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出贵子,宋朝科举改革与儒学发展的激情碰撞

引言:

自隋唐兴科举以来,打破了世家门阀对封建王朝人才甄选的垄断局面,庶族寒门弟子通过科举,拥有了跨越阶级的通道。

不过,由于科举制度的不完善,千年来世家门阀的根基深厚,以及社会认知扭转缓慢等种种原因,隋唐科举在录取人才范围、监管制度方面有巨大缺陷,科举腐败严重,最终演变成士族门阀维持门第的手段,真正的治世之才往往被埋没。

而宋朝统治者意识到打天下以武力征服,而治天下则需要文德,大兴科举的同时,推动针对科举制度的弊端改革,给予庶族寒门弟子公平公正的竞争机会,结合儒学的“学而优则仕”的取士观念。

宋代士人形成了经世致用、忧国忧民的价值观理念,精英阶层大力推动政治改革和经济发展,打造出一个高度繁荣的百年王朝。

图|宋(赏花图)

科举改制后,世家门阀与庶族寒门此消彼长

隋唐科举制的建立与发展,使得平民阶层的逐渐兴起,入仕后与门阀贵族集团渐成对立,而后随着唐末割据混战,门阀士族历经五代十国后的动乱后,逐渐走向灭亡,结束了千年的人才垄断局面。

宋朝建国伊始,对治国人才需求旺盛,针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深入改革,在录取人数和取士范围方面,相应做出改变,宋太宗与侍臣论治道长久之术时曾说

“朕欲博求俊彦于科场,非敢望拔十得五,止得一二,亦可为致治之具矣”

可以看出为了巩固皇权,统治者对于人才的渴望,在往后的历年的科举中,不断增加录取人数。

图|宋(科举)

科举录取人数的增加离不开取士范围的拓展。

隋唐的科举取士中,由于科考舞弊、公荐等影响,使得科举失去了公平公正性。宋朝科举对于庶族寒门弟子非常重视,取士范围不再局限于权贵门下,宋太祖认识到,以往科举及第者,由于徇私舞弊严重,绝大部分都是门阀贵族的子弟,堵塞了庶族寒门的上升通道。

于是他亲自主持科考,严查舞弊现象。此后宋朝君王都在这一方面大力整治,大量优秀的寒门子弟才能崭露头角,在整个官僚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

北宋名臣张齐贤,幼时家贫,后中进士,分别任监丞、通判,十余年后已是当朝宰相,这种寒门跃升精英阶层的例子不胜枚举,国家的人才得到充分的发挥利用,对宋朝社会经济繁荣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图|贵族

科举改革一方面开拓范围和人数,另一方面增设殿试选才,由皇帝亲自选试,选拔的政治精英被称做“天子门生”,天子门生不依附任何权贵,最大的荣誉就是皇帝的门生。

与皇权建立了稳固的政治关系,能够更好的贯彻执行皇帝的政治纲领。

随着殿试选才的应用,大量寒门子弟被挖掘出来,直面最高统治者,通过天子门生的身份立足于官场中,制衡着奄奄一息的门阀贵族集团。

图|皇帝

宋朝皇权对科举人才的态度有了大幅度的转变,唐制对于科举入仕需要经过吏部考核,即使高中状元,官职也比较低微,并不能有效合理的利用这些人才治政。

宋太宗时期,开始提升科考及第士人的官职和社会地位,加注帝王恩典,取消吏部考核环节,状元登第后享受籍贯所在州县立状元坊并设宴庆贺,此后科举入仕的文官地位节节攀升,刺激了整个社会对于科举的狂热激情,影响了社会基层平民的向学之心。

图|读书人

宋朝在隋唐的基础上,完善了科举考试的规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锁院、弥封和誊录之法,其规则和如今的高考比较接近。

主考官进入监考范围后,需要与外界隔绝,不能随意出院,杜绝打点行贿的舞弊行为,便是锁院;密封就是将写有姓名、籍贯的部分密封,以免批录官员根据个人信息舞弊;

