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开慧29岁牺牲,被害细节曝光,毛主席: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毛泽东《虞美人·枕上》

这首虞美人是毛泽东写给第一任妻子杨开慧的。

彼时两个人走过了彼此相识、相知、相恋的美好过程,毛主席却又不得不将心爱的新婚妻子留在家中,自己一个人远走他乡执行任务。

全诗并未使用过过多华丽的辞藻,但是字字真心,句句实意,字里行间都是毛主席对杨开慧满满的思念之情。

图|纪念杨开慧与毛泽东绘画作品

但是,两个人只走过了短短的几年时光,杨开慧便被人残忍地杀害,凶手直到44年后才交代出自己的罪行,也为后人还原了杨开慧牺牲时的具体细节……

杨开慧早年经历

杨开慧1901年生人,父亲是湖南长沙有名的进步学者杨昌济。

杨开慧少时在父亲的影响下饱读诗书,也养成了非常开放的优秀思想。也正是因为她这种时代进步青年的品性,深深地吸引了毛泽东。

毛泽东1914年来到长沙学习,在这里结识了自己的恩师杨昌济。

图|杨昌济旧照

杨昌济思想开放,还曾经为了学习远赴重洋留学。在杨昌济这里,毛泽东能学到非常多的知识与先进的思想,这些东西是国内很少有人能够掌握的。

毛泽东经常与友人一起来到杨昌济家中与恩师一同学习知识探讨问题。正因如此,风华正茂的毛泽东结识了活泼向上的杨开慧。

早在见到毛泽东本人以前,杨昌济就曾将毛泽东所写的《讲堂录》拿给杨开慧阅读。

《讲堂录》是毛泽东的一本随行笔记,里面记载了毛泽东上课的听讲内容以及读书的心得体会,包含着国内外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图|意气风发的青年们

整个笔记有一万多字,但是每一个字都写得认真工整。

笔记中对于历史的评价非常能够体现作者本人的想法和观点,以小见大、深刻贴切,让杨开慧对这位素未谋面的作者充满了钦佩。

自从父亲留学归来以后,杨开慧没有再进入学校读书,一直都在家中跟随父亲杨昌济学习。

毛泽东将杨昌济视作恩师,更是观察外面世界的眼睛。

图|毛泽东1914年湖南求学时的照片

在毛泽东等人在杨昌济家中学习时,杨开慧经常自己搬着一个小板凳坐在一旁,津津有味地和毛泽东等人一起听父亲讲课,听他们讨论救国救民的大道理。

虽然那个时候杨开慧才14岁,但是丝毫不影响她与毛泽东等人思想越来越一致、越来越熟悉。

1918年6月,杨昌济调往北平,做北京大学的教授。杨开慧便与父亲母亲一起迁居北平。同年秋季,毛泽东也完成了湖南第一师范的学业,前往北京为了赴法留学进行勤工俭学。

杨昌济十分欣赏毛泽东的思想觉悟与学习态度。所以在毛泽东勤工俭学的这段日子中,介绍给毛泽东一份图书管理员助理的工作。

图|北大图书馆旧照

同时杨昌济特意邀请毛主席来到自己家中暂住。就是毛泽东住在杨昌济家中的这段时期,与懵懂可爱的杨开慧萌生了爱情的情愫。

杨开慧与毛泽东相知、相恋

随着毛泽东在家中住宿的日子渐长,杨开慧与毛泽东越来越熟悉。

杨开慧思想开放、行事豁达,对知识的学习更是孜孜不倦,对待问题也非常的有自己的见解。

所以毛泽东经常传授给杨开慧一些先进的知识,同时还引导着杨开慧养成独立思维和勇敢发言的习惯。

图|油画:毛泽东

杨开慧的身上有着与当时的妇女完全不同的气质,这种气质深深地吸引住了毛泽东。

同样,意气风发的少年忧国忧民,字里行间都是责任和担当,所以杨开慧对毛泽东的仰慕之情也越来越深。

在毛泽东的影响下,杨开慧也养成了通过积极锻炼和洗冷水澡的方式强健体魄、磨练意志。

爱恋的情愫让两个人越走越近,也让彼此爱慕的两个人走到了一起。

毛泽东曾经在回忆往事中说道:“我在北大图书馆工作的时候,职位低大家没空理我……我遇见而且爱上了杨开慧。她是我以前的伦理学教员杨昌济的女儿。”

图|毛泽东1956年在长江畅游旧照

杨开慧也说过:“不料我也有这样的幸运!得到了一个爱人!我是十分的爱他,自从听到他许多的事,看了他许多文章、日记,我就爱了他。”

