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国企下岗工人其实从前是骑在农民头上的“贵族”

每当有新闻涉及到老国企改革时被裁掉的那个特殊利益群体的时候,在其后的评论跟帖中就会有一片哭天喊地鸣冤叫屈之声,把责作归给国家、归给领导、归给地方政府、甚至是归咎于民营企业,但就是没有哪怕一个人想想自己的责任,但如果回顾分析一下这个群体的历史就知道,这个群体走到今日下场是必然的,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完全是符合常理常情的。

在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前,中国的工业非常落后,企业很少,而且主要集中在一些沿海大城市和开放港口地区,所以真正的产业工人人数很少,而且这些产业工人的文化素质也普遍偏低,这其实也是党不得不依靠农民来组建军队搞革命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1949年后我们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接收了国民政府控制下的官办企业(国企)、部分工商业者(称之为资本家,工商业者是这些企业主和中高级管理人员的自称)所有的民族企业以及这些企业里的产业工人,这是后来老国企员工的一个来源之一,这部分企业和产业工人的数量都不多。通过“公私合营”等社会主义改造把全部民族企业无偿地收归政府所有建立了国企,相应的原企业里的员工也成为了国企职工。

后来在苏联的援助下建立了一大批企业,这些企业也都是国企而且主要集中于军工行业,这些新建立的企业和原来的企业在1949年后随着国内经济的恢复和工业化的发展其规模迅速扩大,从国企外招工很多,使国企员工的规模迅速膨胀。

而这些从外面招进去的人中主要是两个来源:一个是城市里的无业闲散人员,政府为了维护城市的社会稳定,给这些人都安排了工作,其中大部分都进了国企,还有就是参军复员人员(主要是军官和城市户口的人);另外就是从农村里招工,从农村里招工比从城市中招工要晚。

我听农村老人们常说起这事,第一批农民被招进去的时候,大家都以为是“抓壮丁”当苦力的,谁都不愿意去,于是搞“群众推荐”由大队干部们决定,把招工的名额强行分配给了村里几个被认为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常干些偷鸡摸狗为害乡邻的懒人混混,等这一批人进了国企传回消息后,农民们才知道是“去享福”的(这是老人们的话),于是争着去,当然只有大队干部们的亲戚才有份(名额实际上是由他们决定的)。

由此可见,在国企大规模建立的时代,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国家农民占了当时人口的八九成,这些国企里的人根本算不上当时最底层的人,而且按中国传统的“打天下坐天下”的逻辑,真正帮助共产党夺权的主要是普通的农民,而不是这些国企里的人,这些国企里的人实际上是“坐收渔利”,而农民反而因为公社制度的建立而不得不沦为供养国企员工的输血者。

再者,从建立国企的原始产权来看,国企里的这些人也没有多大贡献。原国民政府控制下的官办企业(国企)、民族资本家拥有的民族企业自不必说,就是1949年后新建立的国企也跟这些国企员工无多少关系。


网上多个专题已经分析过,中国的国企主要是靠剪刀差式的工农产品价格差、直接对农民的征缴等方式获取原始积累建立起来的,说的直白点,就是中国的国企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全体农民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为代价建立的,如果按现在谁出钱建立企业谁就该拥有企业的道理来说的话,中国的农民才应该是国企的真正主人应该成为国企的所有者。国企建立后对国企职工给以各种福利,国企里的这些职工不过是因为计划经济的原因坐享其成。

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意识形态和管理体制的原因,国企员工干多干少一个样,就像后面年代的某些公务员事业单位一样存在着吃空饷,不上班也照样吃喝不愁,一切福利不少,导致国企效率低下,人浮于事,实际上其生产出来的产品多远远抵不上耗费的成本,他们所在的企业实际上长期处于隐蔽的亏损状态。

国企工人在住房、医疗、子女上学都可享受特殊福利,几乎都是免费或象征性收费,许多国企还建有只供本企业内人员专用的学校、医院等设施,国企工人成为不折不扣的特权阶级,成为当时所谓的“人上人”,造成了不少人好逸恶劳、懒惰成性、惯于不劳而获又充满高人一等的优越感的劣根性,评价一句八旗子弟都不为过。


而国企的生存、国企里的职工的特殊福利优越生活则基本是通过征粮、上缴、摊派等方式拿取农民的劳动来维持,在计划经济时代,占人口八九成的农民忍受各种苛捐杂税,除了征粮、上缴、摊派外,还要承担诸如修铁路、公路、水库等最脏最累、原本该由“工人”们干的杂役,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住的是木板房茅草房,没学上大部分都是文盲半文盲,在温饱线上过活。

更令人气愤的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某些国企工人享受特殊福利“光明正大”“理所当然”“理直气壮”,完全无视现代社会“人人生而平等”的常识,公然标榜它们高人一等而别的群体则应该是低三下四的,它们可以独享独吞各种社会福利并且还要世袭,更是为此创造了一套“子女接班制”理论并竭力维护之,为这套新社会的世袭理论辩护,不惜公然不顾公理常识提出种种歪理邪说。


就拿当初我家乡的几个国企来说吧,比如我家乡的那个糖厂,听我的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偶然说起过糖厂的事,在80年代物资还比较匮乏竞争不如后来那般激烈的时候,企业只要开足马力生产,基本就不愁销路,而且由于物资仍旧相对短缺,市场供应不能满足需求,所以价格可以定的比较高,因此它们只要生产就能有钱赚,但是它们赚了钱之后做了些什么呢?

