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一封江苏女教师的来信,竟让毛主席将自己的稿费寄给她?


1950年7月的一天,毛主席正在自己的办公桌上忙碌着,这时他的秘书进来递给了他一封信,这是一封来自江苏无锡的信件,寄信的是一位名为吴启瑞的普通妇女,看过信之后,毛主席不仅亲笔回了信,而且还提笔交代给苏南区党委书记陈丕显帮忙解决问题,并在后期最困难的时候为吴启瑞一家人送去了1000元,这究竟是一封什么来信?在这背后又有什么感人故事?而吴启瑞为何又要给毛主席写信呢?

学生时代偏科严重,恩师启蒙其重视科学

1913年春,毛泽东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预科,第二年春,第四师范合并于第一师范,毛泽东被编入本科第八班【毛主席考这个学校的主要原因是:不收学费,膳宿费很便宜,两个朋友也劝他进去;其实当时这两个朋友让毛泽东帮他们准备入学论文,最后毛泽东代这两个朋友作了论文,自己也作了一篇,结果一起录取--按照毛主席的原话说:实际上,是我被录取了三次,那是我并不以为枪替是一件不好的事,这仅仅是一种友谊。】,王立庵是当时湖南省著名的教学专家,并且就在这所学校教学,也就是在这里,毛主席认识了王立庵和杨昌济等对他影响深远的老师。于是,一段奇妙的师生奇缘就在这所学校发生了。

但毛主席在第一师范求学期间,并不是门门功课都很优秀,他不喜欢不切实际的一些学科,诸如英文、图画等科目,在图画考试时,毛主席经常画一个椭圆就算数了,并称之为鸡蛋,结果画图得到四十分,不及格,特别是数学,还出现过班级倒数第一的情况,而毛主席对数学的“厌恶之情”也许跟小时候的经历有关:

毛主席的父亲因为在贩卖粮食上经营有道,成功转身“富农”后,便想着让毛主席子承父业,因此对他要求极其严格,在毛主席刚认识几个字的时候,他父亲就开始要他记家账了,要求他学习打算盘,并且要他因为计算账目的事一直做到很晚,如果完不成不仅不会给他们一个钱,还会让他们吃最粗粝的东西,并罚他和弟弟们到田间做工,也许从那个时刻起,毛主席就对数学产生了反感之意,也许是因为“叛逆”,毛主席一直对数学不感兴趣,所以导致他的数学成绩与国文成绩天差地别,几次数学测试成绩都不理想,一次考试还不足60分,成为了全班“倒数第一”。

但是对于这个成绩,毛主席倒是不怎么在意,同时,毛主席还极力反对新校中自然科学的必修课程,他希望专攻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对他来说并无特殊兴趣,而且他的社会科学的分数都非常好,这样和其他课程的坏分数也吃平了,反而是王立庵,他一直都在注意着这个“偏科严重”的学生。

因为王立庵发现这个数学“差生”不仅数学成绩不好,而且学习数学的态度也“很不用心”,“常常是把他喜爱的书籍,如《昭明文选》、《韩昌黎全集》等带到(数学)课堂去看,你讲你的,他看他的;还有几回,他干脆不来课堂听讲,让同学周士钊代为请假,说是‘病了’。”

但是这一切并没有让王立庵放弃毛主席,因为他发现这个数学“差生”在其他学科上面非常优秀,他并不是不爱学习,相反他学习十分刻苦,晚上学校规定的自修的时间短了,他就回到寝室继续读书,学校吹熄灯号以后,他就自备了一盏灯,有时看得入迷,常常是一夜不睡。而毛主席的数学成绩之所以不好,完全是不感兴趣所致。

王立庵决心“拯救”这个偏科的学生,并且在仔细了解毛泽东的喜好之后,王立庵开始对这名学生苦口相劝,要其重视数理化。王立庵表示:现在是二十世纪了,这是科学的时代,是蒸汽机和来复枪(源于欧美的武器)的时代,研究社会科学的人,不懂自然科学肯定是不行的。正是在王立庵的劝导下,1915年的暑假,决定留校学习的毛泽东开始补习数学。

