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写作可提升文章质感 统编版教材更强调真实写作

非虚构写作在语文课程与教材中有何体现?学生写作存在哪些短板?如何扬长避短,以培养良好的写作思维品质,写出有质感的好文章?南都专访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初中语文教研专家,统编版语文教材编写者冯善亮。

A

统编版教材更强调真实的写作

非虚构写作,是跟语文课程与教学中对写作的一贯要求相吻合的。尤其是在小学到初中这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都是以学习写记叙文为主。而记叙文强调写真人真事,写出真情实感,这在本质上和非虚构写作是相通的。而2022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强调在真实情境中解决真实问题,那从写作的角度来讲,不就是要强调真实的、非虚构的写作吗?”

冯善亮提到,目前在语文学科中有些老师在探索项目式学习,落实到写作中往往是老师带着学生去完成一些生活真实情境中的写作项目,这就是“非虚构写作”。

如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新闻”活动?探究单元,其中有三个任务,任务一是新闻阅读,任务二是新闻采访,任务三是新闻写作;第二单元是回忆散文与人物传记的阅读与写作。这两个单元的写作都是非虚构写作。

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的学习,在校园里如何落实?冯善亮称,每个学校的老师做法不一,做得好的就是真真实实地带着学生去走访,应付着去做的就是把课本里的几篇课文读一下,然后就布置学生去写作文。“在非虚构写作实践上,学校确实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平台。”冯善亮曾建议语文老师,把班上的学生组织成几个“编辑部”,每个“编辑部”选定一个主题,拟定一个编辑计划,然后真实地去采写一些校园新闻,编成一份“校园新闻报”。

在写作这一块上,统编版教材进行了哪些改变和强化?作为编写者之一,冯善亮指出,对比之前的教材,统编版教材在编写中进一步强化了写作序列,首先是在写作理念上有变化,更强调真实的写作;其次,在编写内容上,更重视写作实践,每一个单元的写作课文,除了有理论指导外,还设置了写作实践,围绕单元写作学习重点设计了针对较强的、有梯度的三个写作训练项目。“对学生的写作训练更扎实了。三个实践项目循序渐进,第一个一般是写片段,第二三个则是不同情境下的整体写作。”

B

写作不是立竿见影的事,背后需要有大量阅读的支撑

为什么学生写作弱?冯善亮认为,写作比较难教。“难在学生的语文基础和写作水平参差不齐,差别非常大,很难用一个统一的要求去教;其次写作学习并不是一件立竿见影的事,它是长期性的。”冯善亮称,让学生写一两篇作文就能看到进步,那是不可能的,需要长期的写作训练才有可能看到提升;而且,写作的提升还不仅是写作本身的问题,还有一个大量阅读的问题。“阅读当然首先要能读懂文字,但仅读懂文字是不够的,要读懂作品的意义还跟生活的阅历有关,跟阅读的视野有关,要经历过才会理解,才能有更深刻的感受。写作也一样,如果对写作的对象没接触过,没思考过,那是写不出有深度的东西的。”

冯善亮认为,语文学习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目前的语文教材重视引导学生大量阅读,每个学期除了每个单元的阅读训练,还特别设计了两次名著导读。“在阅读方面,语文老师可能更偏重于文学作品,但从人的发展角度或者个性来看,肯定不是所有人都爱文学阅读,孩子可能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分化,从童话故事的阅读慢慢走向他喜欢的一些东西,比如到了小学高年级有些孩子的阅读兴趣会转向历史、地理、军事、科技等。”冯善亮表示,阅读兴趣的分化是人的个性发展的自然过程。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喜欢的读物,进行大量阅读,这有助于打开视野,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喜好,进而发展自己的个性,提升思考的水平。

如何循序渐进提升阅读的品质?冯善亮建议,阅读除了要有量,还要有质,除了有广度,还要有深度。通过大量阅读,找到自己喜欢的领域,再选择该领域大量阅读,才会有深度。通过某一领域培养出来的思维能力,它是相通的,可能会让你找到快速通往另一领域的钥匙。“这就是阅读的功效,提升思维力,培养学习力。”

冯善亮介绍,曾看过一份美国中小学的英语能力表现标准,其中第一条标准就是要求学生每年至少阅读25本书,这是提倡大量的阅读。第二条则是要求所读的25本书籍里,至少有4本有关同一事件或主题的,或是出自同一作者,或者是同一风格的,这是希望引导学生在大量阅读中逐渐地形成一定的聚焦,作专题性的有深度的阅读。这样就保证了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也为学生发现、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提供了引导。

冯善亮强调,青少年时代大量阅读,形成阅读个性,这对于学生的精神成长和思维发展是一个必需的过程。这样的阅读积淀也是写作水平提升的必要基础,尤其是到了中学阶段,写作的内容进一步复杂化,缺乏阅读积淀的学生在写作上就会缺乏发展后劲,甚至停滞不前。

C

写真实的东西才会让文章有质感

“怎样的文章才算是好文章,我认为‘质感’很重要。这个质感是独一无二的。”冯善亮接触过不少一线的学生作品,他感觉有些老师在教导学生写作的时候,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有所限制。“比如太强调技能,怎样开头,怎样结尾,如何谋篇布局,这些都比较刻板,同时也是容易教的,唯有个性难学。”

冯善亮举例,有老师教学生如何写细节,很强调要学生运用到视觉、触觉、嗅觉、听觉、味觉等,但忽视了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技巧强调得多了,就容易机械化,容易让学生掉进套路的坑,以后但凡要写东西,首先想的是老师喜欢什么,希望写出能得高分的作文,而忘了写作的初心是交流与表达,这样就无法有发自内心的观察和思考。真正的细节描写更需要的是学生多观察,在观察中有发现,有个性化的感受。“中小学生的写作所需要运用的技巧无需太多,一个孩子有了写作的兴趣和积累,技巧自然而然生成,老师一点就通。”冯善亮举例道,有一毕业班学生写自己的数学老师,工作很负责,但学生很恨他,老师经常课后给学生免费补习,盯着学生做作业,对教学工作严谨得一丝不苟,学生对老师就是那种又爱又恨的情绪。“学生的写作本来很真实地传递了这种情绪,很是传神。但老师在讲评时却要求学生只能写正面的东西,写老师的敬业,不能有情绪。这样去要求学生,长期下去,容易让学生越写越呆板。”冯善亮指出,有些老师教学生写作,只是把着力点用在关注学生如何写出符合考试标准的东西,要写出有技巧的东西,那就很难培养出学生对人、对事物的真正的感受力和观察力,学生的发展就很受限制。而对于写作能力的发展来说,观察力和感受力这个才是最根本的。

好文章必然由内而外散发出迷人的质感,让人看了能有所感,然后才会信服。冯善亮认为,“非虚构写作”这个概念能精准地指引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去写真实的人、真实的事,写出每一个人真实的感受,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对改变学生写作态度、培养学生写作思维非常重要。“写作的态度和思维是最难培养的,非虚构写作有助于奠定这个基础。奠定了这个基础,才能进一步发展个性化,写出有质感、有深度的东西。

采写:南都记者 梁艳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质感   教材   真实   编写者   情境   单元   深度   思维   兴趣   领域   东西   老师   个性   学生   文章   新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