糖厂是国企是属于全民所有制企业,按理其利润应该上缴企业所有者“政府”用于全民福利,可是糖厂赚的利润既没有上缴多少给政府或是公开全民分红,甚至也没有把利润用于技术改造和扩大生产,而是被它们内部的职工和干部给分了,准确地说是“私分”了,所以那时候糖厂等国企的铁饭碗一度很抢手的,不少政府机构里的党政官爷们都想调到国企里去,也因此这些国企工人家的子女自觉高人一等,在他人面前时常表现的非常高傲,瞧不起人(这一点我老师感受很深)


后来随着生产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生产技术也迅速提高,而这个糖厂却跟不上产业发展的脚步,也没有进行企业内部的体制改革(当然这个厂里的既得利益者们吃惯了大锅饭端惯了铁饭碗,要改革肯定会遭到它们的殊死抵抗,就是想改恐怕也难成功),国企机制体制落后效率低下人浮于事的毛病给企业造成的困难更加突出,最后只有走上倒闭破产的不归路了。

事实上国企“工人”贵族这个阶层并不像这个群体中的某些人说的那么失意,除计划经济时代相当优越的“特供”生活外,在国企效益普遍较好的80年代初期,这些人享受到的利益也是当时其他群体包括当时的“公务员”们都羡慕的。


而这个既得利益群体中的那些有点关系有点门路的很多人一看国企苗头不好就想办法调入了党政机关或事业单位,他们这些人不但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既得利益者如今仍是体制内的既得利益者。

改革开放后国企“工人”中下海经商暴富的更是不比其他阶层少多少。尽管有部分农民在改革开放中实现了富裕的梦想,从整体上看,农民仍是中国最底层最穷苦也是受到的照顾最少付出却最多的阶层。

一个人如果失业了,可以再找工作,如果因为技能上落伍了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可以由政府提供某些技能培训方面的服务,帮助失业者重新找到合适的工作,这在当代任何一个国家里面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就是在中国国企之外的企业比如私企、外企、个体工商户等,一个人由于资方裁员而失业,或是劳方自己有更感兴趣、更好的工作或是想进修学习等原因而辞职都是很平常的事情,一个人就业、失业、再就业一生更换多个工作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而到了国企“工人”贵族这里,失业一次就要“提前”退休,没到法定养老时间就开始“养老”了,不让国家养着它们就活不下去了。如果所有人都像国企下岗这些长期养尊处优优越感十足这样,大家都提前退休让别人给自己“养老”算了,只是不知道最后到底是谁养谁?

今天这些下岗的国企工人,要么是进国企时本来就没什么文化没多少技能,要么就是当年自恃出身好,原以为长大了就可以进厂“接班”由国家养一辈子,所以读书不咋的,没文化没能力没技术又好吃懒做惯了,丧失了独立生活的能力。

国企是农民的辛苦劳动建立的,国企的存在除了给国企工人带来各种特权和特殊福利外并没有给其他阶层带来多少利益(反而是其他阶层为国企工人特权阶级的特殊福利埋单)。

实际上在旧体制的计划经济时代,国企工人只是依附于计划经济而存在的一群既得利益者,有些人拿国企下岗工人跟在岗国企工人比较,从而得出国企下岗工人的“悲惨”和“不公”,就像是拿垮台下狱的贪官跟在台上的贪官比从而认为垮台的贪官太“悲惨不幸”一样荒谬。

而被国企工人们骂的最厉害的国企私有化还不是国企内部的人监守自盗?那些个“化公为私”的厂长经理们哪个不是国企“工人阶级”的一分子?说他们不属于国企工人阶级就像是说一个入党十几年的贪官不是党员一样可笑。


计划时代为了维持那占人口十分之一的国企工人贵族这些昔日“人上人”的体面生活,几亿农民和其他阶层辛苦劳动努力创造财富,而为了维持国企的不倒,要么给国企特权搞垄断,要么就是巨额的补贴和税收优惠填国企的窟窿,更多的是二者兼收,即便国企倒了,还得让体制外的人贡献税收去为“买断”国企里的下岗工人的工龄买单,而这一切的“羊毛”全都出在体制外的人身上。

这样的老国企是“国企”吗?只有老国企里的某些工人贵族们为了维持自己的饭碗和福利特权才时时打着捍卫“国有资产”的贞节牌坊博取同情支持吧。

所以党的改革开放国企改制无疑是拨乱反正,还人间公平的关键一着,也是被党的第三次历史决议郑重肯定的,部分人为了自己的特权利益在这篡改历史,绝不会得到有识之士的人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国企   农民   产业工人   糖厂   特权   中国   经济时代   贵族   福利   工人   从前   当年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