但在当时的环境下,毛泽东这样严重偏科、且经常挑战体制和权威的学生不太受欢迎,学校几次要开除他,1915年,湖南省议会宣布每名学生收10元学杂费,毛泽东带领学校学生写宣传单抗议,校长张干恼羞成怒,想要开除毛泽东。杨昌济联络了学校包括王立庵、徐特立在内的教师,并迫使张干收回成命,这也使得毛泽东对杨昌济、王立庵等老师的尊敬和感激更增三分。

组建学会遭遇挫折,恩师疼爱鼎力支持

在与王立庵的谈话之后,毛主席意识到自己对学习的认知还不够深刻,这以后他便每天早晚在学校阅读《伦理学原理》和手抄杨昌济先生翻译、尚未出版的《西洋伦理学史》一书,上午和下午便来到“李氏芋园”王立庵的家里,听其讲数学课,中午便在王家吃午饭。后来,王立庵又将毛泽东接到家中寄宿,集中学习了一个多月。

也正是在这一个多月的接触中,王立庵深入了解到毛泽东的理想和抱负,对眼前这位年轻人颇多偏爱。直到后来王立庵才知道那段时间他们一直在忙新民学会的事,原来受《民报》影响,毛泽东感觉自己需要几个亲密的同道,并指明要坚强不屈,愿意为国牺牲的青年,后来在毛泽东的四周聚集了一群有为之士,成为了日后一个团体的核心,而这个团体就是后来建立的新民学会,但此事很快传到了毛泽东父亲的耳朵里。父亲埋怨他不务正业,停止了他的生活费,这让毛泽东一下子失去了生活来源,而且他之前寄居的地方也被他人所占,以至于连居住的地方都没有,当时就是王立庵收留了他。

在那段时间,毛主席和王立庵的家人相处的非常愉快,时常与他的儿子王人路、女儿王人美在一起玩耍,几人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毛主席还让他们称自己为“毛大哥”,并经常带王人路等人去长沙古城墙的天心阁观光。在新民学会成立后,王人路一直跟在毛主席身边帮忙;虽然王人路并未加入其中,但跑前跑后也是不亦乐乎。

毛主席是个非常看重情义的人,因此他一直惦记着王立庵一家,在解放后还曾多次打探他们全家人的状况,后来得知王立庵早已去世,他为此还十分伤心,但后来就一直没有打探到更多的消息,这件事让毛主席时常挂怀。

毛主席的重情重义还可以从他借书还书的行为上就能看出,毛主席从小就嗜爱读书,堂兄文运昌是借书给毛泽东最多的。他是毛泽东八舅文玉钦的次子,早年毕业于东山学堂和湘乡县立简易师范学校,当过小学教师和中学庶务,是文家文化程度最高的人。他比毛泽东大9岁,就是他引导并陪同毛泽东到东山学堂来读书的。

见毛泽东要借书看,文运昌便打趣地说:“老话讲得好,‘相公借书,老虫借猪’。你得先打个条子给我才行!”毛泽东笑着回答:“那好呀!亲兄弟,明算账。我有借有还,就再借不难啦!”此后,毛泽东每次借书,都是借书有借条,还书有便条。他常常把卷了角的书页用手小心抚平,或在屁股下坐平后,再完璧归赵。

连借书还书都打条的毛主席,怎么会不把王立庵老师的恩情放在心上呢?

不忘老师恩情,接济恩师后人生活

也正是这一封来信,打开了尘封的往事。

彼时,吴启瑞为无锡师范附小低年级教员,她的丈夫王人路是湖南浏阳人,她的公公王立庵是湖南省教育界著名人士,而王立庵正是毛主席曾经的数学老师。

1919年,王人路来上海并在中华书局当美术编辑,1948年,因宣传进步思想而遭受迫害的王人路,贫病交加,以至不起。弥留之际,他拉着妻子吴启瑞的手说:“8个孩子就全靠你了,现在天快亮了,有为难之事,你可去找毛大哥!他与吾父交厚,也与我兄弟亲密。”直到此时,吴启瑞才知道自己一家还和毛主席有关联。

