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赋能制造业热潮下,国有银行拼招争抢行业“千里马”

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通讯员 贾自豪 摄

广州瑞松科技公司为长安马自达提供的汽车四门两盖智能装调产线。 受访者供图

“跟两国有大行等多家金融机构激烈竞争的环境下,我行成功落地一家广州头部的半导体公司流动资金贷款业务以及后续项目贷款发放和审批。”近日,一家受访国有银行代表对南都·湾财社记者说道。伴随赋能制造业成为当下金融机构工作重点,优质客户成为各大行争抢目标。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提出要推动高质量发展,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规律。南都·湾财社日前启动“金融赋能新广东”深调研,正是为总结产业链金融赋能新模式、把脉产业融资痛点难点,并为金融机构畅通融资路径提供智媒调研建议。

通过前期调研,开年以来,多家省市国有银行纷纷开启赋能实体经济“加速度”,制造业贷款、专精特新贷款等相关数据指标同比增速明显。

随着当前以银行为代表的国有金融机构已共同将制造业、专精特新企业等作为重要客群发展业务,对于优质制造业项目的竞争也愈发激烈。

除拿“真金白银”争抢公认的优质客户外,如何“慧眼识英雄”,挖掘潜力企业,对国有银行来说也是一大挑战。因此,通过精准定位、创新产品及生态合作等方式深度融入产业形成有别于传统银行的竞争优势,将十分关键。

推动

开年国有金融机构赋能产业跑出“加速度”

作为实体经济的“血液”,金融在推动实体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高度重视推进金融赋能实体经济发展。

2022年7月,银保监会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金融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其中提出银行机构要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信用贷款规模,重点支持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围绕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市场主体,增加信用贷、首贷投放力度。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也均对下一步金融服务实体工作做出要求和部署。

2023年开春,多家国有大行发布数据显示,1月份贷款同比大增,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从南都·湾财社记者对多家省内国有大行的调研情况来看,开年多家银行跑出赋能产业“加速度”。有受访银行表示,今年1月已为制造业贷款、战略新兴产业贷款、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专精特新企业贷款分别累计投放100亿、101亿、90亿、5亿元。

“稳增长是目前宏观政策的主基调,适度超前开展基建投资是稳增长重要抓手。受益于此,我们公司新接了不少基建订单。”一家位于广东省内的知名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财务负责人说,今年1月份,为更好响应该公司紧急需求,有银行就为企业投放了流动资金贷款3000万元,以支持其扩大产能保供稳增长。

今年农历开年工作日第一天,广东省召开了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省内金融机构对此高度关注。有受访银行表示,该行高度重视贯彻落实好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在考核导向上,今年将加大服务国家发展目标与实体经济指标的考核力度,鼓励辖内机构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将支持广东重点项目重大平台建设,紧盯广东省2023年1530个重点项目等加大金融支持。

除对重点项目加大金融支持,服务中小微企业发展、支持创新型早期企业壮大,也一直是金融发力的重要方向。从南都·湾财社记者对多家省内国有大行的调研情况来看,受访银行均围绕专精特新企业和科创企业提供了专属服务方案。有受访银行表示,截至2023年1月末,该行专精特新、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贷款余额近520亿元,授信客户近4000户,并通过打造科创服务平台方式服务科创企业超1300家。

拼招

吸引优质客户,银行“大招”有三类主要模式

为吸引优质客户,银行间打响了没有“硝烟”抢夺战。

从赋能模式来看,当前各大国有行内部,公司金融业务、普惠金融业务和科创金融业务等是围绕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及赋能专精特新、创新企业的主力部门。而根据各部门业务的区分,在支持模式上也各有不同。

在公司金融方面,聚焦区域产业布局和紧盯重点客群是受访银行的共同做法。例如有受访银行表示,该行立足广州区域市场的特点,将制造业企业分为“国有大型制造企业客群”、“制造业民营上市公司和行业龙头客群”、“战略新兴制造领域企业客群”、“依托制造业核心企业和优质产业园的供应链融资客群”、“普惠类制造企业客群”等五大客群,针对性开展专项服务。

同时,围绕广州制定的“3+5+X”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链集群,该行紧盯广州市产业地图,坚持在推动制造业服务升级过程中,集中优势资源对接各区的重点发展布局,全力支持各区产业升级。

普惠金融业务则因服务对象的小微企业经营特征及多样性,是受访各行特色创新金融产品相对集中的部门。“小微企业融资具有‘短’‘频’‘急’的特点。”一家受访行负责人表示,对此该行推出了一系列线上智能化审批产品,支持信用、抵押、应收账款质押、保证担保多种担保方式,产品均为线上申请及提还款,支持线上随借随还,从而满足小微客户在经营发展过程中的融资需求。

针对专精特新等类型的科创型企业,各受访行也在积极推出创新产品。其中一家受访行表示,该行2022年下半年推出的一款适用于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省专精特新、高新技术企业及其他优质科创型企业的专属创新贷款产品,在推出半年内实现拓户近200户,余额超5亿元。

而相比以信贷产品为主的公司金融业务和普惠金融业务,有银行在科创金融业务方面更突出生态合作属性,注重为科创企业提供全周期金融服务,并通过探索投贷联动和与地方政府科技、工商业等部门合作,覆盖科创企业更多的发展需求。

