油腻,舌苔厚腻等等,这是因为你体内有湿热。


很多人认为食欲减退、神疲乏力,吃一点清胃消食的药就可以解决问题,长期口干舌燥、小便短黄,多喝水就能得到缓解,头面油腻、舌苔厚腻,多刮洗就会没什么事了,但实际上,这些症状都是因为体内的湿热蕴结上中下三焦所引起的。


很显然,以上方法都不能将湿热清除,有人又会说:那平时用茯苓,薏仁,赤小豆等煮水喝有没有用呢?事实上,对于这种湿热弥漫三焦的复杂证候,以上药物对于治疗湿热,无疑是病重药轻,隔靴搔痒,甚至会出现相反的作用,是湿热越聚越多,因为茯苓薏仁赤小豆等淡渗利湿药物的药性是往下走的,而脾的特性“以升为健”,胃的特性是“以降为通”,而脾和胃这种升降关系是相互依存的、互为因果的,长期使用会导致脾胃的气机总体往下这一个方向走,打破了脾胃的阴阳平衡。


既然这一类药物单独使用不能够使湿热祛除,那么,中医有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能将三焦湿热从上中下三焦分消的方子?


今天将给大家介绍一个出自清代著名医家石寿堂《医源》的方子——藿朴夏苓汤。


本方主要用于治疗湿热之证,特别是湿热弥漫三焦、阻滞三焦气机所致上中下三焦症状。有宣上,畅中,渗下之功效,可以将三焦的湿热分别从上焦、中焦、下焦排出体外。


本方主要由藿香,厚朴,半夏,茯苓,猪苓,杏仁,白蔻仁,薏仁,泽泻,通草,豆豉组成。


中医认为,湿为阴邪,热为阳邪,湿热互结,如油入面,两者难解难分,所以,湿热病多缠绵难愈。而湿热主要以脾胃为病变重心,而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故常可波及上下二焦。且脾有“喜燥而恶湿”的特性,湿邪为病常常导致脾的功能失调,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湿热重的病人经常食欲不振,腹部胀满,神疲乏力,大便溏薄。


即使湿热病缠绵难愈,但总有解决的办法!湿热应该燥湿清热,而湿为阴邪,热为阳邪,燥湿药偏温,温会助热,清热药偏寒,寒会伤阳,湿本身又会伤阳,那岂不是无解?

清代王士雄指出: “热得湿而愈炽,湿得热而愈横,湿热两分,其病轻而缓,湿热两合,其病重而速”。


因此,破解湿热难解难分僵局的关键是:分解湿热。可用芳香化湿、苦温燥湿、淡渗利湿之品化湿通阳,使湿去热孤则热自去。而湿岁为阴邪,也未必一定要用温热之药去温通。

正如清代医家叶天士所说的: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芳香、苦温、淡渗等均可选用,湿气化开,则阳气可以流通,热邪自消。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在临床上治疗湿热之证少用清热和温通药,而多用化湿之药的缘故。


治湿热有芳香、苦温、淡渗三大法,而藿朴夏苓汤正好集芳香、苦温、淡渗三法与一炉,为治疗湿热的常用方。


方中杏仁宣通上焦,白蔻仁畅达中焦,薏苡仁淡渗下焦,为分利上中下三焦湿邪的代表药对。


单独一味杏仁势单力薄,无以担负起宣通上焦肺气于的重任,所以配上了藿香、豆豉芳香化湿。

所谓“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三药药性清轻上浮直达上焦和体表,不仅可开宣上焦,使气化则湿亦化,还可开泄肌表,使湿从表出。


白豆蔻芳香苦辛,畅达中焦,配以半夏、厚朴,可燥湿运脾,脾运则短了湿气的来源,为治本之法。


薏苡仁淡渗下焦,配以茯苓、猪苓、泽泻、通草淡渗利湿,使湿邪从小便排出。


三组药合用,以祛湿药为主,并未用清热之药,但仍有芳香宣上、苦辛畅中、淡渗利下之功,使湿从表里、上中下清除,湿去热无依附,则热亦去,故可治疗湿热导致的上、中、下三焦之病。


值得注意的是,疾病变幻莫测,病因病机病位错综复杂,每个人的湿热病表现不一,轻重有别,所以,用药自当加减权衡,不可盲目套用,如果您也有以上症状,请在正规的中医师指导下辨证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湿热   通草   猪苓   中焦   燥湿   茯苓   脾胃   疲乏   杏仁   芳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