两个人的结合热烈而又浪漫。没有正式在一起之前,两个人便经常一起外出游玩。他们一起游香山、看北海,在故宫中欣赏中国历史,在图书馆遨游知识的海洋。

1919年3月毛泽东因为母亲病重不得不返回湖南,两个人不得不分开一段时间。

两地分隔的思念之情更是让两个人的感情迅速升温,等到毛泽东回到北京以后,两个人就正式地确定了关系。

图|香山红叶

1920年杨昌济去世,杨母与杨开慧悲痛万分,毛泽东则以半个学生半个女婿的身份为杨昌济主持了丧礼。

随后杨开慧与毛泽东返回了湖南长沙,同年冬天,杨开慧与毛泽东举办了一场特殊的“婚礼”。

没有传统婚礼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没有“三书六聘,八抬大轿”,更没有“拜天地,入洞房”,杨开慧就带了几件自己平时穿的衣服,进搬进了毛主席的宿舍,以同居的方式向所有人宣布结婚。

两个人用了六块银元,请亲近的朋友和家人吃了一桌酒席,婚礼就算完成了。

图|古时候繁琐的婚礼

这场婚礼与当时的社会场景非常的不符,看起来有些惊世骇俗,但是也正是因为两个人不为传统思想所束缚,敢于表达自己,敢于表现爱情,所以也让这场感情充满了祝福与浪漫。

毛泽东曾经说过:“我同开慧结婚,是建立在双方个性思想彻底了解,完全相合的基础上的,所以经过恋爱结婚,都没有什么波折发生。”

杨开慧曾经讲述和毛泽东结合时自己的心境:“这个时候,大约是十七八岁的时候,我对于结婚也已有了我自己的见解……我也知道这不是普通人能够做得到的事,而且普通人是懂不到这一头来的。然而我好像生性如此,不能够随便,一句恰好的话可以表现我的态度出来:‘不完全则宁无’。”

图|青年时期的毛泽东

两人结合以后的生活

婚后两个人的生活幸福而又甜蜜,杨开慧是毛泽东的知己、朋友,更是毛泽东革命路上的好帮手。毛泽东创办文化书社资金出现问题时,杨开慧还主动将父亲的奠仪费拿出来资助毛泽东。

1921年,在毛泽东的影响下杨开慧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整个中国第二个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女性。

为了配合毛泽东的工作,婚后杨开慧辞去了自己的工作,在家专心做起了毛泽东的秘书。

毛泽东在外积极组织各种运动,杨开慧便在家中负责党内机要的整理和交通联络的工作。毛泽东工作所需的材料与文章也由杨开慧负责誊抄撰写。

图|杨开慧手迹

杨开慧对毛泽东无微不至的照顾,也为毛泽东在外打拼提供了最原始的动力。

婚后不久,杨开慧生下大儿子毛岸英,于是杨开慧便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协助毛泽东工作。毛泽东创办了湖南青年图书馆,馆内的大小事物便都交到了杨开慧的手上。

毛泽东被组织上调往上海,杨开慧便一个人留在了湖南照看孩子主持事宜,这期间又生下了二儿子毛岸青。也是在这期间,毛泽东为杨开慧写下了开头的诗句。

1924年,杨开慧带着两个孩子来到了上海投奔毛泽东。

图|杨开慧与毛岸英、毛岸青

到达上海以后,杨开慧进入了女工夜校向纺织厂内的女工们传授知识,为了使女工们能够听明白自己在讲什么,杨开慧还专门学习了上海话,用上海话为女工们讲课。

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毛泽东也为了组织农民运动四处奔波。从1925年到1928年间,毛泽东辗转于韶山、广州等地,杨开慧便跟随着毛泽东一起,为毛泽东整理、抄写资料。

1927年4月,毛泽东与杨开慧第三个儿子出生,取名毛岸龙。随后杨开慧便带着三个孩子回到了湖南板仓。

因为革命的需要,杨开慧与毛泽东两个人都非常的忙碌,聚少离多,事业和家庭很难同时兼顾,杨开慧便托人找了一个保姆专门照顾自己的三个孩子。

图|绘画作品:杨开慧

陈玉英便在这个时候来到了杨开慧的家中。陈玉英夫家姓孙,杨开慧便亲切地称陈玉英为“孙嫂”。

陈玉英来到家中以后,杨开慧对待陈玉英如同家人一般,从未把她当做下人看待。真心的付出也收获了真诚的回报,陈玉英在杨开慧的家中尽职尽责,对待三个孩子更是如同亲生的一般。