在科考批录过程中,发生过因辨别考生书法字体而舞弊的行为,因此朝廷规定,凡省试试卷在弥封之后,一律交由誊录院,让官员重新誊录。

这一系列的规则改进,有效的阻止了世家权贵在科考中的徇私舞弊。

图|王安石

科举制度的另一个改革,体现在科考内容上,唐代的科考以诗赋为重,对于人才的要求都体现在其诗赋的辞藻华丽,对于实际治政能力不够重视,也正是如此才有了传承千年的唐诗风华。

宋初,整个科举内容也是如此,并没有太多不同,中期以后,科考内容有了大变革,逐渐出现了重经义轻诗赋的现象,以王安石、司马光为代表的政治精英提出罢诗赋、行经义的思想,经义策论这种实用治政思想踏上了历史舞台。

尤其在增设殿试后,殿试考察重点更多的放在了当时的社会现实问题,旨在选拔出真正的治国能臣。

宋朝科举制度经过一系列的改革,趋于完善,提升了庶族寒门的政治地位,进一步清洗了残存的世家门阀。

政策上的改变只是科举大兴的一方面,另一方面离不开儒学由“礼”到“理”过渡的方向,当科举改制遇上新儒学的兴起,又会产生哪些化学反应呢?

图|状元游街

双管齐下,新儒学与科举改制的互相成就

儒学是华夏民族几千年的重要思想学派,儒、政结合最早体现在汉初的“独尊儒术”的皇权统治纲领,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从来没有放弃儒学治政,儒学与皇权时刻紧密结合,维护着封建皇权的核心利益,贯彻皇帝的政治纲领。

图|孔子燕居像

由于汉唐儒学受到章句训诂的束缚,逐渐式微,宋朝新儒们没有坐以待毙,对此发起儒学的一场变革,以此确保儒学在政治和社会层面上一家独大的双重地位。

新儒们深入探究儒家义理,义理之学兴起,掀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社会思潮,以欧阳修为代表的“破”汉唐经学,以北宋五子为代表的“立”义理之学,经世致用成为其核心思想。

新儒学的发展经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经世致用为核心,思想侧重于“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引经据典,寻找所需要的理论依据,敢于批判社会现实,提出政治改革纲领和具体措施,新儒们论辩成风,勇于疑经,对儒学经典中的思想进行深刻的讨论。

大词人苏轼重《春秋》疑《周礼》,司马光疑《孟子》,言“孟子之言不足以格骄君之非,而适足以为篡乱之资也”,用于批判孟子在君臣关系方面的见解由此可见,宋朝新儒们在推动经世致用学风的魄力和信心。

经世致用的表率当以范仲淹,他将经义、治事集于一身,不仅以礼为教,而且善于通变,以此促成了“庆历新政”,虽未成功,却意义深远。

图|司马光

第二阶段,随着新儒们的大力推动,北宋新儒学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新学”、“关学”等数个儒家学派逐渐成型,它们既遵循性命义理之学,也主张学以致用。

各学派在自己主张中,重视推进改革,为改革提供意识形态的思想,致力于经世致用的流行,王安石为代表的变法运动中,以孔孟之学为变法支撑,将自己主持阐释的《三经新义》,颁于学宫,用以取士。

宋朝新儒们之所以能够彻底打翻旧儒思想,依赖于科举改制的空间,他们通过科举入仕,参与到官僚集团的政治运作中,通过对新儒学的研究总结而来的经义,学以致用在实际的政治实践中。

同时,新儒学所产生的社会功能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为士族树立起“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理念,从而影响基层人才踊跃入仕的导向。

图|儒家

同样,科举改制也离不开新儒学的意识形态,新儒学的兴起和大力发展在治政方面发挥良性的约束力和巩固中央皇权的必要性,在社会影响中促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乡村制度《吕氏乡约》的诞生。

新儒学的发展过程中,以“学而优则仕”的取士观念,影响与契合着科举改革的相应措施,为宋朝统治者构建了完善的政治精英体系。

务实求真,塑造宋朝士族精英的社会影响力和价值

儒学系统化的发展,为宋朝皇权输送了大批务实求真的政治精英,他们在施展政治抱负的过程中,发挥新儒学经世致用的理念,围绕皇权统治进行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和思想意识的转换,“忧国忧民”成为士族精英的思想主流。

