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德国华裔,因向往中国专程来上海工作,结果乐不思蜀一待3年

这是我们讲述的第1765位真人故事

我是Michael@Michael宜骏说德国,中文名李宜骏,90后德国华裔。现在在上海一家德国独资企业,担任CFO(首席财务官)。

10岁时,我回广西奔丧,结果爱上了中国,一心想来这里生活。

28岁时,我如愿以偿,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并乐不思蜀,在此生活了3年半。

谁知我完全适应了这里快速的生活节奏,回到德国反而感觉不适应。所以,今年3月份,我又回来了,再次开启了在中国的新生活。

(现在的我)

1991年,我出生于德国柏林,有个大我3岁的姐姐。父母是在越南出生的华裔,后来定居在了德国,因此我算是第三代华裔。

小时候,父母经营着餐厅,工作很忙,我和姐姐都很懂事,从小就懂得不去吵扰他们。

只是在幼儿园里,因为“黄皮肤黑眼睛”,纵使老师很照顾,也还是经常感觉到孤独。

“特殊”的长相,让我从小就知道自己只是名义上的德国人。我在学校说德语,在家却说粤语。

母亲的祖籍广东,父亲祖籍广西,他们都习惯讲粤语,就连在家看电视,也是专看粤语片。所以我从小就会说粤语,却没有机会接触普通话。

10岁那年的夏天,远在广西的奶奶过世了,父亲带着我们匆匆回到中国奔丧。

(童年的我)

那是我第一次来中国,很是好奇。四处张望中,一群壮汉围了过来,脸红脖子粗地喊着我听不懂的话,甚至有人伸手过来拿我们的行李。

我被父亲牢牢牵着,一边避开那些人,一边生硬地学着他回应:“不要!不要!”这两个字竟是我学到的第一句普通话。

习惯了德国的安静和轻声细语,忽然置身在热闹喧嚣的环境里,我很不适应。但心里又隐隐感到很兴奋,这里就是我的家乡吗?

我们参加完奶奶的丧事,只在广西呆了一周就回去了。就是那短暂的几天,让我再也忘不了中国,经常幻想长大后能来旅游和生活。

回到德国后,父亲就送我去学习普通话。不过当时我不懂语言的重要性,并没有好好学习,只知道玩。

(我从小就勤奋好学)

因为在那里,有很多黄皮肤黑眼睛的小朋友,我和他们一起游戏,一起玩耍,也不再感到孤独。玩得太嗨的后果就是,普通话学了几年长进却不是很明显。

望子成龙的父亲还想送我去学网球,网球属于有钱人的运动,可父母经营的生意时好时坏,我不忍增加他们的负担,便谎称自己更喜欢羽毛球,其实是因为羽毛球课费相对便宜。

那时,我想了解中国,只能通过英文版纪录片或中国电影,竟因此迷上了李小龙。

每次看到他介绍自己是中国人时,我就激动地站起来,学着他的样子,扬起眉毛说道:“我是中国人。”

有一次,和一位华裔伙伴参加社区里的羽毛球双打比赛,获得了冠军。那一刻,我环视着周围的德国人,觉得自己仿佛代表中国赢了德国一样,很是自豪。

(我如愿来到了中国,拜访偶像祖居)

同样让我感到自豪的是学习,从小到大我的成绩都很优异,高中时曾有机会去美国当交换生,不过我不想离开父母,就拒绝了。

2009年,我面临着重大选择,高中毕业后读大学还是读职业教育?

身边的亚裔朋友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大学,而我受到姐姐和德国朋友的影响,最终决定先读职业教育,以后再读大学。

德国的职业教育又称“双元制职业教育”,学习前要先向自己感兴趣的企业提出申请,还要通过面试。

学习期间,每隔3个月轮流在学校和企业各个部门学习。也就是一边学习理论课程,一边在企业实习,同时还能领工资。

理论联系实际,事半功倍,还能知道自己更适合哪个岗位,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有很大好处。

如果表现好,毕业后还能被实习企业留用,即使不能留下,因为有实践经验,找工作也容易很多。

(我从小就幻想着来中国旅行和生活)

哪怕是创业,也能少走一些弯路。德国有很多优秀的企业家、政府高层,都是双元制职业教育出身的。

不过我选择职业教育最重要的原因,是想实现经济独立,这样就能去向往的中国学习和工作了。

当时我决定进入物流行业,便向德国最大的物流公司提出了申请,经过几轮面试,幸运地被录取了。

2010年8月份,我来到了物流公司,随后在仓库、服务、财务、销售等众多部门,都学习过一段时间。

因为认真负责,学习能力也强,我仅用两年半就完成了三年的学业,申请了提前毕业。

2013年1月,我拿到了两本证书, 一本是学校毕业证书,另一本是资格证书。

还因为成绩优异,表现良好,被公司留在了财务部门,一毕业就成了大公司的正式员工。

(我在德国物流公司工作时)

