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多元文化之根,在这座城

无论你人在哪,纽约都是一座躲不开的城市。

就算你不想知道关于它的任何事,它的碎片也随媒体的风从四面八方向涌来。有人说它是当今全球经济、金融和传媒的首都。很多时候,它就象征美国。

可人们经常忘了,先有纽约城,再有美利坚。在纽约400多年的城市历史中,有150年都不是美国城市。在它成为美国一部分之前,就已获得了后来性格里的最核心的一些品质。

曼哈顿(纽约辖区和中心区)南端天际线

四百年前,曼哈顿不过是荒无人烟的孤岛。这座城市的历史,从一笔24美元买下整个曼哈顿的交易开始。

有人把这笔交易形容为史上最大的地产骗局。但有意思的是,事成之后,双方都不见得吃亏。

你要是真正了解了这笔交易的内涵,就会明白,纽约为什么能成为今天世界最多元的城市。

01.

“24美元买曼哈顿”
说法从何而来?

事情要从交易发生的17年前说起。

1609年,荷兰终于从西班牙事实独立,赢得宝贵的12年停战期。荷兰的快船向全世界广开财路。这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雇了个不靠谱的英国探险家哈德逊,寻找前往中国的航道。

他反向思维往西走,误打误撞到了北美,结果发现了一个天然深港,周边胖胖河狸满地跑,就是在今天的纽约一带。

哈德逊河的河狸

河狸这个词,对当时的荷兰人来说就等于长毛有腿的金币了。它是制作最时兴的防水皮帽的绝佳材料,看一下伦勃朗、范·戴克的画就懂。

河狸皮在荷兰,可能比今天貂皮在东北还横。

十二年的休战期很快结束。为此荷兰专门成立西印度公司和西班牙人继续打仗,同时开发西半球的贸易。

曼哈顿岛地处水路咽喉,荷兰西印度公司在曼哈顿岛最南端建立了一个炮台据点,打上围墙,派出总督和三十家垦荒农户,着手建立殖民地。

就这么不到一百个人住在一眼看得到头的不毛之地,荷兰国会那边批下来的行政级别是:新尼德兰省省会。

1626年,彼得·米纽特上任新总督。

总督米纽特

他老人家出身经商家庭,家业打理得井井有条,还扶困济贫,照顾老幼,名声相当不错。后来又成了史上第一拨股票经纪人,最后加入了西印度公司。

搞殖民不能没有地,米纽特不愧是生意场上的弄潮儿,传说他拿了些玻璃珠子外加杂货当添头,从附近卡纳西印第安部落的酋长塞塞思手中买下了整个曼哈顿岛。

米纽特与印第安人的交易

然而,这件事情疑点重重。

首先,24美元这个说法是哪来的?当时美国都不存在,哪来美元?有两份材料提供了线索:

第一份是荷兰西印度公司向国会报告的档案,里面是这样说的:

“他们(殖民者)用价值60荷兰盾的东西从野人手里买下了曼哈顿岛。那可是整整1.1万摩根的土地。”

60荷兰盾买下土地

第二个是24美元这个说法的出处。原来,1846年,美国历史学家奥卡拉冈把当年交易的60荷兰盾换算成他所在时代的24美元,从此有了“24美元买下曼哈顿”的说法。

这笔钱算上通胀,放到今天满打满算也就是1000美元左右,只够买个好点的手机。

而且荷兰人用的还不是金币,而是玻璃珠。

穿越都不敢这么写,印第安人是在犯傻吗?


02.

一笔交易,各自表述

其实这笔交易的关键,在于双方财产权观念的错位。

也就是说双方交易的,在彼此的概念里是完全不同的两样东西,可以说是“一笔交易,各自表述”。

荷兰人以为,他们买的是曼哈顿岛绝对、独占的土地产权。荷兰英国这些西日耳曼民族的财产权观念是非常强的。

荷兰人是什么人?世界贸易和金融的先驱,它们很早就发展出了一套极为成熟的商业规则。

荷兰建立了世界第一个股票交易所和期货交易所 ,世界上第一家有限责任制公司,就连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金融泡沫——“郁金香泡沫”也是荷兰人搞出来的。连花都可以理财,说明确权交易概念早已普及。

郁金香泡沫

而印第安人过的是采集狩猎部落集体生活,私产观念非常淡薄。

土地就像水和空气一样不可能绝对属于某个人,更没法交易。他们实在没法理解,祖祖辈辈那么多部落都可以在这块土地上随便来去,为什么殖民者一来就打上篱笆,还理直气壮地不许别人使用,简直岂有此理。而且土地对印第安人来说,还是精神家园和信仰。

19世纪的一位印第安人说过,“你让我分割出卖我的土地,可我怎么敢撕开我母亲的身体再将它卖掉呢?”

