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如何面对通货膨胀和人工智能的双重挑战?

虽然二战以来的和平与技术红利已经接近枯竭,“国际形势”风云激荡,但发展的脚步却越发加速。除了重大疾病和自然灾害仍让人无能为力,在当下社会生存,至少要面临两类普遍性的挑战,一是在全球滞胀背景下的货币贬值,二是在人工智能突破前夜已经出现的知识加速贬值。比如纸币、房子,如果没有新的价值注入,最终价值可能会趋近于零。比如学历、技能,如果没有新的提升,原有的社会价值会持续下降。

如达利欧所说,从人类社会进入到主权国家时代开始,通货膨胀就如影随形,国家要发展就必须要有供大于求的货币,否则大规模的生产,基础设施的提升等就无法实施,社会的发展会非常缓慢。发展的一个首要标志就是技术的革新带来的生产效率、交换频率、更新频率的提升,近期ChatGPT的出现让普通人开始真正感受到了来自人工智能的冲击。如果说通货膨胀会让我们一生的辛勤付诸东流,而人工智能的到来则可能会让我们一生的辛勤不再被需要。

2022年奥马哈的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上,有听众问,如果仅选择一只股票来对抗高通胀,应该选择什么?巴菲特没有直接回答。他说:“你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在某件事情上做得特别好,不管有没有经济利益,最好的一项投资就是投资自己,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就不用担心你的钱因为高通胀而贬值了”。近日,在华为举办的“难题揭榜”火花奖颁奖典礼上,任正非谈道:“ChatGPT对我们的机会是什么?它会把计算撑大,把管道流量撑大,这样我们的产品就有市场需求。”两个人在面对两个不同的问题时,给出的答案却是同一个指向——“有价值”。

持续学习思考是“有价值”的基石

芒格经常说,巴菲特如果不是把自己变成了“学习机器”,不会有今天的成绩。芒格本人也被子女们称为“长腿的书本”,他自己曾谈到过,他读了《巴伦财经周刊》五十年,才从里面找到一个投资机会。没有持续地学习,当机会出现时你根本不会知道那是个机会。钱钟书先生曾说: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只是个邮差。杨绛先生的名言“你过得不好,只是因为想得太多,读书太少。”没有知识的积累和思想的生产,人生就是一片虚空。北岛有一句话:“一个人行走的范围就是他的世界”,你读过的书和由此产生的思想,就是你的世界,就是你的“围城”,这与你身处何处、身家多少没有必然关系。

在2008年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东大会上,一个17岁的小伙子问巴菲特:如何能成为一名伟大的投资者?巴菲特的回答非常简单:“读一切可读之物。”巴菲特10岁时就把奥马哈市图书馆所有关于投资的书读完了。现在他最爱看《华尔街日报》,订阅了一些自己欣赏的市场观察人士对于股市和债市的评论。他还读大量的行业媒体,包括《美国银行家》《饮料文摘》《今日家具》《贝斯特之财险、寿险评论》等等。通过他的阅读可以看出,首先要有自己兴趣方向,当然这个兴趣方向也是在前期的阅读和实践中培养出来的;如任正非所说:“我经常对我们的高级专家讲,能不能少点干活,多去看文献,如果连方向都不清楚,怎么走正确的路?”然后围绕这个兴趣广泛阅读,把某个领域读深读透;在进入纵深领域后,阅读的面积和深度会自然而然地伸展。

学习思考是一体两面,上周文章中人大林校长就谈到chatGPT只是知识的整合,但好的老师要提供思想。任正非在最近的发言中说,“教育总是追求结果,学生思想就会被约束。所以,不能太实用主义,以需求为导向,牵引中国前进是不够的。教育应该放开让学生‘胡思乱想’,只要他想的逻辑相吻合,就不要去约束他。读书是为了拿到开门的‘钥匙’,关键是读一个方法学,运用知识的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可以在互联网上获取,怎么组合、怎么拼接,这就是大学要学习的。”通过读书,要学到的不是某种既定的知识,而是以相对广博的知识为基石,以兴趣为牵引,以思考为方法,生产新的知识。如此,才能开始铺就通往“有价值”的基石。

