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多年前,佛教在中国异常兴盛,唐武宗为何要下令灭佛?

文|西瓜

编辑|西瓜

前言

作为现如今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影响力毋庸置疑而在中国,佛教则几乎传播到了全国各地,在诸多中国人心目当中拥有极高的地位。从一介外来宗教,发展到现如今兴盛的模样,佛教在中国足足经历了近一千多年的时间。

佛像

在这一过程当中,佛教迎来过自己的辉煌时刻,但同样,它也在不同时间段内经历过低谷乃至被打压,遭受到了重大打击。其中,唐武宗所发动的会昌灭佛事件则不得不提。

经济是引发会昌灭佛的直接原因

1、寺庙侵吞了国家的大量财产

作为专门供佛教信徒生活、修行的场所,寺庙对僧人们来说至关重要。但是,从寺庙本身来看,它却是一个并不进行任何生产活动的机构,这就导致政府为了保障它的存在,不仅必须对其给予丰厚的财政扶持,同时还需要给予其一系列政治以及经济上的特权。

寺庙的繁荣

除此之外,来自社会各界的捐赠对寺庙来说也不可忽视,这种捐赠的主体既有着王公贵族,也有着广大中下层的平民百姓,而这些也共同构成了寺庙的主要经济来源。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寺庙的经济却逐渐开始往一个并不健康的方向发展,直到唐武宗时期,这种趋势已经愈发恶劣,乃至严重威胁了到了唐朝政府,并最终造就了自己之后悲惨的命运。

一方面,由于本身拥有各种政治以及经济上的特权,寺庙完全就是一只只进钱、不出钱的貔貅,本身就已经足以获得完全足够他们生活所需的财富。但也正是因为这些特权,导致他们为了积累更多的财富,开始不择手段了。

佛像

他们不仅通过各种手段巧取豪夺农民手中的土地,兼并了大量土地,同时还进行了一系列商业经营活动,从其中牟取了大量利润。尤其是在土地兼并方面,意识到寺庙的独特地位后,当时不少王公贵族选择与其联合起来共同对农民实施剥削压迫。

在这样的情况下,唐朝政府所能够收受的赋税便逐年减少,对其财政造成了巨大损失,这是每一个当朝统治者都无法忍受的事情。

另一方面,在寺庙进行土地兼并的活动过程中,不少原本的农民也被迫成为为寺庙服务的佃农,被迫接受他们的剥削和压迫,这就使唐朝政府所能够直接控制的人口开始减少。

锦衣玉食的僧人

同时,对于广大农民来说,看到自己整日劳作却依旧无法满足生活所需,僧人们打坐念经却吃得脑满肠肥。

面对现实的如此不平衡,即便加入寺庙并非他们出自本心,但最后为了生存下去,也同样会做出这样的选择,这就再度造成了社会可用劳动力的减少而在古代,人口可是最为重要的资源,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唐朝政府的统治基础。

2、战争使唐武宗急需大量的金钱

作为唐朝中后期较为有作为的帝王,唐武宗在位期间对唐朝进行了堪称大刀阔斧的改革,战争当然也包括在内。

节度使

自安史之乱后,藩镇节度使就成为了唐朝中央政府的心腹大患。虽然通过一系列政治斡旋手段,唐朝依然维持着表面的统一,但不少地方节度使却实际保持着较为独立的姿态,尤其是河朔三镇——卢龙,成德、魏博更是如此。

唐武宗在位时期,恰逢昭义节度使刘从谏病死,其侄子刘稹则试图效仿河朔三镇那般自行继承当地的节度使职位。面对这一要求,如果唐朝政府答应,那么必定引起其他节度使得连锁反应;如果唐朝政府拒绝,那么刘稹将很可能起兵举事。

战乱前的繁华景象

在这种万难的境地之下,当时担任宰相的刘德裕据理力争,坚持选择对刘稹开战。虽然这场战争最终是以唐朝中央政府胜利而告终,有效维护了唐朝中央政府在全国范围内的主导地位,但战争带来的大量损耗对其来说却也是一个不小的压力。

而早在平定刘稹叛乱之前,唐朝便已经与北方的回鹘进行了一次旷日持久的大规模战争,将其几乎彻底歼灭,这对当时的唐朝也早就是造成了巨大的打击。

为钱担忧的唐武宗

再加上其他大大小小的战争,唐朝中央政府的财政储备急剧下降,这对于一个庞大的帝国来说无疑极其危险也因此,获取更多的财富成为了唐武宗的目标,也是维护整个唐朝继续运转下去的必要手段

