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权臣鳌拜的一生,应该还他一个公正的评价

了解清朝历史的人一定知道鳌拜这个人,作为康熙早期权倾朝野的重臣,真的如影视小说里说的一样是个凶神恶煞、残暴不仁、不忠不义的莽夫吗?事实历史上真实的鳌拜可能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坏。

鳌拜(约1610年—1669年),瓜尔佳氏,满洲镶黄旗人。鳌拜是清朝三代元勋,出身将门,精通骑射,早年跟随皇太极征战四方,战功赫赫。他的主要战功为以下三次战役。

一是皮岛之战。皮岛位于朝鲜南部一个小岛屿,明朝扶持毛文龙在当地建立了基地,目的是牵制后金,攻打皮岛时鳌拜立下了军令状:“我等若不得此岛,必不来见王。誓必克岛而回。”之后历经血战拿下该岛,此战鳌拜居首功,被皇太极赐封“巴图鲁”(满清勇土称号)。

二是松锦大战。鳌拜率领镶黄旗配合济尔哈朗围攻锦州,明朝将领洪承畴率13万大军来援,济尔哈朗大军险被夹击,此时鳌拜率军奋勇杀出重围并打败了对手,之后又配合皇太极采取的围点打援战术,逐个消灭来援的明军,消耗锦州,此战中鳌拜冲锋陷阵,杀得五进五出,最后取得胜利。因功晋一等梅勒章京。

三是西充之战。清朝入主北京后,鳌拜受命追击退守西安的李自成农民军,历经十三战,大败农民军,李自成死后大顺政权彻底瓦解。之后鳌拜继续攻打张献忠的大西军,深入四川,肃清残部,灭掉了张献忠集团。此战鳌拜居功至伟。

鳌拜跟随皇太极南征北战,可谓是对皇太极忠心耿耿。在皇太极死后,鳌拜极力支持皇太极的长子豪格继承皇位,坚持“非先帝之子不立”的信条,与当时实力最强的多尔衮对立,在双方相持不下,最后双方让步,确立皇太极小儿子福临(顺治)继位,并任命多尔衮为辅政大臣。

在多尔衮执政期间,不断地打压与自己对立的鳌拜等人,与鳌拜同属的黄旗将臣们也相应被打压,不少原黄旗的人转而投靠了多尔衮,而鳌拜自始自终坚持原则,保持与多尔衮的对立,甚至多次险被多尔衮借口处死,即使最终被多尔衮撤职返乡后,也不改志气。

直到多尔衮死后,亲政后的顺治皇帝开始清算多尔衮,抄家、掘坟、鞭尸,同时起用一直对抗多尔衮的鳌拜等一众大臣,鳌拜、索尼等人曾经盟誓“一心为主,生死与共”,鳌拜更是成为了顺治皇帝的心腹大臣。

然而顺治却是个短命的皇帝,24岁就死了,临死前为自己幼小的儿子玄烨(康熙)选定辅政大臣,为了吸取多尔衮把持朝政、一手遮天的教训,他没有选用皇室亲王,而是选择了四名外姓大臣辅政,他们是索尼、苏克萨哈、鳌拜、遏必隆。四位辅政大臣曾经在顺治灵前盟誓,表示同心同德辅佐小皇帝玄烨。

论资质,鳌拜在四大辅政大臣中的排名并不先前,只排第三,但为什么后来鳌拜却可以权倾天下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其一,四大辅臣之首的索尼智勇双全,但年事已高,且身体不好,时常把手中政务下放给其它辅政大臣处理,他不喜欢苏克萨哈,所以基本上都让鳌拜处理。时间一长,鳌拜的势力就越来越大。

其二,四大辅臣排第二的是苏克萨哈,但是很多大臣都不喜欢他,原因是苏克萨哈原属正白旗,而正白旗原是多尔衮的管辖,也就是说苏克萨哈其实是多尔衮的手下,大家讨厌苏克萨哈倒也不是这个原因,关键是多尔衮死后,顺治打算清算他时,苏克萨哈是第一个跳出来举报多尔衮的人,这种行为被视为卖主求荣、毫无节操,因此大家都不喜欢他,尤其是索尼。因此,苏克萨哈虽有辅政大臣之名,其实没有实权。