满足他者需求是“有价值”的途径

知识和思想不必然会转化为价值。以前几年骚动一时,而最近开始迅速收缩的“元宇宙”或“VR”为例。2018年大导演斯皮尔伯格兴致勃勃地拍了一部《头号玩家》,昭示着元宇宙时代的来临;2021年,为宣示向元宇宙转向的决心,Facebook直接把名字改为了Meta,但就在今年年初和上周,Meta全球共裁员15000,VR的出货量也急剧下降。再比如现在的折叠手机,推出折叠手机的本意是增加手机的信息承载量,拓宽单部手机的应用面,但出货量表明大多数人不愿意为它买单。这些最为前沿的技术的背后必定是大量的知识积累和思想创造,但由于没有满足人们真正的需求,价值没能得到体现。

再看两个例子,一个是网上看到的马云的内部会议视频,他不断的冲着大家讲,“我们很早就忘了要赚钱,老子就是不赚钱,当我们把...作为疯一样的使命和责任时,就一定会想出一条路来。”我觉得这并不是马云装清高,而是他无比地清楚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律,当你疯狂地为别人输出价值时,自己的回报是根本无须考虑的。还有一个例子就是尽管美国疯狂打压华为,但华为依旧在不断觅得新机,“德国之所以这么挺华为的5G,因为它要推进人工智能对德国工业的进步,德国很多工厂的生产无人化。”你的产品能够满足别人的需要,再配以过硬的质量和优良的服务,即便是强大的政治因素也无法遮挡真实的需求。

满足他者需求,不仅是一条商业法则,更是一条生存法则。爱因斯坦就曾讲,“人是为他人而活着的——首先是为这样一些人,我们的幸福完全依赖于他们的快乐与健康;还为许多素不相识之人,同情的纽带将其命运与我们紧密相连。我每天无数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赖于他人的劳动,无论他们去世还是健在,我必须尽力以同等程度回报我已经领受和正在领受的东西。”从哲学的意义上讲,我们自身存在的意义不在自身,而在他者。就像马克思所说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是在和他人的链接,甚至是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当然这个过程中大家是平等的)产生出价值的。回到世俗生活,分众传媒的江南春说的直白,“人生以赚钱为目的,破产注定。人生以服务为目的,赚钱顺便。”

与价值创造者为伍是“有价值”的捷径

“捷径”现在看来不算是一个好词,因为人生其实没有捷径,只有一步步扎实走出来的路才是自己的路,投机取巧走的捷径最终都会以某种方式撤回。这里说的“捷径”,指的是通过对“价值创造者”本身的学习、理解、模仿、总结,更快捷地找到自己的兴趣方向、生产知识的方法和与他者需求的结合点。就比如理想CEO李想的做法,“我们最喜欢的企业是苹果,但是大家都认为苹果是一个职能型组织,所以我们荒废了两年多时间,思考是不是转矩阵型组织。后来发现苹果是典型的矩阵型组织,我是怎么发现的呢?是交叉着读了三本书,《史蒂夫·乔布斯传》《乔纳森传》《蒂姆·库克传》,才发现苹果就是矩阵型组织。”“有一阵时间我生病在家研究另外一本叫做《这就是OKR》的书,我们就严格按照书中的东西来,2019年我们的整个协作就变得特别好了。”

“捷径”另一层含义,就是“借东风”,比如可以在华为和伯克希尔,或者在早期的阿里巴巴或比亚迪,以及现在的商汤、理想等工作,在这种持续输出价值的平台工作,自身的价值也必然会被放大。由于每个人的成长机遇不同,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在二十多岁时成为华为需要的“天才少年”,但当代公开的资本市场给了所有人参与“价值创造者”输出价值的机会。巴菲特、芒格等人也是通过与“可口可乐”“喜诗糖果”“富国银行”“苹果”“比亚迪”等价值创造者为伍,成就了自身的巨大价值。可惜的是,大多数人只是把资本市场当成了赌场。不过博傻者给了价值投资者更大的空间。像芒格说的:“幸运的是,傻子的数量一直够用。”

回到开头提出的问题,普通人到底该如何面对通货膨胀和人工智能的双重挑战?难道就是读书、思考、服务、投资?任正非在近期那次交流的最后说:“世界变化的速度还会越来越快,未来的世界很恐怖....你们要感知这个变化,就要多读文献。”他都这么说了,我们更没有什么可迟疑的。除了读书,别无他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人工智能   希尔   华为   创造者   通货膨胀   捷径   普通人   兴趣   需求   思想   价值   知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