杨开慧因为工作的原因顾及不到家中,但是三个孩子在陈玉英精心的照顾下同样生活得非常不错。

陈玉英对待杨开慧也如亲人一般,有的时候杨开慧手头紧,开支有些困难,陈玉英便主动不要工资了,为杨开慧减轻负担。

图|陈玉英旧照

陈玉英在杨开慧家中工作了四年的时间,两个人相处得比真正的亲人还要亲。1927年“八七”会议举行完毕以后,毛泽东回到了湖南看望杨开慧与三个孩子。

可是不久,毛泽东就又要走了。临行前,毛泽东一再嘱咐杨开慧照顾好自己,更要照顾好孩子,杨开慧连连点头。

或许长时间的离别让杨开慧太过想念也可能是因为有所预感所以对未来的再次相见担忧不已,这次的分别让杨开慧格外难过一些。

事实也正是如此,这一次,便是杨开慧与毛泽东的诀别。

图|中国画:杨开慧

战乱年代别离是最普遍的常态,但是分离以后能否再次重逢却是难以预料的。毛泽东离开是为了组织和领导秋收起义的,杨开慧便继续守在家中照看孩子联络情报。

战乱中的生活是难捱而又困苦的,何况是一个带着三个孩子的单身女人。

在毛泽东离开的时间中,杨开慧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磨难,与组织失去联系、面对白色恐怖,但是尽管社会上困难重重,杨开慧始终未曾放弃希望,还组织了长沙、平江等多地的武装斗争。

秋收起义自1927年爆发,农民起义军一路驶入破竹,1930年7月4日攻进了岳阳,占领了平江地区。

图|秋收起义纪念油画

随后不久,农民起义军便对长沙发起了攻击。在农民起义军的猛烈攻势之下,当时的湖南省主席何键险些被农民起义军抓获。

正巧何键听说杨开慧是毛泽东的妻子,就在湖南长沙的板仓居住,便命人将杨开慧抓来泄恨。

国民党的军队来到杨开慧的家,他们不仅将杨开慧抓走,还将杨开慧与毛泽东尚且年幼的孩子一并抓走,就连出来阻挡的陈玉英都被国民党军队带走了。

因为有人说了一句“杨开慧如能自首,胜过千万人自首。”于是杨开慧就被国民党军关在监狱之中,受尽各种威逼利诱以及体罚折磨。

图|何键旧照

国民党的人告诉他,只要她公开与毛泽东解除关系,说毛泽东的行为是犯法的,自己愿意改过自新,国民党便能对她以往的所作所为既往不咎,将杨开慧与孩子送还回家。

杨开慧对革命的信仰坚定不移,对毛泽东也深信不疑。所以她说:“我没犯法,是何键犯了法。”

“我誓不屈服,我的生命早已不计较,不成功便成仁。”

“死不足惜,惟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

杨开慧的行为激怒了国民党军,同时他们也无法理解,杨开慧区区一个弱女子,怎么会有这么坚强的意志,怎么这样能坚持。恼羞成怒的何键等人下达了“枪决,暴尸三日”的指令。

图|油画作品:狱中的杨开慧

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被国民党军押往刑场。那是一片荒凉阴森的乱葬岗,新新旧旧的坟包杂乱无章地排列在坟场上。

但是杨开慧从未退缩,从未求饶,也从未动摇过自己的信念。国民党军将杨开慧按在坟地上,随后便对着她的背后开了两枪,杨开慧应声倒地。

负责行刑的国民党军以为任务完成,便离开了。但是他们不知道,杨开慧并未死去,她安静趴在地上,剧烈的疼痛让她无法行动也无法说话,只能静静地感受血液自身体中慢慢流尽。

图|杨开慧纪念雕像

当时的杨开慧会想些什么呢?

在思念丈夫吗?毕竟两个人结婚以后聚少离多,杨开慧还在思念毛泽东的时候写下了著名的《偶感》一诗,字字句句都是对丈夫无尽的思念之情。

“天阴起溯(朔)风,浓寒入肌骨。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足疾可否痊?寒衣是否备?孤眠(谁)爱护,是否亦凄苦?书信不可通,欲问无(人语)。恨无双飞翮,飞去见兹人。兹人不得见,(惘)怅无已时,良朋尽如此,数亦何聊聊。念我远方人,复及教良朋。心怀长郁郁,何日重相逢。”

图|毛泽东旧照

会是在惦念孩子吗?毕竟自己与毛泽东最大的孩子毛岸英也才刚刚过完8岁的生日,在这样动乱的年代,这样小的孩子该如何安身立命呢?

在狱中,曾经有很多记者来拜访杨开慧,希望能在她的口中得到一些有价值的新闻。杨开慧便利用这一便利,对记者说了入狱以后最多的话。

核心内容便是国民党军队人性泯灭,不仅因为打不赢战争将自己抓来,还将自己年幼的孩子一同抓来。

杨开慧将希望寄托在记者身上,她希望记者能够将这件事刊登出去,引起对自己有利的舆论,能让国民党军迫于舆论的压力将自己的孩子放出去。

图|毛岸英

自己的孩子真的会被放出去吗?国民党人没有在自己这里获得什么有用的情报会不会难为自己的孩子呢?

会是不甘心吗?自己奋斗了一生的革命事业,是否会真的成功呢?

