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报国 - 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的烈士:空难前,他到底还做了什么?

话说在1956年的9月,在美国加州的伯克利,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在家中设宴,为他朋友一家人送行——


赵元任先生送别的这位朋友,正是我国赫赫有名的力学家、应用数学家郭永怀。很多人对他的了解可能仅仅限于那场空难。


但其实,他身上的标签还有很多,他是中国科学院的学部委员、两弹一星元勋、中国力学事业的奠基人等等。1991年,中科院力学所设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奖学金。2018年,还有一颗编号为212796号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了“郭永怀星”。


那么,除了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广为人知之外,他还做了多少我们不熟悉的“隐秘而伟大”的事呢?


众筹去念书 出国深造


1909年4月4日,郭永怀出生在山东省荣成县一户富裕的农家。从很小的时候起,他就表现出了一些与众不同的特质,比方说聪明。


5、6岁的时候,郭永怀就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心,喜欢缠着大人问这问那,最神的是:大人们只要说过一回,他就能记住;此外,这孩子还从来不见外,哪怕是家里来了陌生人,他也总能主动和对方搭话,毫不怯场。


郭永怀的父亲虽然是农民出身,却也是粗通文墨,知道教育的重要性。于是在10岁那年,郭永怀被送进了当地的一家私塾念书。


这孩子原本就聪明,再加上老师的悉心调教,他的课业突飞猛进的进步。17岁的时候,他顺利考上了青岛大学的附属中学,成了十里八乡第一个进公立学校念书的中学生。20岁那年,他又顺利考进了南开大学预科理工班。


然而这个消息,却让他的家里为了难,这是为什么呢?


郭家虽然算是当地的小康之家,但终究不算特别富裕,要送郭永怀去天津念书,学费、生活费都不是个小数。


正在家人犯难的时候,乡里的乡亲们得知了这件事,大家竟然你一分我一分,愣是把钱凑够了!


这件事让郭永怀大受震撼,他有多感动您也一定可以想象。这也让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努力学习,以优异的学业来报答家乡父老。


郭永怀


1931年7月,郭永怀以优异的成绩从预科班毕业,直接升入了南开大学物理系本科班。在这里,他得到了一位名师的指导,谁呢?顾静徽。


说顾静徽的名字,大家听着可能有点陌生,但是在上世纪30年代,她绝对是国内有名的物理学家,而且听名字您应该能猜到:她是一位女性,还是中国第一个拿到留美博士学位的女性!


顾静徽非常欣赏郭永怀的聪明与勤奋,经常给他开小灶,之后更是推荐他去北京大学继续深造。1935年7月,郭永怀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被直接留在了大学任教。


然而,卢沟桥事变的爆发,直接中断了郭永怀的研究工作,他先是短暂回到了山东老家,之后就直接前往了大后方的昆明,进入西南联大半工半读。


在这里,他顺利考取了中英庚子赔款的留学生,得到了去加拿大留学的机会。1939年12月,他和其他22名同学一起,从上海登上了去加拿大的客船。可是,就在他们上船后不久:


不过,船长拒绝了中国留学生的要求,郭永怀和他的同学们便说到做到,真的集体下船以示抗议,维护了国家与民族的尊严。为此,他们留学的日程不得不往后顺延了一年。



直到1年后的1940年8月,郭永怀才抵达了加拿大的多伦多,开始了他为期15年的海外求学生涯。


硕博全拿下 教授也能当


1940年9月,郭永怀和他的同学钱伟长、林家翘一起,进入了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应用数学系。


当时的多伦多大学,集中了一批世界上优秀的科学家和教授,其中不乏爱因斯坦的学生或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这一级别的高手。


在多伦多,郭永怀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学习中。他本来就聪明,再加上勤奋,这让他的学业水平突飞猛进,只用了半年时间就完成了自己的论文,顺利获得了硕士学位。


