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经历的刺杀中最为凶险的一次,导致宋美龄受惊小产不能再孕

序言:

人类历史上,具有“蝴蝶效应”的事件不计其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一次偶然的梦醒、一次寝中咳嗽,便改变了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历史进程。

1929年8月24日,就是一个只淹没在笔记本中的历史拐点。

这个事件在史料上没有留下任何相关资料,以至于后世研究者也鲜有记载。相关细节只被亲历者蒋介石本人完整地写入自己的日记。

在蒋介石日记公开以前,这是一个鲜为人知的事件。

但日记中也只是记载了这次事件的详细过程,关于这次事件的动机、指使者、主谋等一切都成为历史谜团。

而当时波诡云谲的大背景更加难以让后人难以推断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和历史真相。

1929年的蒋介石,正站在风口浪尖上手握权柄;1929年的国民政府,时局如拼盘政权,正如山雨欲来满风之楼。

群雄竞起,暗流汹涌下的军阀割据比比皆是,志吞天下者何止一家?欲置执鼎者于死地者又何止一人?

而此次事件使蒋介石和宋美龄一直未有子女的真相浮出水面。之前很多人一度以为是宋美龄有先天缺陷,自身无法生育,其实并不是这样。

而此次事件真正的历史大背景是当时局部狼烟此起彼伏,一场大战随即爆发——那就是对近现代中国影响深远的“中原大战”。

那么,是什么一个“蝴蝶效应”不见于史实,不明于主谋,而又卷起一场飓风狂飙呢?

一,惊夜 :

1929年8月23日,蒋介石将在上海养病的宋美龄接回南京。

此时的国民政府已取代北洋政府一年有余,桂系“叛乱”已经平定。蒋介石身任国民政府主席兼陆海空军司令,看似权倾天下,实则危机四伏。

而目下最值得蒋介石欣慰的是,结婚一年多的新婚妻子宋美龄已经身怀有孕。

事件就发生在第二日午夜,蒋介石和宋*美龄都已经熟睡。寂静无声的住所楼下,突然传来清晰的响动声。

宋美龄一惊而起,直觉告知她这个反常的响动非比寻常,必是贼人闯入。蒋介石见妻子受到惊吓,立即走出卧室出声问询,听到两名卫士陈鹏飞和庞永诚回应并未发现异常后,也没有起疑,遂回去安慰了宋美龄后,继续安睡。

当时的蒋介石哪里知道,正是宋美龄这一次惊起,让他们避过了一次性命之危。

据后来的调查结果表明,两名卫士早已被买通,潜入蒋介石官邸的正是一名刺客。宋美龄的惊起和蒋介石的查验让刺客放弃了刺杀计划趁夜遁逃。

刺杀虽未成功,但身怀有孕的宋美龄因为本身从上海回来时病尚未痊愈,第二天就因午夜又受到惊吓,诸事并发而痛苦不堪连续两日。

然而,刺杀并未结束。针对侥幸躲过一次暗杀的蒋介石和宋美龄,更加凶险的刺杀接踵而来。

二,杀局 :

8月26日凌晨,蒋介石官邸之外突然传来数声枪响。

到了早上,让陈鹏飞和庞永诚安排的汽车一直未能到位。蒋介石很奇怪,从副官口中得知,因昨夜枪声,守卫们外出搜索而护卫空虚,再加上汽车也没到位,蒋介石遂留在官邸没有外出。

第二天白天,据报结蒋介石的汽车找到,但奇怪的是,司机却不见踪影,多方寻找未获其人。

原来26日凌晨的枪声,是被买通的陈、庞两个卫士精心策划的一次刺杀前奏。准备用枪声引开护卫,以被买通的司机用汽车带刺客进入蒋介石官邸进行刺杀。

然而,司机半道心虚害怕,借下车小便而逃之夭夭,刺客无奈只得终止了又一次的刺杀行动。

陈鹏飞和庞永诚见刺客没有按计划前来,因搞不清楚原因,也开始惊慌失措。怕抓到司机后导致自己暴露,决定铤而走险,亲自实施刺杀蒋介石的计划。

8月27日晚,由于接连发生意外,加强了防卫的蒋介石官邸戒备森严,任何外人都无法潜入官邸,蒋介石和宋美龄自是放松心情安然入睡。

进入午夜,万籁俱寂之时,刺客又出现了。

让蒋介石夫妻做梦也无法想象的是,这次的刺客不是别人,正是铤而走险的陈鹏飞和庞永诚。

二人蹑手蹑脚,持枪进入了蒋介石的卧室。子弹已上膛,手指已扣住扳机,就在接近卧床之际,睡梦中的蒋介石翻身之时突然一声咳嗽。

陈鹏飞和庞永诚二人本就不是专业刺客,心理素质不过硬,再加上本就心虚害怕,被这一声咳嗽吓得转身就跑,发出的声音使宋美龄又受到一次惊吓,但却使这一场对于蒋介石而言最为凶险的刺杀流于无形。

