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名天坛讲解员,为何肯让几名游客“触摸”天坛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任珊

张玺与天坛公园的渊源不浅。她打小就在天坛边儿长大,2008年毕业后,她来到熟悉的天坛,进入导游班,成为一名讲解员。

这一讲,就是15年。

“很多游客是第一次来到天坛公园,要把每次带团当成第一次讲解……”导游班班长的一句话让张玺记到了现在。这位北京姑娘身上的“拧劲儿”全用在了钻研业务上——光是讲解词,她就更换了十几个版本。

书本上的历史知识,张玺想办法将其转化为生动的故事。北京市市花月季,代表了首都特有文化底蕴和风采,也是天坛的特色品牌。张玺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在讲解中融入了“月季夫人”的故事。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蒋恩钿和丈夫在香港准备出国留学,得知消息后,夫妻二人迅速返回北平,义无反顾地和祖国站在一起。蒋恩钿受邀出任天坛月季顾问后,在一间12平方米的小屋、一座花园里度过了7个春秋。现如今天坛月季园绽放的瑰丽花朵正是她和一代代月季人留下的宝贵财富……”讲解时,天坛职工蒋思钿的爱国情结让许多游客动容。

张玺觉得,讲解不只是说好词儿,“要讲好天坛的故事,讲出中国的故事。”

“如果我现在不用麦克风说话,最后一排的朋友就听不到我在说什么。但是当我们来到天坛的回音壁,即使是相距五十甚至六十米的距离,只要靠近墙壁就可以清晰地听到对方的声音了。”怕游客听不太懂,张玺便邀请游客走到墙壁前。游客一边体验,她一边揭秘回音壁的声学奥秘。平时,张玺还随身携带iPad,讲到中和韶乐,她就播放给游客听,增强感性认识。

这位北京姑娘还格外心细。一次,张玺给一个旅游团讲解,后来才发现,这个团里有几位弱视游客,他们“看”不了。她当即决定转换讲解方式,不再使用“您看”等用语。在不违反文物保护要求的前提下,她尽量让游客触摸、感知天坛。那一次,1小时的讲解,张玺用了2个多小时才完成,但游客的一声声“感谢”让她觉得很值得。

张玺还是“天坛传说”的主要讲述人。天坛传说是国家非遗项目,指的是在北京城南天坛一带居民中世代相传的有关天坛景物和民俗的口头民间文学。天坛是怎么建立的、坛根儿传说、人物故事……这些传说凝聚着劳动人民对大自然的崇拜、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期许,至今流传不衰。

疫情期间,张玺将天坛传说和天坛历史结合起来,线上直播讲述“神童助力建圜丘”“九龙迎圣”等故事。“古老传说还能这么讲!”一场直播下来,视频观看总量达到了103.1万人次。这一次的创新也让古老的祭坛和互联网碰撞出闪亮的火花,天坛文化“出圈”了。

“讲解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让大家真正听进去。”张玺说,天坛的故事不只需要讲解员来讲述,天坛文化小使者、社会志愿者,包括每一位天坛员工,都是传播者。而她希望和大家一起,把世界文化遗产的故事一直讲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6

标签:天坛   讲解员   卢沟桥   北平   游客   回音壁   月季   北京   墙壁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