为了继续深造,到了第二年5月,郭永怀离开了加拿大,前往了位于美国西海岸加州理工大学的古根海姆航空实验室。



他之所以会选择这里,全因为那儿有一个人,谁呢?冯·卡门。


这位可是当年欧洲最顶级的科学家之一,长期研究航空航天科学。身为犹太人,在上世纪30年代欧洲反犹主义兴起以后,他不得不移居到了美国。


在美国,冯·卡门开创了加州理工大学的古根海姆航空实验室,还靠着一己之力,把这里打造成了当时世界上最著名的空气力学研究中心。


大约在1940年前后,这个研究中心里先后来了3个中国学生,分别是钱学森、钱伟长和郭永怀。


进入实验室后,郭永怀延续了他之前一贯的拼搏和勤奋,他主动向导师冯·卡门提出,自己要把空气动力学前沿问题——跨声速流不连续接的研究当作自己的博士课题。这个选择让冯·卡门非常高兴,也由衷地佩服这个中国学生的胆略和气魄。


关于这个课题到底有多难或者多牛,鉴于这已经超出了我的知识范围,我就不在这给您做过多解释了。


总之一句话,以郭永怀的才华,半年时间就能拿下硕士学位,可是为了这个前沿课题,他足足做了4年的艰苦研究,直到1945年,他才终于完成了自己的论文,也因此拿下了博士学位。


除了这项研究,郭永怀还和好朋友钱学森一起,共同完成了一篇论证上临界马赫数的论文。您不用明白这些理论,只要知道这篇论文为人们之后实现超音速飞行打下了理论基础就行,这也让郭永怀和钱学森声名大振,郭永怀也因此成了加州理工大学的特聘研究员。


就在事业一帆风顺的时候,1946年,一封热情的邀请函忽然出现在了郭永怀的面前——美国康奈尔大学航空系请他去任教。


原来在当年,随着大战的结束,曾经聚集在加州理工大学的一批学者,开始前往美国国内的其他大学任职。这其中,就有冯·卡门的大弟子西尔斯教授。


他去了美国的康奈尔大学,受命在那里开创一个航空工程的研究生院。就在这时,他想起了自己的师弟郭永怀,于是就有了咱们刚才提到的邀请函。



西尔斯力邀郭永怀加盟康奈尔大学,还许给他一个教授的职位,您要知道,这时候的郭永怀才36岁,36岁在美国就能当教授,您说这是一般人吗?


可以说,郭永怀的研究事业在康奈尔大学蒸蒸日上,他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力学领域的难题,还发明了多种计算简便、实用性强的数学方法。


不惜烧手稿 只为回祖国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郭永怀开始做起了回国的打算。然而,祖国并不是想回就能回的。他为此想了多少办法呢?


终于解放了,人民当家作主了!郭永怀也彻底坐不住了。然而,就在他正式向美国政府提出回国申请时,等待他的却是一盆冷水。


美国移民局下达了死命令,认定郭永怀在二战时期的研究工作,涉及美国国家机密,不仅不允许他回到中国,甚至当时有朋友请他去英国讲学,也被美国政府阻止。


面对这些阻力,郭永怀一方面继续等待,另一方面也在时刻做着准备。怎么准备呢?按照咱现在的说法:他开始躺平了——研究进度是越来越慢,学术成就自然也谈不上了;至于机密项目——对不住,本人很忙,就先不参与了。


别人在科研领域怒刷存在感的时候,郭永怀则在努力做一个小透明。除此之外,他还干了一件事。这一天,郭永怀的妻子看到了奇怪的一幕:


转机出现在了1954年,在这一年,中国和美国共同参加了日内瓦会议。会后,中美两国宣布启动大使级会谈,这是两国自从朝鲜战争以来正式进行的外交接触。


也正是在之后的大使级会谈中,双方商定,不再扣押和限制对方公民的自由,像郭永怀这样的科学家,终于有了回国的可能。


于是一年后,郭永怀的好朋友钱学森率先带领家人回了国。到了第二年的10月,郭永怀也带着家人踏上了回国之旅,他们先去了美国的西海岸,拜访了一些继续留在美国的朋友,之后便登上了前往中国的客轮“克利夫兰总统号”。


郭永怀一家人


然而,意外又出现了:就在一家人上船后不久,客轮上忽然来了几个穿着深蓝色制服的彪形大汉,他们不顾郭永怀的阻止,坚持要打开他的行李进行检查。


人们事后才知道,这些人原来是美国移民局和联邦调查局的特工,一番搜索之后,这帮人眼看没有找到什么重要文件,只能灰溜溜地离开。


直到此时,大家才猛地意识到,之前郭永怀为什么要烧掉所有的手稿,他就是防着美国人的这一手。


1956年10月,郭永怀一家抵达了中国的香港,又从这里前往了广州。当跨过罗湖桥头的那一刻,望着眼前的五星红旗,郭永怀像个孩子一样蹦了起来!之后他又凝视着着这面国旗,沉默了许久。