其三,遏必隆从来都是以鳌拜马首是瞻,完全就是鳌拜的小马仔,所以就不阐述他了。

基于以上三点原因,大家明白为什么鳌拜能够做到势力最大了吧?完全是顺势而为,而非刻意为之。

可以这么说吧,康熙八岁继位,黄毛小儿,乳臭未干,朝中大小事务,全是鳌拜一肩挑。但是,鳌拜执政期间可不是我们想象中的贪污腐败、残杀忠良,相反,据很多历史文献的记载,鳌拜还做不少好事,比如如下一些:

一、大力惩治各地贪官,发布各项政令,对于受贿银量达到一定数量的官员一律惩治;

二、大力恢复和推广各地商品贸易流通,让已经枯竭的大清财库慢慢充盈起来;

三、为了恢复生产,提高百姓积极性,又推出了各项政策,只要你开荒种植,那么该土地就归属你,因此大量土地被开垦利用起来。

像类似有利于国家发展、百姓休养生息的举措还有不少,这些都是鳌拜执政期间由他亲自签署或主持的政绩。

既然鳌拜既有战功又有政绩,那么为什么后来康熙又把他惩办了呢?细考各种史料,其实是找不到鳌拜的异图异迹的,康熙除掉鳌拜其实就是政治问题了,事情还要从“圈地事件”开始说起。

顺治初年的时候,八旗军在北京城外四处圈地,当时执政的多尔衮利用权力,将原属黄旗的肥沃土地划到自己手下苏克萨哈管辖的正白旗手中,而把原属两白旗的贫瘠的土地换给了鳌拜管辖的镶黄旗,由此埋下了两旗仇视的种子。多尔衮死后,鳌拜掌权,出于报复,鳌拜推出“换地迁民”政策,将黄白两旗的土地资源对换,导致大量旗民和百姓弃地不耕,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最后事情越闹越大。由于鳌拜和遏必隆都属黄旗,自然站到一起,而索尼本就讨厌苏克萨哈,最后就成了三位辅政大臣联手打击正白旗的苏克萨哈,黄旗很多大臣纷纷翻出旧帐,弹劾、举报苏克萨哈,最后导致苏克萨哈获罪入狱,鳌拜为了铲除苏克萨哈,更是未经刚刚亲政的康熙同意,就擅自处死了苏克萨哈。这件事让康熙下定决心必须除掉鳌拜。

索尼死后,苏克萨哈已除,遏必隆对鳌拜言听计从,此时的鳌拜真的达到了权力的顶峰,康熙感觉到巨大的威胁,其实鳌拜对大清一直是忠心耿耿的,只是康熙先入为主地把鳌拜当成了王莽、曹操一类觊觎帝位的权臣,此时就一门心思要除掉鳌拜。

后来康熙大费周章,使计活捉了鳌拜,原本康熙当场宣布鳌拜罪行后,就招呼左右将鳌拜推出去斩首,但是鳌拜挣脱侍卫,扒开衣服,露出一身的伤痕,对康熙说老臣戎马一生,为大清赴汤蹈火,对皇帝忠心不二,为何落得如此下场?康熙见此也觉不忍和惭愧,最后改斩首为囚禁,鳌拜最终被囚死于狱中。

此后,康熙为了表明自己的英明,抹黑了鳌拜,淡化了他的功绩,以至于后世的很多影视文学作品都为了抬高康熙而贬低鳌拜,给公众造成了误导。我们根据历史的记录来总结鳌拜的一生,不能说他完全没有私心,晚年时确有因权力斗争而排除异己的事件,但是纵观他的一生,鳌拜自始至终对大清没有二心,他戎马一生、战功赫赫,受封“满清第一勇土”称号,在清朝入主中原后,他被打压时坚定不移,从容致仕,被先帝托孤重用后又一肩担起重任,全力恢复民生,帮助贫弱的新政权慢慢站起来,前后辅佐三朝皇帝建立功业,这些事实不能被抹掉,真相也不可能能被掩盖。


后来康熙晚年,也就是康熙五十二年,康熙帝念其旧劳,追赐一等阿思哈尼哈番。雍正时期,赐予祭葬,复一等公,加封号“超武”,世袭罔替。乾隆四十五年,乾隆亲自为鳌拜平反,追覆鳌拜功罪,命停袭公爵,仍袭一等男。功过是非自有评说,后世最终还给这位三朝元老一个公正的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黄旗   先帝   镶黄旗   太极   权臣   白旗   索尼   顺治   战功   大臣   康熙   公正   评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