工作之余,我按既定的规划继续学习,每天晚上和周末都去大学上课,攻读经济学学位。心中又开始酝酿着去中国,便认真学起了普通话。

那一年,也算是双喜临门,我工作学习顺利,父母新开了一家奶茶店,生意红红火火,日子也越过越好。

但不知道怎么回事,三年后竟被当地报纸诋毁,说奶茶对健康不利。但我知道,其实是因为影响到了当地咖啡店的生意。

我很想为父母争辩,却人微言轻,只能眼睁睁看着奶茶店被迫关停,辛苦了三年的心血毁于一旦。

正是这件事,让我看到了做生意不止是做业务,更多是社会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被区别对待了。

我很希望去中国发展,为了未来能有更好的机会,2016年我拿到本科学历后,又继续半工半读,两年半后顺利拿到了经济学硕士学位。

(2013年,我拿到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毕业证书)

亲人和朋友都不建议我去中国发展,母亲甚至觉得我没办法适应那里的生活。姐姐早已结婚生子,妈妈更希望我跟姐姐一样,早早让她抱上孙子。

但童年的梦想一直在心里召唤我,我决定遵从内心的指引。于是,我辞去了工作,一心准备前往中国。

原本计划去中国先上一年语言学校,然后再在当地找份工作。没想到有家德国企业正在招聘外派去中国的职员,这真的是天助我也。

去中国前需要先在总部培训一年,我凭借优异的表现,使得公司仅用5个月,就完成了对我的培训,安排我去了中国区的总部——上海。

2019年下半年,我如愿来到了中国,孤身一人开启了全新的生活。

再次来到中国,它和我印象中完全不一样了,上海繁华得让我目瞪口呆。

(2019年我又来到中国,实现了儿时的梦想)

我对这里的一切都感觉很新鲜,上海的生活节奏很快,任何方面都很先进,一部手机就可以代替钱包,畅行无忧,这在德国是难以想象的。

为了让普通话更理想,我利用业余时间,去交大学习了半年。为了能尽快融入这个全新的世界,我开始疯狂学起了中文,在地铁见到不认识的字时,马上打开手机查看。

正是因为如此努力,再加上汉语环境的熏陶,我不但口语进展飞速,书面表达能力也突飞猛进。

工作方面也越来越顺,我的工作重心仍然在熟悉的财务领域,目前是这家德资企业的CFO(首席财务官)。

作为“中国人”,看着总部越来越重视中国区域的运营,真觉得自豪。我也认真地运用德语、英语和汉语,尽职发挥着自己的枢钮作用。

(2019年,我在南京参加会议)

我还借着出差的机会,在吉林滑过雪,在北京爬过长城,还在广州吃过早茶,亲身感受着大江南北的差异。

闲时翻看着曾经的足迹,感慨自己终于完成了儿时的心愿,近距离地了解和感受着中国,这片土地真的很美妙。

我乐不思蜀,却愁坏了母亲,她原以为我在中国玩个一年半载就够了,没想到一呆就是三年。而且因为疫情原因,期间都没回过德国。

父母很想我,儿行千里母担扰,何况一别就是三年。所以今年2月,我回了趟德国,想让他们好好看看我,也想和他们好好分享下在中国的美好生活。

(我和朋友们在中国的地铁站)

在中国三年半,我发现蓝领跟白领相比差距很大,除了工作环境,还有工资待遇方面。但在德国,蓝领的工资可能比白领还要高。

于是,我萌生出一种想法,帮中国朋友通过职业教育的方式,去德国学习和工作。

其实很多中国人对德国并不了解,出国比较盲目,有人兴冲冲跑去德国准备创业,却被那边悠哉游哉的生活环境给熄灭了热情,浪费了金钱、时间和精力。

为了能帮他们少走一些弯路,我把真实的德国记在了自媒体账号里,也仔细分析了来德国的注意事项,以及中德之间的异同等等。

回想起来,在中国的那三年半过得非常地充实,也很满足。那里生机勃勃,每一天都让我充满干劲。德国那平静缓慢的生活,我真有些受不了了。

所以,3月份我又回到了上海,希望以后也能这样通行无碍,方便往来。

(我和大学同学研究课题 )

很期待父母能过来旅行,到时我们一起去广东和广西,拜访下那里的亲戚。这样我来中国就又多了一个意义——近距离地了解家乡,感受祖先的文化。

人生有很多选择,总有人在你选择的时候给出意见。但最重要的是,你要清楚自己的想法,并跟随内心的指引,过好自己的生活。

很庆幸我选择了来中国生活,这里虽然生活节奏很快,但年轻人就该努力拼搏,才能体验到世间的无限可能。

虽不知未来是否会一直在这里生活,但这段经历,一定会让我受益终身,并成为我永生难忘的美好回忆。


【口述:Michael】

【编辑:梦天云】

我们不能走过不同的人生,却能在这里感受别人真实的故事,而且,每个故事都有真实照片噢!如果你也喜欢这样真实的故事,请关注我们吧!@真实人物采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德国   华裔   上海   中国   粤语   乐不思蜀   工作   广西   职业教育   普通话   父亲   姐姐   父母   真实   大学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