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盐业发展或可决定王朝兴衰?从周朝盐业地位变化,看王朝更迭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盐一直是民众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别看超市里一袋盐一块多,觉得它微不足道,但无论在什么时候,盐都是国计民生的一个重要部分。

尤其是在古代,盐业还不是像如今这么发达的时候,小小的一把盐可是堪比黄金的存在。

稀少和不可或缺让盐在古代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战略资源。上古时期,古人由游牧、狩猎逐渐转向农业,以谷物为生。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长时间不摄入食盐,就会感觉酸软无力。

最开始以狩猎为主的古人食盐的摄入主要来自于肉类动物,而以谷物为生时,食盐就成为了生活的必需品。

于是拥有盐的部落就拥有了话语权,而为了争夺这些资源,战争也是频频发生。

在大禹统一九州,随后其儿子启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这时候的盐也从生活用品被提成了贡品,使盐从普遍的共享资源成为了国家管控的专属资源。

有了管控,就会产生分配不均,进而产生争战。所以说盐在古代地位非常重要,今天我们就从盐的发展史来看看周朝的兴与衰。

一、让盐成为祭品,给予其地位

看过《封神榜》的都知道,姜太公辅佐西伯侯姬昌,最后打败了商朝,建立了周朝,也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三个奴隶制王朝。

而商朝之所以如此快速落败的原因除了当时朝政黑暗,当政者不谋其职,底层民众苦不堪言之外,还与皇室无法调动大量军队有关。

当时商皇室与贵族之间的利益矛盾已日益严重,面对西伯侯的反抗,根本无力调动由贵族掌握的军队,只能由作战力不高的平民组成的军队来抵抗,面对得民心的西伯侯,最终结果可想而知。

打败了商朝的西伯侯姬昌,于公元前1046年建立了周朝,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西周,为了维护国家的稳定,奖励早期跟随自己的功臣,周文王延续商朝的分封制。

分封诸侯的制度,使诸侯在封地不仅享有世袭统治权力,同时也要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定期向周天子上贡、服役,保证周王室的安全和地位,自此周朝开启了“天下共主”的模式。

不幸的是,周文王建国不到三年就去世了。随后太子颂被尊为周成王,然而因其年幼,当时的朝政都是由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把持。

所幸在周公摄政期间,其勤政爱民,推行了一系列的治国方针和民生准则,使周朝走向了一个鼎盛时期。

期间就有一套国家的礼制大典《周官》,也就是后来我们所知道的儒家经典《周礼》。

在周公摄政期间,把盐作为重要祭品第一次写进了治国的法典当中。

那么为什么周公要这么做呢?是才意识到盐的重要性吗?

当然不是,我们前面提到,盐在夏朝时期已然成为了贡品,并一直是重要的生活、甚至战略物资。

而经考古研究发现,目前在山东莱州湾发现最早的制盐遗迹为商代晚期,并且已具备了成熟的制盐工艺,形成了规模化的产业。

由此可见,在商朝时盐业就一直受到重视、甚至大力发展。

而周公之所以把盐作为祭品写进法典当中,可能与上古时期“中华第一战”有关。

据说,黄帝取代炎帝成为华夏众部落的首领后,后来为了争夺池盐的控制权,与蚩尤部落展开了涿鹿之战,最终获胜,形成了汉族的雏形,因此后人常以炎黄子孙自居。

而为了使周王室更正统,于是盐被作为祭品,甚至写在了法典当中。

我们知道,祭祀在古代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早在《左传》中就有提到:

“国之大事,惟祀与戎。”

也就是说祭祀和战事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一件大事。可见盐在当时周王室心中的地位。

当然有了地位,盐并不足以影响一个国家的兴与衰,而我们后面所说盐之所以能把控一个国家的命脉,还在于它的经济地位。

二、盐成为了经济命脉,给予其权利

当盐被选中为祭品时,无形中提高了盐的地位,它不仅成为皇室的贡品,而且被赋予了神性。

而为了显示其高贵,盐也成为了不凡之物,从而被分成了不同等级,普通人使用盐也不再那么方便和随意。

尤其在周朝设立的官职“盐人”中有这样一种规定:招待客人时可以用形盐和散盐这两种,而为王室做饭时则需要用到饴盐

而在调和其它饭食需要用到盐时,则需要先把盐煮制,随后储备起来,等待通知才能根据情况决定使用。

在这里,我们要说下什么是饴盐,饴盐就是一种带甜味的石盐,出自于戎地,也就是河西走廊一带,即现在的甘肃、青海、宁夏所在的区域。

由于偏远,当时这块区域并不在周王朝的管辖范围之内。也就需要通过紧邻的诸侯地与戎地的羌人进行交易获取。

而这也成为了当时的一种贡品。专供周王室食用。这也是周王室皇权的一种象征。

由此可见盐因为人而有了等级划分,而为了迎合这一需求,可想而知,盐业有多么的炙手可热,尤其是在贵族当中。可以说当时全国的税收,盐业在盛时几乎占据国库的一半。

所以说掌握了盐业,就几乎掌握了一国经济命脉的一半。

到了周厉王时代,由于周王朝建立之初所采用的分封制,一开始,分封制的确提高了周王朝初期的国力。

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各诸侯也有了自己的野心,开始逐渐不受周王室的管控,从而使得周王室逐渐势微。

