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机理作用

文|春尽安

编辑|文知远


数字普惠金融是指利用数字技术手段为普惠金融的持续发展提供助力的服务形式,数字普惠金融深刻改变了小微、弱势群体对金融服务的触达方式。

以数字普惠金融便捷、高效、低成本的特点。

通过调动更多社会资本,更精准地服务于小微、弱势群体,对解决普惠金融实践中的切实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一、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机理

(一)理论基础

1.长尾理论

2006年,长尾理论由克里斯·安德森在《长尾理论》中提出,他认为长尾市场是极易被忽略的、极具开发潜力的市场,长尾需求同样数量惊人。

在金融领域,长期奉行“二八定律”。

因此,那百分之二十的具有雄厚资金的高端客户就处在正态分布曲线中间凸起的“头部”,是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的重点服务对象。

对于那百分之八十的小微群体如农村居民、小创业者、个体户等等,则分布在曲线的“尾端”。

在资本逐利性的影响下,这些金融长尾市场的弱势群体,他们的金融需求往往被金融机构所忽视。

传统普惠金融面对高额的经营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的风险,难以实现商业可持续,对解决长尾市场客户需求难以满足的问题效果甚微。

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更迭,数字技术在普惠金融领域广泛运用,金融服务的供给成本大幅降低。

并且加入了更多市场参与者,如互联网企业也不断扩张金融业务,他们与传统金融机构一同。

更加关注正态曲线的“尾部”群体,并且通过获取庞大的用户群体来取得源源不断的“尾部效益”,实现商业可持续。

与此同时,长尾客户也得以便捷地获取所需的金融服务

2.金融排斥理论

1993年,金融排斥理论由Leyshon&Thrift提出,他将其定义为:

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导致一部分居民无法获取必要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现象

而后金融排斥的范围拓展更宽至“地理、评估、条件、价格、营销和自我”六个排斥维度指标。

农村地区极易受到金融排斥的影响

对于金融服务的供给方而言,地理距离增加交易成本,信息不对称增加控制风险,由此受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驱动,金融机构排斥经济欠发达的偏远乡村地区,减少设立经营机构和营业网点。

对于需求方农户而言,受居住位置、经济条件的限制,难以获得金融支持。

以及自身文化水平、思想观念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导致其主动排斥金融产品和服务。

这都导致最终的农村地区金融参与度低,加深既有的社会排斥,影响农村家庭财富收入,从而导致城乡收入差距增大。

为了解决金融排斥下经济发展受阻问题,普惠金融应运而生。

3.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1954年,刘易斯在《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中提出现代著名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发展中国家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过渡的必经阶段中,存在着落后的农业经济和现代工业体系并存的现象,这与西方国家的单一经济结构相差甚远。

一方面,农村经济部门发展落后、要素投入产出回报率低,大量劳动人口外流前往城市务工,为城市源源不断地输送低廉的劳动力,而自身人才资源、劳动资源流失严重;

另一方面,农村地区向城市工业持续供给农产品和工业所需的原料,这些为现代工业服务的材料不仅市场价格不高。

而且往往为乡村地区带来环境问题,农村地区资源损耗的同时却没有得到与价值相符的经济报酬,由此难以实现实质性的发展。

而在城市地区现代经济发达,自身资本积累扎实,并且享受着农村地区输送的自然资源、劳动力,工业生产要素与先进的技术相结合,自然腾飞迅速,城乡差距逐渐增大。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城市和农村不仅基础设施条件相去甚远,而且金融资源分布也大相径庭。

工业经济下金融资源投资回报率高,且城市征信体系完善,因此可便捷地获得成本相对较低的金融服务,而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远远难以满足,普惠金融的出现产生了必要。

(二)影响机制

1.增加就业机会提升农村居民劳动收入

农村创业天地广阔,农民依据当地农业特色,因地制宜地开展创业活动,发展种养业或农家乐被视为一条广为接受的致富路。

然而绝大多数农村居民经济基础差,创业的前期投入缺少资金,并且由于缺少抵押物,难以从传统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支持,因此很难通过自主创业改善收入。