所以,印第安部落当时以为只是收点礼,允许荷兰人留在这种地做生意,他们根本不认为已经把曼哈顿岛的所有权给整个出让了。

如果从产权观念错位角度理解这笔交易,那就是我们熟悉的叙事:精明狡猾殖民者欺骗天真无知的土著人。

可事实真的完全是这样吗?

实际上当时印第安部落和殖民者往来贸易很频繁。印第安人某种程度上欢迎荷兰商人,他们热衷于用皮草向荷兰人换取工具、武器和布料。来自欧洲的新手工业产品很快就替代了本土粗笨落后的用具,这些交易对印第安人的采集渔猎生活非常有益。

而且别忘了,物品的价值与它对于不同拥有者的效用有关。

比方说,一个老农民一锄头从地里挖出个土盆,它的价值也就是给猪当饭盆。有天村里来了一个古董商,发现这盆是周代的,1000元买走,转手100万拍卖掉。我们能说古董商骗了老农民吗?老农民拿了1000块难道不高兴吗。

现在,曼哈顿就是这个盆。曼哈顿是举世罕见的深水良港,是资本主义欧洲在新大陆的桥头堡。控制了曼哈顿,就控制了整条哈德逊河流域的皮草贸易。

但印第安部落知道这些事吗?在当地的语言里,曼哈顿是多山之地的意思,也就是说,这块海边荒地走起来都费劲。印第安部落什么都缺,就不缺地,而这片地的效用对他们来说也比较低。就像当年上海的租界,本来也只是县城郊外没人要的一片泥滩地。

那印第安人稀罕什么呢?还就是玻璃珠子。

纽约百老汇大街最南端的美国印第安人博物馆里,琳琅满目的珠子连缀而成的器物和装饰。

印第安人的串珠

对印第安人来说,珠子就相当于中国文化里的玉,是身份、品位的象征,可以充当货币,还有宗教、外交、仪式和纪事的功能。

欧洲人来以前,很多印第安人都没有金属工具,他们把贝壳或是矿石打磨成一颗珠子相当费劲。但欧洲人的玻璃珠技术已经很成熟了,尤其是威尼斯的玻璃珠,引领了几个世纪的工艺潮流。

所以印第安人当然是用自己的价值尺度在看这些物件——留你在这做买卖种地,也没有什么妨碍,不但可以跟你换东西,你还给我那么多价值连城的宝贝,真的是赚了赚了。

其实玻璃珠子换块海边荒地真的不算夸张。我们自己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秦王不是也愿意用十五座城池向赵国换和氏璧?

何况,荷兰人买完地,麻烦也还没完。印第安人没有排他的产权观念,负负得正,印第安人也没说这地就只属于他们一家的。而且印第安部落之间、部落与个人之间,也没有明确的统属与责任义务。所以常有一个部落擅自售卖掉另一部落常居土地的情况。

曼哈顿当时是另一个部落的领地,卖给荷兰人曼哈顿岛的那个部落,其实根本说了不算。

荷兰人买下曼哈顿后的几十年里,还是和各个部落来来去去扯皮。

能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卖给殖民者换宝贝,印第安人是不是该笑着数钱呢?


03.

为什么非要“买”?事关信仰

不过还有一个疑问没有得到解答:明明船坚炮利,荷兰人为什么还非要向印第安人买地?为什么不抢,像诸葛亮来个七擒七纵把印第安人彻底打服好不好?