正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之下,对佛教开刀成为了唐武宗为唐朝输血的主要手段唐武宗在位期间先后多次下诏毁坏寺庙,勒令僧人们还俗,“敕祠部检括天下寺庙四千六百所,兰若四万所,僧尼二十六万余人”、“敕并天下佛寺,上都各留四寺,寺僧三十人,上州各留一寺,下州寺并废……”。

毁灭寺庙

在这一系列的措施之下,大量劳动力得以解放,前往地里田间进行耕种活动,为国家的发展贡献税收。而拆除寺庙不仅直接为唐朝政府提供了大量的财富,也使唐朝政府供养寺庙的负担大大下降,并最终扩大了财政税收的来源补足了国家财政的收入,唐王朝的中央集权力度也同时加强。

唐武宗为巩固自身统治的措施

1、崇道抑佛有利于加强其个人威望

在中国社会,名义一事被看得极为重要,古代的封建统治者更是如此。为了表现出自身的独特,增强自己对全天下实施统治的法理性,唐朝统治者选择将老子追认为自己的先祖,并将其封为了太上玄元皇帝。

而出生于中国本土的宗教——道教,其教义当中的诸多理论则是直接来源于老子所创造的道家学说,老子也因此在道教当中被视为太上老君的化身,拥有极高的地位。

太上玄元皇帝

因此,从唐朝立国开始,道教便一直都被视为国教,受到了来自唐朝政府的推崇。虽然在唐朝发展的历史中,偶尔会出现其他宗教短暂兴盛的情况,但道教本身的地位却始终没有得到改变,依然深受唐朝统治者的认可。

相比之下,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自从东汉开始传入到中国,直到唐朝时已经过了数百年的时间,但它作为外来者的事实却依旧无法得到改变。对于需要从名义上来证明自己正统性的政权来说,佛教就又成为了一个替死鬼。

道教道观

事实上,在唐武宗之前,北魏太武帝与北周武帝就已经通过打压佛教的方式来突出自身政权的伟光正。而唐武宗虽然是汉人,唐朝也确是正经的汉人政权,但由于唐武宗并非是通过正常手段上位,这就为他的即位增添上了几分不光彩

在这样的情况下,唐武宗对于突出自己统治正统性的要求也是并不低的,推崇道教、贬抑佛教便成了他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

另外,纵观唐朝历史上的诸多帝王,许多人都是道教的忠实爱好者,尤其对道教所提倡的长生不老一事更是有着堪称狂热的追求,甚至英明如唐太宗也不得不将自己生的希望寄托于其中,唐武宗李炎本人也并不例外。

扶持道教

对于道士,唐武宗给予了可以说相当优厚的对待。虽然这些道士本身毫无本事,也完全无法满足唐武宗对于长生不老的追求,但正是凭借着唐武宗对于道教的过度偏爱和一些妖言惑众的把戏,他们最终还是成功加官进爵,一个个享有极高的地位。

事实上,会昌灭佛一事的发生和具体操办,也是在道士赵归真的帮助下进行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佛教似乎还真挺无辜的。

2、消灭政敌的重要手段

在科学技术水平并不算高的古代,当时的人们对于自然的认知处于一个相当浅陋的阶段,这导致他们对于封建迷信一事也有着更为强烈的认同和信任,谶纬之学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之下兴起。

谶纬之学

而在唐武宗时期,当时深受唐武宗信任的道士则想起传递了这样一则谶语:“李氏十八子昌运方尽,便有黑衣天子理国。”其中,李氏十八暗指的便是唐武宗,昌运则同时暗指唐朝昌盛的国运与唐武宗的会昌年号,而黑衣在当时便是僧人们的代表性装束之一。

在这种情况下,唐武宗对于佛教的警惕心理自然再度提高,唯恐其中出现一个取代自己的人。值得一提的是,唐宣宗在唐武宗死后即位,他在位期间大力扶持佛教的发展,与先前的灭佛行动呈现出堪称天翻地覆般的转变。

唐武宗

总结

总的来说,唐武宗之所以会发起如此大规模的灭佛事件,其中既有着基于现实的考量,唐武宗本人的心理也是促成这一活动出现的重要原因。虽然宗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维护当朝政权统治的作用,但当其势力发展过度,反倒会为整个国家造成巨大的动乱与不稳定,唐武宗时期的佛教便是如此。再加上唐朝一直以来就有的尊崇道教传统,贬抑佛教在这时便成为了唐武宗维护唐朝稳定的有效手段,也造就了又一个晚唐时期难得的盛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5

标签:佛教   会昌   道教   节度使   僧人   兴盛   寺庙   唐朝   中国   异常   宗教   手段   年前   政府   唐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