然而数字普惠金融的出现令农村居民可以通过互联网如小微借贷、众筹等获取资金支持,拓宽了农村创业群体的融资渠道。

从而这些群体获得资金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通过创业就业改善收入状况。

另一方面,农村小微企业也可以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中受益。

注册资本较低的小微企业也易收到融资约束,难以获得充足的外部融资,资金周转困难令生产扩张之路步履维艰。

但是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打破了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排斥,在采购环节提供赊销服务,销售环节拓宽销售渠道,供给周转资金。

互联网金融使小微企业获得资金支持,改变了一贯以来大型企业及国有企业独占金融资源的现象,实现借贷资本的高效配置。

村镇小微企业经营环境得以改善,由此迅速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带动村镇劳动人口就业,增加农村居民劳动收入。从而提升村镇整体收入水平,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

2.提升金融资源可获得度拓宽农村居民收入渠道

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大大提升了金融资源在农村地区的可触达性,弥补了农村地区金融营业网点不足的缺憾。

使村民足不出户就可通过手机APP在线操作,并且使用电子支付完成各项金融交易

金融机构也通过大数据等数字化技术降低搜寻客户信息的成本,从而精准定位,设计出适合农村群体的金融产品。

由此,农村消费者不再被排斥在金融体系之外,从而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金融服务。

保险类金融服务及金融理财服务随着数字普惠金融的普及出现在了农村居民的生活。

针对农业生产特点,保险服务范围也在逐渐扩大。

农村居民可通过线上购买农业保险,避免在歉收、农产品价格下降或者遭遇自然灾害时遭受严重的财产损失

而且线上就可办理理赔手续,农民通过更加方便快捷的方式获取经济补偿来保障自身收入的稳定性。

另一方面,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金融理财也慢慢走入千家万户。

农村居民通过文化水平的提高或手机资讯的传播,逐渐了解理财知识,并且金融机构提供了种类丰富的理财服务。

农村居民从中挑选、购买理财产品进行投资,闲置资金得以利用。

并且可以增加资产性收入。

金融资产价值上升、股利分红等都可以提升农村居民资产收入,多种投资方式可大大降低投资风险,保障收入稳定。

3.助力精准扶贫减缓城乡收入差距

随着数字技术在金融领域逐渐深入的运用,数字普惠金融助力农村“精准脱贫”也卓有成效。

其普惠性、包容性和公平性的特点与精准脱贫、乡村振兴的理念相契合,利用大数据构建精准扶贫平台,以信息化技术助推脱贫攻坚是当下及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

扶贫工作中,由于贫困地区人口分散、且外出务工人员众多,导致难以精准获取贫困人口基本信息。

而数字普惠金融具有信息广泛覆盖的优势,通过运用云计算、大数据技术,获取农村贫困人口的收入信息、信用数据,构建一套完整的农村征信体系,为后续扶贫工作提供基础。

并且对于乡镇的重点扶贫项目,还可以通过数字产业链金融来实现生产、加工、物流、仓储及上下游客户的顺利对接。

全程提供定制化融资服务,降低村镇扶贫企业融资成本、拓宽融资渠道。

另外,数字普惠金融凭借其技术优势可针对贫困人口提供具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满足其多元化的需求。

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广度和深度,打破金融排斥对其造成的负面作用。

通过数字普惠金融的助力,农村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斐然,城乡收入差距减缓也得益于此。

4.推动经济增长间接缩小收入差距

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根本在于国家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效应作为中间传导效应连接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途径。

首先,随着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的开展和普及,农民可以便捷地接受金融服务,金融资源得以有效配置,农村经济得以发展。

接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会增加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收入的增长,则城乡居民工资差距会缩小。

经济繁荣昌盛,税收增加,政府可以把更多的资金运用于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让更多的农村居民可以享受到经济发展的福利,这样农民进行投资活动的资本和机会都会变多,收入自然也会增加,最终实现城乡收入差距变小。

需要说明的是,并非经济增长一定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前提是这种经济增长必须是包容性的经济增长。

只有当城乡居民都能够机会平等地从经济发展中获益时,在城乡间的收入分配才会均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城乡   数字   金融   机理   精准   金融机构   农村居民   作用   收入   资金   农村   地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