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防治结核日:肺结核离我们有多远?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流行性疾病防治研究》(21JZD039)科普系列第三十一篇。

本文由昆明医科大学本科生苏晨曦以及研究生邓琦等人撰写。这是何国忠教授课题组贯彻“以人为本、创新实践、主动探索、面向未来”的教育理念,致力于从本科抓起、大力推动“又尖又平”的高精尖创新型科研与落地型平民化科普人才同时推进的教育改革理念的新探索。

本流行性疾病科普公众号欢迎投稿,并支付稿费。


今天是第28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每年3月24日作为世界防治结核病日(World Tuberculosis Day),一方面,是为了纪念结核病病原菌的发现;另一方面,更是为了加深大众对结核病的认知和重视程度。《全球终结结核病计划》(2023-2030)计划于2030年在全球范围内终结结核。对此,我国政府承诺将致力于实现联合国制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2023年3月23日彭丽媛表示,结核病依然是严重危害民众健康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终结全球结核病流行仍然任重道远。

为庆祝第28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我国今年的宣传主题是:“你我共同努力,终结结核流行”,该主题旨在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呼吁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共同终结结核病流行,捍卫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结核病的病原菌是结核分枝杆菌,对人致病的主要类型为人型和牛型,于1882年由德国科学家罗伯特.科赫(Robert Koch)首先发现。结核病又称肺痨,是我国重点防控的呼吸道传染病,可发生在全身各个部位,但以肺结核最为常见,约占所有结核病的80%。

结核病作为单一传染源的头号死亡原因,全球每年新发结核病患者1060万,每年共有160万人死于结核病,病死率15%。我国每年新发病人接近100万人,如果按照病死率15%,则死亡近15万人[1]。据估算,我国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的人口大约有2.3亿,大约5-10%的感染者会发展成为活动性结核病患者。近年来,在世界卫生组织和全球结核病防治人员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全球结核病防治取得了巨大成效,但离终结结核的目标仍相距甚远

我国是除印度之外的全球第二大结核病高负担国家,结核离我们并不遥远!在我国许多文学作品中都可见其身影,例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书中写道:“紫娟笑到‘咳嗽的才好了些,又不吃药了。如今虽然是五月里,天气热,到底也该小心些。’”。

大部分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者为潜伏感染,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随着身体免疫状态的变化,部分感染者会进展为活动性结核患者,常见症状是咳嗽、咳痰,同时伴有体温的变化,尤其午后低热,严重的会发生咯血症状。

结核病被称为白色瘟疫,如果被感染,是否就宣布了死亡?答案为:不是!

确诊的活动性结核病患者只要遵循“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的治疗方案,按照强化和巩固两个阶段进行6个月规范服药,治疗疗程结束后,加强期痰菌转阴,巩固期痰菌连续阴性,诊治疗程后经痰结核菌培育和涂片检测均阴性后就可判断为痊愈[2]。但部分患者因不规范服药,最后可能发展为耐药性结核,导致治疗难度加大。除不规范服药外,家庭经济问题也成为患者是否能进行有效治疗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鲁迅《药》中的华小栓,因家庭贫困,无法进行规范治疗。

现如今,我国对新发结核病患者实行免费治疗,并提供定期到免费胸片检查以及痰检,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给更多的结核病患者提供了治愈的可能。但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边境地区,受周边结核高负担国家疫情传播影响,加上边境地区存在地形复杂、各民族间就医习惯不一致、边民防控意识不强、依从性不高、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导致结核病防治的难度大大增加[3]。

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不断加强大众的健康意识,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行动,减少传播风险,对结核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结核病的传播途径共有以下几种:

●呼吸道传播:呼吸道传播是结核病(尤其是肺结核)最主要的传染途径,结核病患者大声说话、咳嗽、打喷嚏时,结核分枝杆菌会随着飞沫排出,如果易感者吸入了结核病患者的飞沫则有可能被感染。

●接触传播:接触传播是结核病传播的另一重要途径。结核病人使用过的餐具、吃剩的食物,都有可能被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此时如果与结核病患者合用餐具、吃结核病患者剩下的食物、饮用未经消毒的牛奶或乳制品、接触结核病患者用过的物品后,都有可能受到感染。

●垂直传播:如果母亲患有结核病,怀孕期间结核分枝杆菌可通过脐带血液进入胎儿体内而发生感染。另外,胎儿也可能会因为羊水中含有结核分枝杆菌而感染先天性结核病。

●其他:结核分枝杆菌可以通过皮肤或黏膜伤口直接感染,但并不多见。

研究表明,除了环境和营养不良因素外,免疫力低下、吸烟、饮酒、糖尿病患者、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老年人、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人群更易被感染或发展为活动性结核病。

潜伏感染者,若采取预防性治疗和定期筛查,可降低进展为活动性结核病的概率;活动性结核病患者,若能规范治疗,则85%-90%的患者都能治愈。若进展为耐药性结核病,则最少需要治疗18个月,且治愈率降低、不良反应增加,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治疗方案,需要20-30万人民币,将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结核病防治属于准公共产品,在政府提供基本药物、基本检查和全程监测的同时,我们每个人都应积极参与到结核病的防治中来!


参考文献:

[1]《2022年全球结核病报告》.

[2]殷美静,宋立婷,张艳,文红,张系忠,凌丹.西安市96例耐多药结核病治疗转归现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20,36(10):1285-1290.

[3]董蓬玉, 徐鹏, 刘晓强, 刘宏, & 何国忠. (2017). 我国西南边境地区重点传染病的流行和防控现状. 医学与社会, 30(2), 4.


第一作者:苏晨曦,昆明医科大学2019级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

第二作者:邓琦,昆明医科大学2022级公共卫生专业硕士研究生

第三作者:李蓉,昆明医科大学2021级公共卫生专业硕士研究生

文章主审:何国忠,男,云南凤庆县人。昆明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博士、博士后,博士生导师和博士后合作导师。二十余年来,长期致力于管理学与重大流行性疾病防治、社会治理与智慧科技促进人群健康等公共卫生管理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与流行病学相关的交叉学科研究和健康产业研究。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等和一等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9项,参与国家社科重大课题研究11项、出版著作17部、发表中英文论文86篇。

近五年共培养博士6名,硕士18名;指导3人次获国家奖学金,5人次获省政府奖学金,8人次获一等学业奖学金、7人次获国家级、省级优秀论文奖及实践成果奖。


文字整理与校对:俞艺丹,昆明医科大学2022级公共卫生专业硕士研究生


本篇科普文章,受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流行性疾病防治研究”(项目编号:21JZD039)支持和资助。本流行性疾病科普公众号欢迎投稿,并支付稿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5

标签:结核   世界卫生组织   活动性   分枝   结核病   昆明   肺结核   杆菌   公共卫生   呼吸道   博士后   医科大学   患者   我国   全球   健康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