自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废帖经、墨义,鼓励读书人摆脱记死书,多思考,敢于创新,而熙宁年间的殿试改为试策,试题不再拘泥于礼仪道德,更多的涉及治国方略、选才方式以及君臣关系等,选拔出来的精英们都是治国安民之良才,新儒学经世致用的价值观和科举改革,紧密的链接起来。

图|范仲淹

科举改革与儒学变迁的结合,向社会展现出读书的积极意义,普遍认为只要勤奋读书,就能科举及第,对于曾经的庶族寒门来说,改变家族命运,获得社会地位,追求政治权力,再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

真正意义上诠释出:“寒门出贵子,白屋有公卿”的社会写照,读书向学、务实求真的价值观已然形成。

经过北宋时期的发展变革,儒学系统化已然成型,科举改制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至南宋年间,民间基层社会发展也趋于完善,新儒学已经深入家族体系,影响家族制度与组织的积极改变。

其中陆九渊是宣扬家族学派的核心代表,创立陆氏门下,旨在维护邻里利益、和睦邻里关系,并建立社仓,以应对灾荒之年。

图|清明上河图(片段)

宋朝的经济在封建王朝时代是最为繁荣,在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中汴京城的繁华就可以看出,政治精英集团的形成和其务实精神,也推动着经济的变革与发展。

王安石曾说:“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在他主导的新政中,尝试为百姓谋财富之道,他认为只有民富,才能国昌,虽然他的目的在于维护皇权专制,但是他对利民思想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逻辑关系,认知深刻。

他提出以信贷为财政的主要发展方式,通过国有商业化刺激市场经济,使得宋朝的财政收入从一千六百万贯增加到六千万贯,其中也就短短数年的过程。

经济繁荣体现在社会各个方面,宋朝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工、农、商都发展迅猛。

图|耕种

宋朝新儒学以文化约束为出发点,影响了社会和政治秩序的发展,它在政治精英团体的形成和促进由上至下的社会改革,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其伦理道德架构支撑着社会的运转,经世致用的理念,对科举改制、人才选拔、国策实施等,起到决定性作用。

新儒代替旧儒,也标志着正统儒学的成熟,它与科举改革相辅相成,相互碰撞,形成的政治精英体系,他们在政务实践中,又为新儒学的系统化发展提供了保障,对社会制度和皇权治世产生积极的影响。

塑造的“向学”、“务实”、“求真”、“天下为己任”等价值观,对宋王朝的延续以及后世王朝都有深远的意义。

图|求学

结语:

宋朝科举制度的改革,在当时推动了儒学文化的变迁, 儒学系统化的发展也为科举制度改革提供了精神支撑, 双方的结合在政治、经济、民生、文化等各方面,都有积极的影响,巩固封建皇权的同时,也推动了社会形态的变化,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它在科举和儒学的发展改革中,对君、臣、民的思考,对学术真理的探究精神,对旧规陈矩敢于打破的勇气,变革的过程中所诞生的家国情怀、人文主义,都值得现代的我们去学习追求。

作为古代封建王朝的重要转折时期,宋朝儒学系统化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从传承千年的旧儒学中剥离出利于皇权统治、社会进步的新儒学。

其蜕变过程是先贤们学术思想之间的碰撞,洗尽铅华,推动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事业,不仅影响了后续王朝的执政,而且对如今56个民族团结如一家的形成,提供了思想上的支撑。

图|地域全貌(宋)

听历史,看历史,尊重历史!历史冷酷且神秘,不会随着时间消逝,也不会随着谁的意志而改变,我们在探寻的路上,保持严谨客观的态度,为历史正名,为未来负责,为先贤们趟过的泥泞,抱有崇敬之心。我们是现在,也终将是历史!

参考文献 :

《宋史》

《岳阳楼记》

《皇宋通鉴长篇纪事本末》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寒门   儒学   科举   宋朝   经世致用   门阀   皇权   科考   贵子   政治   激情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