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知道,她在地上挣扎的那半天中所经历的痛苦与折磨,是常人无法体会也无法忍受的。

图|识字岭杨开慧纪念碑

后来,国民党人姚楚忠听说了杨开慧没有死还会动的消息,再次驱车前往十字岭。到乱葬岗以后,姚楚忠真的看到了杨开慧的身体还在发抖,便举枪,将杨开慧彻底杀死。

1930年12月,正在中央苏区部署反“围剿”的毛泽东从报纸上得悉杨开慧牺牲的噩耗后,十分悲痛,当即写信给杨家亲属说:“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杨开慧去世以后毛岸英、毛岸青和毛岸龙的生活状况

母亲杨开慧被国民党军残忍杀害以后,毛岸英与弟弟被送到了毛泽民的身边

不久小弟毛岸龙去世,毛岸英与毛岸青被董健吾收养,但是因为董健吾家生活逐渐窘迫,兄弟两个便过起了流浪的生活。

图|毛岸英与父亲毛泽东合影

后来两兄弟被董健吾找回送到苏联学习,于1947年回国进行革命事业。

罪犯伏法交代杨开慧被害细节

新中国成立以后,姚楚忠因为反革命运动而被捕。

当时人民检察院并不知道姚楚忠杀害杨开慧的事情,只是因为他与何键是同乡,为何键做了很多伤天害理的事情,所以被人民法院判处十年有期徒刑,在监狱进行劳动改造。

后来随着一打三反活动的进行,很多罪犯都为了减刑交代了很多组织上不知道的罪责,姚楚忠为了与别人一样可以获得组织的宽大处理,便将自己杀害杨开慧的行径公之于众。

图|凶手伏法

听到这一消息,全场哗然。同时,在他的口中,人们知道了许多原来并不知道的关于杨开慧之死的细节。

原来在正式执行死刑以前,何键就接收到了组织上暂缓行刑的命令,但是为了发泄自己的愤恨也为了避免夜长梦多,何键私自将消息压了下来,下达了“枪决,暴尸三日”的命令。

原来背中两枪的杨开慧并没有立即死去而是在泥地中挣扎了许久,才被听到消息的国民党军队再次开枪射击,才英勇就义的。

原来杨开慧在被执行死刑以前曾经被国民党军队高喊着“毛泽东的堂客不杀,别的政治犯都可以不杀了……”的言论,游行侮辱了一个多小时才被带到识字岭执行死刑的……

图|杨开慧

听到这一消息的众人都气愤不已,姚楚忠被人民法院判处了死刑立即执行。

后人对杨开慧的纪念

在湖南长沙有一个县城叫做开慧县,是人们专门为纪念杨开慧所改的名字。在开慧县中,有着著名的杨开慧纪念馆。

杨开慧纪念馆占地6.426万平方米,游客可以免费观看。

图|杨开慧故居

馆内包括杨开慧的故居、杨开慧的陵园还有杨开慧纪念品展列馆等。在杨公庙中,陈列着杨开慧的遗物,还有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的遗物。

杨开慧对后世的启迪

虽然杀害杨开慧的凶手最后被人民法院判定了死刑立即执行,但是杀了也无法让杨开慧重新回到这个世界上,杀了他也无法消除人们心中的愤怒。

杨开慧牺牲时年仅29岁,正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

杨开慧在人们的心中始终是一个意志坚定、勇敢无畏的形象,据见过杨开慧的人说,杨开慧看起来很文静,在家庭中也非常的贤惠,不多言不少于,是个内敛的女子。

图|杨开慧 纪念雕像

杨开慧作为那个时代一个思想非常开放的女子,不受世俗羁绊、不为他人评价所累;同时她忠于爱情,支持鼓励毛泽东的革命事业,甚至自己也为革命积极斗争着。

毛泽东称其为“骄杨”,是对她的思念,更是对她的赞美。她的英勇与奉献,值得后世万千的女性学习借鉴。

很多人说杨开慧是不幸的,但是也有很多人说她是幸运的,因为杨开慧在毛泽东的心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直到她去世多年,毛泽东也仍旧对她怀念万分。

当年毛泽东写给杨开慧的信,杨开慧与好友李淑一分享,说这首诗是他们三个人的秘密。但是因为年代久远,李淑一只能勉强记住前两句了。

图|李淑一与毛泽东合影

李淑一便向毛泽东问询原来的诗句,毛泽东记得这是他与杨开慧之间关于爱情的“秘密”。所以未将原诗告诉与李淑一而是重新写了一首《蝶恋花·答李淑一》。

回答李淑一的问询,也表达自己的哀思。

全文诗句如下:“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作者:轩毅随笔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9

标签:平江   北平   秋收起义   起义军   湖南   国民党   家中   婚礼   牺牲   思念   细节   父亲   思想   组织   孩子   知识   工作   百身莫赎   杨开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