1950年,吴启瑞一家生活已经十分困难。吴启瑞虽然当时在江苏无锡师范附小教学,除了长女王心元已结婚外,但是她那微薄的工资无法养育剩下的七个孩子,以致于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费用都没法掏出来。就在吴启瑞走投无路之际,她想起了丈夫王人路的临终之言,便在5月22日,提笔给远在北京的毛主席写下了这封信。

在信的开头,吴启瑞详述了丈夫王人路心向革命却颠沛流离的一生,并提及,王人路即为“湖南省有名的数学教员王立庵先生之第二子”。同时吴向主席汇报自己独自抚养8个子女的艰辛。信的最后,她提出:(可否)准予小女心月,小儿心丰、心支加入苏南区干部子女班,使孩子们增强体格,生活走上正轨……

在收到恩师家人的求救信后,了解到吴启瑞家庭困难,毛主席提笔给中共苏南区党委书记陈丕显写了一封信,特意将信件加急处理尽快发往江苏,嘱咐他帮忙照顾吴启瑞一家,将她家的3个孩子编入干部子弟班。

除此以外,1950年7月19日,毛主席还亲自给从未谋面的吴启瑞回了一封信:

启瑞先生:

五月来信收到,困难情形,甚为系念。所请准予你的三个小孩加入苏南干部子弟班,减轻你的困难一事,请持此信与当地适当机关的负责同志商量一下,看是否可行。找什么人商量由你酌定,如有必要可去找苏南区党委书记陈丕显同志一商。我是没有不赞成的,就是不知道该子弟班有容纳较多的小孩之可能否?你是八个孩子的母亲,望加保重,并为我问候你的孩子们。

此复,并颂

教祺

毛泽东

七月十九日

10年之后,吴启瑞又收到了一封毛主席的回信。这封信同样是毛主席亲笔所写:

启瑞同志:

七月十九日的信收到,甚为高兴。选集及照片,已寄去了,收到时请告。祝你健康!

毛泽东

一九六O年九月二日

图丨吴启瑞向孩子们展示毛主席的信件

在这些信上,毛主席多处用毛笔标记,并将此信批转给时任苏南区党委书记陈丕显,在信首的空白处,毛主席批示道:请陈丕显同志酌办。写信者是有八个孩子的母亲,在锡师附小当教员,请求将她的三个孩子加入苏南干部子弟班。

正是得益于主席的批示,吴启瑞的3个孩子虽未去到苏南干部子弟班上学,但组织上给她安排到她所任教的无锡师范附小免费上学,并在每学期之初,给她补助一笔生活费,这一家人的生活因此得到极大改善。

而且在毛主席将吴启瑞的信批转给陈丕显时,信中提及的王立庵先生处,毛主席都会用毛笔额外标出,足以见得毛主席对当年师生情的惦记以及对王立庵老师的尊敬之情。

本以为这件事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没想到10年后的1960年,毛主席还记得吴启瑞一家;毛主席派专车把吴启瑞接到了上海,并在上海锦江饭店接见了她。两人的话题还是从王立庵先生开始。据王立庵的后人回忆,当时主席说:“立庵先生是湖南教育界知名人士,是我的老师。在立庵先生的教育下,我是受益匪浅啊!当时我喜欢读古文,而不爱数学,但立庵先生并不因此歧视我。”两人此次相谈超过一个小时。也正是在这次接见过程中,吴启瑞留下了和毛主席的两张珍贵合影。几个月后,主席专门嘱人将照片寄到了无锡。

图丨毛主席和吴启瑞合照

1960年底,吴启瑞又收到毛主席嘱秘书寄来的1000元,并说明‘作为赠送,不要还的’。此时正值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吴启瑞家中困难,孩子们又因营养不良而患病,毛主席的亲切关怀,可谓雪中送炭,解了其家中的燃眉之急。

而与此同时,吴启瑞也增补为无锡市政协委员,并调至市政协机关图书馆工作直至退休。而她的孩子后来也成为了国家的栋梁之才,并感念毛主席的恩情为社会发展持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苏南   新民   偏科   湖南省   附小   无锡   恩师   稿费   江苏   子弟   来信   师范   困难   成绩   数学   孩子   学校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