尤其在周厉王继位之时,南方的楚国经过百年发展逐步强大,产生了与周王室相抗衡的野心,企图与周王室平起平坐。

为了改变这一劣势,周厉王决定实行新政,首先从管控贸易入手,从而加强对诸侯国的掌控。

影响最重大的就是所谓的经济改革,就是对盐铁的管控,因为盐和铁当时是在整个王朝经济的占比中占据着很高的比例。这样既限制了诸侯国的经济,又把控了其兵力的扩充。

其中就有一条,把山川泽林国有化,而民众被禁止私自砍伐树木、捕鱼、制盐,挖矿等。

而周厉王的这一改革决策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把经济命脉握在王室手中,限制诸侯国,增加国库收入,甚至以国库养兵

而这一改革决策,先不说对普通民众有什么影响,首先受到冲击的是贵族,这很大程度上侵占了贵族的利益,在部分贵族的煽动下,民间爆发了反抗。

对此周厉王却采用了高压的恐怖手段,一方面严密监视朝中大臣,一方面采用了激烈手段面见反抗。从而史书上对周厉王有了暴君的称号。

由于贵族和民众的极力阻止,周厉王的这一经济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并被赶下了舞台。荐于这次教训,后续的君王也不再提改革之事。

这一次王室与贵族利益的冲突,体现了周王室的势弱,而诸侯所代表的贵族集团却占据了上风。也为后面天下的分裂埋下了伏笔。

三、盐为齐国提供了霸主的资本,加速了周朝的灭亡

周厉王改革失败,最终以死于“彘”地而告终。如果是在周朝建国之初,这一政策可能还会得以延续。

毕竟当时天下还是以周王室势力为首,在绝对优势之下,这一政策还会贯彻到底,最终让王室掌握经济命脉,以此提高整体国力。

但在诸侯争霸后期,这一政策显然只成了“纸上谈兵”。

虽然周厉王的这一政策失败了, 但是却让齐国看到了这一政策的可行性。

于是在齐桓公在位期间,作为“上卿”的管仲,为了提高财政收入,采用了周厉王的对盐铁的管控策略。

他认识到了食盐和铁器两种物品的特殊性、以及高利润,于是废除了以前让民间制盐、开矿,只需要向王室缴纳部分税收的政策,实施了由国家统一管控、垄断的策略。

这就是后来所说的“官山海”政策,而所谓的官山海政策就是把所有能出产盐和矿的地区都归国家管控。

这不得不说与周厉王提到的“山川泽林国有化”有异曲同工之处,只不过齐国更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罢了。

这一政策的实施让齐国的财政收入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也奠定了齐国后来的霸主地位。

齐国的强大,让周天子深感不安。然而却只能如鲠在喉,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看着齐国越发强大。

随着齐国的强大,逐渐形成了春秋五霸,伴随着诸侯国的强盛,周王室最终被架空了权利,到了春秋晚期,周天子彻底被架空,直至战国时期,被秦国所灭。

结语

周厉王和管仲为了提高国家经济,都采用了同样的策略,即实行对盐和铁的管控。

这两者都属于大型的商贸经济,除了能够带来丰厚的利润之外,对于周厉王来说还可以抓住诸侯的命脉,限制诸侯的发展。

可以说,无论从哪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战略性意义。

而同样的政策造成不同的结果,和两国的背景有着非常大的关系。

这一政策的实施首先要有一个从上到下统一的执行力,而周厉王所处时期恰恰是周王室的影响力衰弱的时候,已不足以震慑诸侯,让其贯彻执行。

再加上当时周厉王采取的其它措施引起民愤,并加深了和贵族之间的利益冲突,最终导致同样的策略不同的结果。

由此可见,周王朝的衰败,并不只只是一个盐所影响的,但盐所代表的经济利益却从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东方历史评论》

《周朝秘史》

《东周列国传》

《中国考古学百年史1921~2021第一卷上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王朝   周朝   商朝   齐国   盐业   命脉   王室   兴衰   诸侯   贵族   地位   古代   政策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