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东北作家群的重要成员,也是闻名全国的老报人

——怀念《沈阳日报》老总编刘黑枷


1984年春夏之交,我到《长春日报》文艺副刊工作一年了,领导派我去沈阳组稿。当时,我负责报纸的连载稿件的编辑工作。在80年代,报纸的连载栏目相当重要,是左右报纸阅读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我觉得身上的担子很重,就努力去做好,除向本省著名作家约稿, 还计划走出去向外地扩大作者队伍,第一站就选择临近的沈阳。报社领导很支持,主管总编还说:“你可以先去《沈阳日报》,找刘黑 枷总编辑报个到,请他帮你安排一下。”

由于从大学时代就对抗日战争时期的东北作家群有所研究,所以我对刘黑枷这个名字并不陌生。我搜集的资料显示:刘黑枷,曾用名刘恩波,1920年7月出生于奉天(今辽宁)沈阳。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年仅11岁的刘黑枷在日本侵略者的枪炮声中随同亲人流亡到北平 。这一年,父亲将他的名字改为刘志鸿,希望他志存高远。然而,流亡北平仅仅是刘黑枷在那个国破家亡年代艰辛遭遇的开始。1933年苦难夺走了流亡中母亲的生命,令他悲痛万分。但内心的悲怆并没有让这个热血少年沉沦,他于1933年考入北平一所专门招收东北流亡子弟的学校——东北中学,开始了自己的流亡学习生涯。

1936年夏,刘志鸿曾短暂到西安二中就读,参加了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的学生游行示威活动。在西安,他和同学们一起创办了一本杂志,刊名叫《东北呼声》,铅印、16开,创刊号于1937年6月5日出版。他以笔名“枫雁”撰写《以战斗的行动答复东邻的“友情”》一文,义正词严地痛斥日本帝国主义者的“友情”和“经济提携”,从此与办报结缘。上高中时,他在1939年开始用刘黑枷的笔名,一直沿用下来。为什么选用这个笔名?他自己解释说,因为“刘”字有砍杀、粉碎的意思,“刘黑枷”,意即砸烂旧社会的枷锁。

1940年秋高中毕业后,刘黑枷考取了东北大学中文系,但因交不起学费,请求休学一年,靠打工和为报刊写稿攒钱。这时,他从刚由辽宁沟帮子到四川的同乡那里了解了东北的情况后,写了《东北近状——暴敌压榨民不聊生》,于1940年10月16日发表在重庆《大公报》要闻版显著位置。

一年后,刘黑枷进入东北大学恢复学业。大学时代,他的最大梦想就是当文学家,曾与流亡的同系文友发誓:“读遍天下文学名著!”20几岁时,他已发表了不少小说与散文,1944年发表在郭沫若编的《中原》杂志上的小说《人的旅途》,后来被选入《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奴化教育下》还曾获靳以编的《现代文艺》小说征文一等奖,散文名篇《母亲的行列》今天读来仍震撼人心。


青年刘黑枷

1945年5月大学毕业后,刘黑枷在湖北礼山大悟山参加新四军第五师,组织上安排他在党的鄂中区机关报《七七日报》任副刊编辑,兼新华社中原分社记者,改做新闻工作,他才转为报人。1946年6月,他回到梦牵魂绕的故乡东北做地下工作。同年7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创办《工人报》(《沈阳日报》前身),担任通讯采访部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刘黑枷历任《沈阳日报》副总编辑、总编辑,沈阳市委宣传部部长、市政协副主席等职。

《沈阳日报》在沈阳算是明星单位,我一打听,无人不知,很快就找到报社。那是一个大院子,院子里多是平房,楼房也都不高。各种树木遍布其中,似乎还有一个古典式的小亭子。环境很美,像个大花园。进入办公楼,找到挂着总编辑牌子的办公室,我轻轻敲了敲门。门开了,一个身材魁梧、个头足有一米八十的人站在我面前,其样貌给人不怒自威之感。

“我是刘黑枷,你是——”“刘总你好,我是 《长春日报》的,我们老总让我来拜访您。”“欢迎欢迎!长春沈阳是近邻,长报沈报是兄弟。”他的态度是那么和蔼可亲,一点架子都没有,我的心一下子轻松下来,向他说明我的来意。刘黑枷立即打电话叫来文艺部主任解明,协助我联系有关作家。临别,刘黑枷说 ,“我经常到长春,《长春日报》是我们的友好单位。请转告你们老总,以后两家多走动,多合作。”(此后几年,我们两家报纸特别是副刊联系更加紧密,还曾与《哈尔滨日报》、《大连日报》副刊合作搞过征文比赛。这是后话。)


刘黑枷一家在70年代末合影

解明也是一位诗人,有着东北人特有的直爽。他告诉我,全报社上上下下,都管刘黑枷叫“黑枷”,从不叫职务。这不仅是刘黑枷的要求,也是大家发自内心的尊敬。后来,我往沈报跑的次数多了,认识的同行也多了,对黑枷的了解也就更多了。黑枷的家就在报社院子里的一座小二楼上。自1982年以来,他每天早上6点钟起床,到收发室取来一张刚出版的沈阳日报,利用早饭前后的时间把报纸评完 ,并将评报意见贴在评报栏上。8点钟上班时,编辑、记者们进入报社,第一眼看到的不只是散发着油墨芳香的报纸,还有他那亲切、中肯的评语。据说黑枷评报,天天如此,即使因病住院了,也要请人把报纸送到病房,再把评语带回报社。1985年创办沈阳晚报以后, 每天晨出日报,午出晚报,他就一日两次评报。几年下来,黑枷的评报巳合订百册,成为一部难得的“新闻讲义”。


在战争年代,刘黑枷在文学上取得不俗的成就,进入新时期,他在新闻界也创造了历令人瞩目的佳绩,堪称新闻界的新闻人物。就在我拜访黑枷之后半年,即1984年11月,他被评为全国一级优秀新闻工作者。在大会发言时,他说:“办报,就得把报纸当成命根子,一天没有看到大样和报纸就急得抓心挠肝,一天离开朝夕相处的编辑记者,就像缺少什么似的,连吃饭、走路、逛商店、挤电车,都想着办 报,琢磨办报,把全部心血洒在报纸上。”会场报以热烈的掌声,事后新华社记者称刘黑枷为“办报迷”。

后来,刘黑枷曾任辽宁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沈阳市记协主席,著有《新闻创新谈》、新闻特写集《新的战役》等。他两次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还入选“百年党报百位优秀报人”。

晚年,黑枷从报社离休之后,又重返文坛,创作了大量诗歌、散文,出版了诗集《城市的赞歌》,散文集《母亲的行列》等20部。他的作品曾获辽宁省散文创作丰收杯一等奖、特别成就奖、东北新闻奖二等奖、全国报纸副刊作品奖二等奖等。

2001年6月27日,刘黑枷在沈阳病逝,享年81岁。


刘黑枷走了,但是他的风范长存。2002年由沈阳日报报业集团、沈阳市新闻工作者协会编辑的刘黑枷纪念文集《带露的鲜花》出版。他创作的反映了新闻工作者的崇高理想和喜悦之情的我国报界第一首报歌——《沈阳日报之歌》,至今仍在报人中传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9

标签:北平   报人   长春   副刊   总编辑   报社   散文   新闻工作者   报纸   作家   成员   编辑   日报   全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