蒋介石当时哪里知道,就是这一声咳嗽,把自己夫妇二人从死神手里拉了回来。

第二天早上,蒋介石追查此事,陈、庞两个卫士早已逃遁不见,蒋介石顿时心里明白了十之八九,遂下令追捕二人,彻查此案。

但虽然这次躲过了性命之忧,但由于接连受到惊吓,有病未愈兼身怀有孕的宋美龄小产了。

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夫人小产,病益甚,其状痛苦不堪……”

让蒋介石和宋美龄更加心情沉重的是,这次小产后,宋美龄再也无法怀孕,一生失去了做母亲的资格。

晚年之时,宋美龄的私人医生证实了蒋介石日记中记载的真相。

三,祸根 :

经过严加盘查捕获了陈鹏飞和庞永诚,经审讯,指使他们刺杀的人,是南京三民公司襄理,叫做吴楚诚。这次刺杀事件,也至此告一段落。

这个事件是蒋介石经历的诸多刺杀事件中,最为凶险的一次,可谓险到毫巅,同时还导致了宋美龄失去了孩子,以至于终身不孕。

但是,这起波诡云谲事件的相关细节只有蒋介石本人完整地写进日记,外界没有任何披露,有没有其他相关资料,乃至后人也鲜有关注到蒋氏夫妇和改变历史走向的这次生死大劫。

这件从公到私都实属重大事件的刺杀事件本身,除了蒋介石的日记记录,没有任何头绪,显得无头无尾。

比如吴楚诚还有什么具体信息?他背后的指示者和作案动机是什么?真正主谋是谁?这些都已经成了历史谜团。而当时错综复杂、暗流涌动的时局,更令后人难以推断谁是刺杀主谋。

但也并未完全无迹可寻。

此案发生在拼盘政治时局,并在刚刚平定了桂系的“叛乱”,和中原大战一触即发之时。虽然一声咳嗽让蒋介石躲过了死神的召唤,但他还必须继续这场时局和权力的游戏。

种种迹象表明,这位看似大权在握的执鼎者,实则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1929年8月30日,也就是刺杀案发生后的第三天,蒋介石在日记中写下了短短的十个字,使这个事件出现了明显的有迹可循之处:“计划编遣事,甚觉为难也。”

所谓“编遣”,“编”表示编制入列;“遣”则代表裁撤遣散。如果要用另一个词去形容这次编遣就更加直白了,那就是——“削藩”。

或许,这就是这次事件的症结与祸根。

四,时局 :

“削藩”,一个中国历史上相当常见的词汇。每当它的出现,必然伴随着动荡不安,甚至兵戈四起、尸山血海。

两千多年以来,每当帝国的中央政权宏观调控不当,在军事和经济财政等方面,没有对地方藩镇形成压倒性优势时,必会引起全局性动荡,以至于地方势力膨胀,尾大不掉,造成藩镇割据甚至起兵造反。

因而当此之时,为了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保障天下政务顺畅、秩序有序安宁,削藩又势在必行。历代削藩,有急有缓,有成有败,但历来必兴起滔天巨浪。

汉初景帝之时,纳晁错之策削藩,引起了七国之乱;清圣祖康熙帝因削藩而引起三藩之乱。此二次虽给国家造成了很大动荡,但均是中央以武力平定了地方势力,中央集权得以稳固和加强。

而明初建文帝削藩引起的靖难之役,却使政权更替,建文帝不但皇位不保,还落得正牌执鼎者生死不明,其下落成为千古之谜。

而至如今,同样的境况逐渐出现。

民国十七年(1928年),北洋政权覆灭,国民党表面上统一了中国。但是,当时南京国民政府所能控制的地区,也只有浙、苏、皖、闽等省,政令不出东南,地位并不牢固。

而几大军事集团在北伐战争期间迅速扩张,名义上虽都归属于国民政府,但实际上却与南京政权逐渐形成鼎足而立之势。

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兼开封政治分会主席的冯玉祥,势力范围据有陕西、甘肃、河南、山东四省,拥有八个方面军、21个军、53个师、5个旅,诸侯之中势力最大。

阎锡山身兼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和太原政治分会主席,除了根深蒂固的老家山西,势力范围已扩大至华北和平津地区,拥有9个军、25个师、8个独立旅。

第四集团军总司令李宗仁兼任武汉政治分会主席,湖南、湖北两省为其势力范围,该集团军前敌总指挥白崇禧则还控制着山海关至天津一线。

即便是实力稍弱的第八路军总指挥兼广东政治分会主席的李济深,也把控广东、广西两省,拥有5个军、21个师。

到北伐完成后,形成了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李济深和关外当时尚未易帜的张学良六大诸侯并存的局面。此外,还有保持着割据状态的云南龙云、贵州周西成、四川杨森、刘湘等大小军阀。

可以说这五大诸侯同归属于青天白日旗之下的地方实力派,都已具备与南京国民政府主席兼陆海空军司令蒋介石分庭抗礼的资本。

五,编遣 :