为此,有银行设置了科创企业专业化金融服务机构,有受访银行表示,这一服务机构帮助解决了多个传统银行授信思路与科创企业特点冲突的难题。

例如,对于一家AI+机器视觉锂电检测领军企业,该行相关机构了解到企业下游客户主要是国内锂电池制造商为主,随着近几年新能源车快速发展,企业在手订单激增,存在很大的资金需求。

但与大部分科创企业一样,该企业存在轻资产、零抵押物的问题。为此,该行相关机构通过联动支行多次实地调查,查阅相关论文及研究报告等措施进行充分尽调,同时保持与审批部门、政府科技金融服务机构密切沟通,探索有别于传统授信方式的新思路,最终以申请入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知识产权专利质押形式,为企业发放一笔流动资金贷款,及时满足企业资金需求。

探索

赋能产业新阶段,金融机构更需展现产业资源

为更精准支持区域产业中的各类企业,尤其是科创型企业融资需求,银行正不断发力探索更多更好的产品模式。与此同时,企业方面的融资需求也在跟随市场环境不断变化,从而金融机构也将进入金融赋能产业的新阶段。

“我们最近在寻求广深落地,希望找到一些汽车产业链的产业投资者达成首轮融资。”一位初创汽车通信项目负责人近日对南都·湾财社记者说。据他透露,项目首轮融资需求将以研发、设备投入为主,金额合计数千万元。

南都·湾财社记者注意到,在该项目的融资计划和投资概算中,银行贷款占比仅约5%,少于自筹经费,而风险投资部分则占到约85%。对此该负责人表示,公司本身已具有核心技术和稳定营收业务,目前是计划在汽车领域进行拓展新项目落地,因此,更希望资方是车企或有车企资源的基金,以便在获取资金的同时快速实现量产落地,进入车企供应商名单。

南都·湾财社记者调研发现,近两年来随着创投市场风向转变,“硬科技”等产业投资项目受各方投融资机构追捧。类似更希望获得产业投资及产业赋能而非纯财务型投融资的“硬科技”领域创新项目正越来越多,甚至于在部分热点领域项目中出现了只向产业投资者开放、拒绝财务投资者参与的情况。

在提供产业赋能服务方面,直接具有相关产业上下游资源乃至能直接提供订单的产业集团资本,以及能够更好支持企业厂房用地、对接产业优惠政策的区域产业引导基金等机构优势较为突出。近两年来,这些产业投资机构也十分活跃。而相比来看,银行信贷传统上对于企业来说主要为财务型资金来源。

南都·湾财社记者注意到,当前,受访大行也均在产业赋能方面有所探索,例如与产业资本、地方产投合作成立产业投资基金,为科创企业搭建投融资联动对接平台,举办系列科创主题路演活动等。不过整体上这一方面的探索较精准投放信贷更为早期,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观察

金融赋能深入推进需改变财务型融资为主的现状

从调研情况来看,面对实体企业尤其是科创企业的多种融资需求,银行等国有金融机构也在改变传统信贷方式,在风险把控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各类创新金融产品,锚定产业精准服务客群,通过与多方合作共同提高对科创企业融资需求的服务响应能力。这也正体现出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常务副书记、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王晋斌看来,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这与“十四五”规划强调的“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耦合,本质上就是通过加强产学研资的深度结合,让科技成果能够及时产业化,发挥金融对科技创新和产业振兴的支持作用,并为金融发展提供坚实的实体经济支持,避免出现金融泡沫化风险,从而把科技创新、产业振兴和金融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王晋斌认为,要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就要充分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服务作用、资本作为产学研合作的桥梁作用,通过有效配置资源推动科技与产业发展。其中,银行等金融机构需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类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助力有技术、有科技含量的企业做大做强。

同时,在业内人士看来,当前金融机构的赋能型功能仍有待加强。多数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仅发挥财务型的融资功能,赋能型功能明显不足,难以对产业链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

例如,银行主要为实体经济提供财务型的债务融资支持;高质量的股权资金具有深度赋能产业链现代化的能力,但公募资管产品主要投资二级市场股票,主要以获取短期收益为目的,部分私募股权基金过于注重新兴赛道选择,在提高企业治理水平、推动产业整合升级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够。

“带动创新经济和中小微企业,要鼓励国有资本加大对其支持力度。”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新党委书记、董事长周渝波建议,要完善科技创新投资容错机制,鼓励国有资本敢于投向科技创新领域。国有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投资中,在遵守决策程序、履行应尽义务且不存在故意违法违规情形的前提下,进一步探讨规范的容错机制,消除国有资本开展科技创新投资的顾虑。

对此,有业内专家认为,国有大银行是中国乃至全球资产规模最大的金融机构,最具服务产业链现代化优势,金融牌照最全。如何运用新金融的逻辑和技术,为产业链现代化提供融资+赋能式的综合金融服务,有效服务实体经济补链、强链、稳链和助力链心企业发展壮大,将是国有大行服务创新的着力点之一。

统筹:任先博 戴越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徐劲聪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制造业   金融   千里马   产业链   金融机构   热潮   实体   融资   国有银行   金融业务   贷款   需求   银行   产业   经济   行业   产品   科技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