对他而言,他盼望着这一天已经太久太久了。


拼死守护 为科研贡献生命


郭永怀一回到祖国,就立刻以全部热情投入到了工作之中,他和好友钱学森、钱伟长一起,加入了刚刚成立不久的中科院力学研究所。


中科院力学研究所


在当时,中国面临着一个大问题,就是相关领域的技术人员严重不足。郭永怀经过思考,提议以自己所在的力学所为教学班底,与清华大学联合开办工程力学研究班,自己亲自担任班主任和主讲人。


在当时,由于刚回国不久,郭永怀对于许多专业词汇,暂时还不能用中文准确表达,即便如此,他也坚持用汉语授课,他的理由是:中国要想发展起独立自主的科研体系,就一定要能够建立一套汉语环境下的专业词汇库。


每当讲课遇到专业词汇时,他就同时给出几个翻译,请听课的学生和助教进行判断,大家共同选择准确的版本,一旦确定了名称,郭永怀就会像破解了难题一样高兴。



时间转眼来到了1959年6月,苏联政府忽然宣布:撤走所有在中国的专家,停止对中国原子弹项目的支持。于是,郭永怀临危受命,和王淦昌、彭桓武一起,组成了中国原子弹研究的三大支柱,开始独立自主地研发我们中国的原子弹。


郭永怀被任命为国防科工委第九研究院的副院长,负责力学和工程方面的技术攻坚。他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在没有图纸和资料的情况下,迅速掌握原子弹的构造原理,开展原子弹的理论探索和研究工作。


为了进行实验,郭永怀带人在海拔3800米的高原上设立了研究基地。高原作业,加上还要抢时间、争进度,许多研究人员都出现了高原反应。


郭永怀(左三)在试验场区

郭永怀作为领导者,经常要往返与青海基地和北京,这就加重了他高原反应复发的频率。可即便如此,他也没有任何怨言,始终坚持在试验的第一线。在他的带领下,科研工作者们一项一项试验,一点一点论证,一天一天把研究推向成功。终于在1964年,中国成功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


在原子弹成功后,郭永怀又和他的同事们一起,成功引爆了中国的第一颗氢弹,之后,他们更是为了我国第一颗导弹热核武器的发射而紧张忙碌。


1968年11月4日,已经在基地待了两个多月的郭永怀,忽然在实验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为了验证自己的判断,他紧急找人安排飞机回北京。


郭永怀(左)在现场查看爆炸成形试件


11月5日凌晨,飞机在首都机场徐徐降落,可是就在离地面还有400米的时候,飞机忽然失去了平衡,歪歪斜斜地扎了下去,紧接着是一声巨响,飞机坠毁爆炸起火了。


之后的画面,可能很多人都已经听说过了:大火扑灭后,人们找到了郭永怀的遗体,他和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用身体护住了装有绝密资料的公文包。



在郭永怀牺牲22天后,中国的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了成功,12月25日,当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授予郭永怀烈士的称号,这也让他成为了两弹一星功勋中唯一的一位烈士。


时至今日,人们如果提起郭永怀,更多地会想到他为两弹一星事业做出的贡献,或是他在牺牲前,拼死护住绝密资料的壮举。


但很多人可能不会知道:他也曾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如果他留在美国,凭借他在工程学应用领域的研究,或许能有更高的成就,或是积累更多的财富。然而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回到祖国,为国家的需要奉献了自己的一切。


作为好友的钱学森,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这样评价郭永怀:“作为我们国家的一个科学技术工作者,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他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而人民的感谢就是他一生最好的评价。”



编辑:亚特

素材来源:网络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稿酬支付需求,请与本公号后台联系。


注:本文及其音频版权归属北京广播电视台,未经授权不得挪作他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7

标签:卡门   多伦多   加州   两弹   元勋   空难   加拿大   原子弹   美国   力学   烈士   中国   家人   科学   大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