中国自清末以来,中央权威开始衰弱,地方督抚陆续取得政治、军事、财政等资源。辛亥革命以后,各省基本从本地军人中选出都督,更是加剧了地方政权军政一体化。

袁世凯时期虽然极力着手加强中央集权,但又因复辟帝制而失败,继而形成了中国南北对峙,军阀割据、混战愈演愈烈之势。

在此乱局之中,孙中山与跟随者们不放弃国家统一的希望,实施“联俄、联共、辅助工农”的三大政策,建军黄埔,立足广州,积极推动北伐。

在孙中山逝世后建立的国民政府,开始也继承孙中山遗志,国共合作,团结进步思想的各路英豪,以打倒军阀,统一中国为纲领发动北伐战争,给当时实际上处于“军阀之国”状态的中国带来了一股万物竞发、勃勃生机的洪流。

然而,就在北伐节节胜利之时,蒋介石却悍然发动了骇人听闻的1927年“四一二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导致国民党阵营分裂,北伐一度终止,统一中国的大好局面几乎毁于一旦。

被迫下野又很快复出的蒋介石,此刻面临着实力严重不足的局面,因而在第二次北伐前,除拉拢了北方的冯玉祥和阎锡山两大实力派之外,还有与李宗仁、程潜、李济深这几股势力,组成了国民政府第二次北伐的主要军事力量,也是造成这些“隐形军阀”迅速崛起,形成尾大不掉的主要原因。

北伐完成后,尽管五色旗换成了青天白日满地红,但国内依然是纷乱的军阀之国。这个问题如不及时处理,蒋介石的地位和新政府的权威也将面临严重挑战。

最能说明此问题严重性的是,1929年3月蒋、桂翻脸而大打出手。

为期两个月的蒋桂战争最终虽以蒋介石的胜利而告终,但却实实在在地证明蒋介石欲行“削藩”的必要性。

早在1928年6月到8月,从建都之争开始,到蒋介石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的以军费为由抛出《军事整理案》,准备开始着手裁撤地方武装。

与军事削藩相辅相成的,是政治削藩,即发布《政治分会废存案》,取消各个政治分会,在法理上压缩地方实力派的政治地位,受到了地方实力派的强烈抵制。

1928年12月29日,随着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布东北易帜,最后一个旧军阀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正式进行军事“编遣”。

后记 :

1929年1月1日,由蒋介石成立编遣委员会,亲自主持的全国军事编遣会议正式召开。

蒋介石任委员长,委员由各集团军总司令、军政部长、参谋总长、行政院长及各部部长、国民党选出的中央委员组成,会议的焦点为各集团军保存名额及编遣的基本原则。

用通俗的话讲,就是蒋介石想“杯酒释兵权”,制订和平军事削藩的具体实施。

会议上各路诸侯矛盾重重、尔虞我诈,都从自身利益出发,本着“损人利己”的原则提出方案,对自己军事力量着力于“编”,对他人则着力于“遣”。

经过半个多月各怀心思的博弈,谁也不愿意真正削弱自己的军事力量。最后,冯玉祥、阎锡山、李济深等人先后不辞而别,拂袖而去。蒋介石“杯酒释兵权”遂告破产,在日记中写道:“所谓编遣乃至无果而散。”

一开始各集团军掌权人各怀心思,还没报团儿。到后来,都认为蒋介石处事不公,借正统的政治身份排除异己,损害自身利益,逐渐有了联合对付蒋介石之意,以至于到后来扶持汪精卫的武汉政府,反蒋和讨蒋的声浪出现。

编遣会议后,面对地方势力逐渐形成的合纵局面,杨永泰向蒋介石提出:“武力解决第四集团军(李宗仁);政治解决第三集团军(阎锡山);经济解决第二集团军(冯玉祥)”的具体削藩步骤。

随即爆发的蒋桂战争,以蒋介石的胜利而告终,桂系从此失去了问鼎中原的资格,但第二和第三集团军的军事削藩计划并未如蒋介石所愿,中原大战即将一触即发。

从北伐完成到七七事变这段时间,蒋介石与地方实力派之间的武装冲突可谓此起彼伏,但结局却都以蒋介石获胜而告终。张学良指挥东北军入关,以及阎、冯之间的各怀心思,决定了历时五个月、各方兵力近百万的中原大战,最后胜利的天平倒向了蒋介石。

文章开头蒋介石夫妇被刺杀事件,就发生在蒋桂战争结束,到蒋、冯、阎中原大战之前这段时间。

在那段纷乱的时局之下,那件刺杀事件显得那样的波诡云谲。不知是无意还是有意,最终真相已经被淹没于历史的长河中,成了一个不解之谜。

但这次事件的症结和祸根,却不得不承认与当时的时局不无关系,与国民党政府与地方势力的博弈不无关系,与蒋介石的“削藩”有着紧密的前因后果……


深度挖掘历史,一起传播正能量。欢迎关注@逸峰角度

啊!这就是上甘岭——从朝鲜战争的宏观角度全面读懂那场惨烈对决

林彪笑入平津:“我不入关还是无敌之将,一入关就成了汉贼曹操”

这个外国人的名字已成了一种中国精神。提起他,我们都该肃然起敬

解读岳飞被害真相,深度挖掘杀害岳飞的首恶真凶

站在真实的历史角度看《大明王朝·1566》中的几个重要人物

#历史开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蒋介石   集团军   时局   军阀   凶险   刺客   中国   势力   政治   事件   地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