像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英国人那样“发现-征服-占领”,把土著人当火鸡收拾了不行吗?这恰恰就是荷兰人与其他欧洲人不同之处。

原来荷兰国会和西印度公司就反复叮嘱过前任总督:

“不得以任何方式伤害、侵犯、欺骗、嘲笑、侮辱印第安人,跟他们之间的所有合同、交易、交往都要展现诚信,切不可缺斤短两、玩弄数字,要维护友好关系。”

“如果你们找不到一块合适开垦放牧的无主地或者印第安人抛弃的土地,你们看看能否劝说印第安人出让一块土地,可以用货物或者其他令他们舒服的合约补偿,万不可强迫或者使用奸计,以免殖民地起头就陷于不义招来神怒。”

荷兰人,和建立波士顿和费城的英国教徒目的很不一样,他们来到北美,不是来寻找宗教的自由,而是为富起来的欧洲搜寻紧俏的货源。贸易和赚钱才是他们的最高目的。

荷兰商船

荷兰人相信,赚的钱越多就离神越近。精明的荷兰人懂得做生意要和气生财,印第安人是货源和客户,贸易肯定比打打杀杀省钱省事。

结合时代背景,我们也要看到荷兰人购买曼哈顿这个举动,也包括后来新尼德兰的其他四十块土地的购置,根植于一种更深层次的、在当时领先世界的价值和哲学:Freedom of Conscience,“良心自由”,或者“思想自由”。

在荷兰殖民者去往北美前,他们的誓词就说,“不因任何人的信仰而迫害他,让每个人享有良心的自由”。

他们为什么要坚持这一点?

那是因为荷兰本身就是在西班牙长期宗教迫害下独立的。宗教改革和贸易网络让荷兰成为当时全球对信仰和思想最宽容的国家。

荷兰人的全球贸易和良心自由不是两件分开的事,而是互为表里。十七世纪荷兰有句谚语,“基督虽善,但贸易更善”

这话乍一听好像是在说“信仰不能当饭吃”,实则揭示了公平贸易行为中所蕴含的道德价值。

双方自由缔结贸易合约这件事,本身就包含了平等相待的态度,对彼此需求的尊重理解,对不同背景的包容,和诚信守约的承诺——无论是对谁,当然包括印第安人。

而这自然比单纯地坚持某种信仰要更善。

相反,信仰如果走向偏执和自大,将导致拒绝认可和平等对待抱有不同信仰和想法的人,那就是中世纪的常态。欧洲很多其他的殖民者便是如此。

新阿姆斯特丹的建立,是荷兰文明的和印第安文明的首次深度碰撞,却是以一场各取所需的交易开始,这赋予了未来的纽约意想不到的遗产。

新阿姆斯特丹时期的曼哈顿

新阿姆斯特丹,是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的影子,那是一座工匠和商人的城市。彼时的阿姆斯特丹,就像后来的纽约一样,热闹非凡,异常活跃,是公认的世界贸易中心。城市移民的数量超过本国居民,来自欧亚非不同种族的人交织混杂在一起。

曼哈顿,很快就像阿姆斯特丹一样,成为人口文化极为多元的地方,350年前的曼哈顿已经有至少18种不同的语言在同时使用,各族各色的人往来经商,多数时间和平相处。

由于国际贸易的刺激,新阿姆斯特丹渐渐发展成为多民族聚居的大商业城市,到了最后一任荷兰总督彼得·史岱文森(1647—1664)时期,它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宗教宽容和人口多样性的城市,与美国其他城市的面貌明显不同。

从诞生之日起,曼哈顿就是鼎盛的海洋商贸文明在新大陆的飞地,一个连接不同世界、多元包容的新十字路口,直至今日。

四百年前的新阿姆斯特丹就在曼哈顿最南端。当年的炮台已经成了一个公园和城市地标,与自由女神像隔水相望。

在这,你能找到将近一百年前荷兰赠送的纪念旗杆。底座上有仍米纽特总督用玻璃珠子向印第安人买下曼哈顿场景的浮雕。

那一年,1626年,也就是明天启六年,没人料得到后来的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2

标签:曼哈顿岛   美国   阿姆斯特丹   印第安   曼哈顿   河狸   殖民者   荷兰   印第安人   纽约   荷兰人   总督   珠子   土地   部落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