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亮丽的白族瓦房

白族传统民居

李源江 文/图 洱源县炼铁乡江旁村党总支、村委会

青瓦白墙,雕梁画栋,精致秀丽的白族民居是西南边陲的一道亮丽风景。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炼铁乡的白族民居,多为封闭式院落,房屋普遍为砖木结构,屋顶以青瓦覆盖,层次分明。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生活富裕起来的白族群众十分重视瓦房的建造。由此一来,房屋样式可以说是举不胜举,建筑水平不断提升,曾经的旧瓦房从大山里逐渐消逝,白族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幢幢亮丽的瓦房呈现在人们眼前,远看如诗如画,近观美丽大方,房后画物,房前种花果,庭院清秀整洁,令人耳目一新。

炼铁乡一带的白族瓦房,房屋石脚是用水泥、石块浇灌的地圈梁,整个墙体用红砖、钢筋、砂浆等材料支砌,具有抗震作用。木屋架由柱、梁、承重主构件以及牵手、穿枋等辅件组成,接点采用穿榫、扣榫、木铆固定。山墙上沿多采用薄片状青石板封檐口,俗称“封火”。屋面用板瓦铺底,筒瓦反扣覆盖,用“马鞍”、方砖、筒瓦封脊。两山墙外侧中上部挑出腰带厦遮挡雨水。传统的白族民居前面底层有出厦,形成上下两层重檐屋面。出厦的两端筑码头墙,也称八字墙,又称猫台。厦廊是院心到屋内的过渡地带,方便人们生产生活。

白族农家瓦房建筑以坊为单体,一坊房屋多为二层三开间,主房的两端有两间漏阁,用来做饭或堆置杂物,两侧和对面也有厢房。主房底层的正中一间称堂屋,两侧房间为卧室,从堂屋内或厦台处开门。楼层多用来储放粮食,有的分隔后作书房或卧室。耳房和厢房多作家庭经营的加工房,楼层堆放草料、农具。在山区的白族民居,由一坊或几坊房屋组合,加上围墙、大门和照壁形成封闭式庭院。庭院的平面组合,常见的有“一字形”的独坊房、“二字形”的对面房和曲尺形的两向两坊房,有修建“三坊一照壁”庭院的,也有四合五天井等。

“三坊一照壁”以瓦房为主,更是传统白族民居的典型平面布局形式,由一坊主房、两坊厢房和照壁组成。在主房和厢房的交角处各有一坊耳房,耳房进深小于主房,不带厦,形成相对封闭的天井,主房厦廊两端开拱门通天井和耳房。主房对面的照壁与两坊厢房的山墙连接,形成一个封闭的三合院落。壁顶建成弧形飞檐滴水,瓦脊两端起翘,檐角如飞,檐下的一小横行有各种几何形状的花框装饰。在雪白的墙体中部,由书法名家题写“紫气东来”“钟灵毓秀”或“福”“禄”“寿”等,也有在照壁上书“清白传家”“三槐门第”等草书字样,龙飞凤舞,以体现白族特色风貌。

白族瓦房建筑,离不开精美的雕刻、绘画装饰。木雕多用在建筑物的六合门、格子门、横披、板裾、耍头、吊柱等位置。在上面刻上龙、虎、玉兔,以及梅、兰、竹、菊等各种动植物,图案造型千变万化,运用自如,极具象征意义。白族的木雕巧匠们还特别擅长制作玲珑剔透的3至5层“透漏雕”,多层次雕刻出山水人物、花鸟虫鱼,将其表现得栩栩如生。“粉墙画壁”也是白族建筑装饰的一大特色。墙体的砖柱和贴砖都刷灰勾缝,墙心粉白,檐口彩画宽窄不同,饰有色彩相间的装饰带。以各种几何图形布置作花鸟、山水,表现出清新雅致的情趣。

在炼铁乡,大家非常讲求瓦房的优雅和整洁,再苦再累也要建造属于自己的新瓦房,且非常注重装饰,改善居住条件。走村入户,一幢幢亮丽的新瓦房在乡村自然景色的映衬下,让人眼花缭乱。群众喜欢种花养花,天井里一般都砌有花坛,种上几株山茶、缅桂、丹桂、石榴、橘子等乔木花果树,在花坛边沿或屋檐口放置兰花、菊花、牡丹、多肉等盆景花卉美化环境。新居落成以后,全家男女老少齐上阵,种植寓意好、开得美丽的各种花卉,把庭院打扮得花枝招展,令人赏心悦目。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1

标签:白族   瓦房   青瓦   筒瓦   檐口   耳房   洱源县   山墙   照壁   厢房   天井   墙体   民居   庭院   亮丽   房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