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银基金医药基金经理郑宁路演整理,不看好长春高新!

中银基金 医药基金经理郑宁 路演纪要

(路演时间:2023 年 3 月 17 日)

一、基金经理介绍

郑宁:2016 年北京大学毕业,曾任泰康资产股票研究经理、高级股票研究经理;中庚基金研究员、高级研究员(医药组组长)。在中庚时管理小的投顾专户,采用 多空策略在 2021 年实现了大概 120%的收益。2022 年加入中银基金。2022 年 7 月 1 日担任中银创新医疗基金经理。2022 年 10 月 15 日担任中银医疗保健基金经理。

二、行业观点及组合情况

对医药行业的总体判断:医药板块未来两三年在资本市场上会有比较好的行情,主要基于 4 个方面的原因。①基本面:医药行业基本面未来两三年的增速中 枢会比过去几年有明显上移,主要驱动力是疫后复苏。虽然传统认知里,医药是 弱周期,但这一轮如果疫后复苏,医药反而是长周期的。从数据来看,2022 年医 院诊疗人次只有 2019 年同期的 8 成到 9 成,但是过去几年中,每年诊疗人次都有 5%-7.5%的 CAGR,且随着老龄化进入加速期,增长本身就要加速,即便按照 5%- 7.5%的 CAGR 来算,2023 年的诊疗量也有 2019 年的 1.2-1.3 倍,和去年相比 gap 了大概 30%-40%的需求,这个需求和吃饭、旅游不一样,不是错过了就不去了,最终还是要诊断治疗的,但因为医院的产能有限,不可能在今年完全释放完毕,所以会推到未来两三年内缓慢逐步释放,这样会把医药行业传统认知里的增速中枢上提大概 5%,甚至很多公司本来预期 20%的复合增速,实际报表出来可能有持续的25%以上的增长,这是医药板块中期基本面的最大支撑。长期来看,老龄化会带来量的提升,经济水平发展也会带来人均诊疗费用的增长。短期来看,今年业绩会有好的表现,因为医药板块在 2021 年二季度基本面见顶,之后季度环比增速一直往下掉,本来掉到 2022 年二季度就应该转好了,但是因为去年疫情影响,过去两年业绩增速都很低,这样会导致今年的业绩增速特别的高。总之短期和中期基本面比较硬,长期行业发展没什么问题。②政策面:长周期下即将迎来两三年的空窗期,短周期下即将迎来紧缩政策的尾声。医药政策,尤其是大家关心的支付端政策,过去十几年都有章可循,基本上就是紧几年再松几年,因为医保局核心关注的问题就是保持医保结余的健康,不能让医保的支出增速把医保的收入侵蚀掉。医保收入是可以预期的,因为每年参保人数缴费可以预期的,但医保支出是不可预期的,因为今年到底有多少人来看病,每个人花多少钱是未知的。支出增速很敏感,一旦有利空政策影响立马就掉下来了,掉下来以后一直低于收入增速,几年之后医保局的官员已经以放松的心态去看待它,一旦放松政策,支出增速又立刻提升起来。去年医保结余刚创新高,过去 4 年医保支出连续低于收入增速,所以现在医保结余非常健康,理论上讲,内生性没有动力出一些新政策打压,现在正好处于空窗的阶段。短周期来看,从 2018 年开始的各种紧缩政策,包括仿制药集采、器械集采、创新药医保谈判等等,现在都出现明显变化。集采到了尾声,仿制药已经集采大概60%-70%,器械已经采集 50%了;现在政策从原来的囚徒困境、独家中标向了复活机制等,降价幅度没有原来那么恐怖了;创新药医保谈判原来的作秀式降价转为现在的按照公式计算,通过今年卖了多少就能知道明年要降多少。这些政策的改变,使得很多企业业绩的不确定性大幅下降,所以政策面现在也处在难得的比较好的情况。③估值面:现在处在历史估值的 10%-20%的分位,估值便宜。④资金面:机构持仓处在历史的 10%-20%的分位,机构不拥挤,有加仓的意愿和空间。更重 要的还是基本面足够硬,政策面没什么利空,而且状态会持续两三年,所以我对后面两三年的医药板块比较乐观。

近期行情研判:短期来看,从去年年底开始的反弹行情有分子端的原因,也有分母端的原因。最近回调其实并不是分子端出问题,是分母端本来预计的无风险利率下行以及风险溢价的下行在今年 2 月份遇到一些挑战,美联储的加息、地缘政治都让其形成一个拐头,但不会形成趋势。3 月美国通胀会继续下行,地缘政治随着出访加快也会出现转变,所以这个时间点应该是医药的偏短期的底部,二三月份是适合播种的一个季节,往后随着业绩兑现,分子端会一直较强,分母端也能期待到一些负面压力的解除。

对细分子行业的判断:细分子行业分成创新、消费、制造。最看好医药创新,包括里面的创新药、CXO、自主可控设备等。创新药、CXO 估值现在很便宜,未来基本面会高速增长,现在明显处在偏估价错误的阶段,市场关注短期的因素而忽视了长期的成长性。

1、创新药:从去年下半年就非常看好,一直拿得比较重,去年很多人担心创新药企业倒闭、破产、裁员,但对于存量的创新药企业,面临的是供给端大幅改善的格局,市场空间和盈利能力都能有比较大的提升。需求端来看,创新药是医药细分子行业里未来 10 年复合增长最快的子行业,现在我们只有大概几百亿的创新药规模,但全球市场规模大概有 2 万多亿,每年有大概 7.5%的 CAGR,也就是再过 10 年,全球就有 4 万多亿的规模。现在欧美市场创新药占比大概有 80%,国产占比假设到了 50%,2 万亿的盘子国产占一半就有 1 万亿,从几百亿到 1 万亿,行业复合增长能有 30%。这个行业在 2015 年时可能只有 0,2018 年也只有几十亿,这几年每年都有 50%-100%的 CAGR,所以未来 10 年需求端不用太担心。支付端医保的支付政策也有一些偏缓和的迹象,所以创新药在三端共振之下,未来会有非常大的行情,再叠加出海市场,市值弹性更大,板块可能涨 5 倍以上,板块内能跑出的 10 倍股我觉得比比皆是,水大鱼大,未来几年创新药应该是最好的投资板块。

2、CXO:市场分歧比较大,我们认为可能是今年的胜负手。长期全球的药企研发支出依然能保持 6%-7%的 CAGR,药企研发外包率现在只有 40%多,未来能提到 50%-60%,所以全球 CXO 行业增长有 10%的 CAGR。中国过去几年凭借工程师红利的兑现,市场份额提到了不到 10%,再往后看,工程师红利会越来越来越强,市场份额会有持续提升,未来长期也能有 20%的 CAGR,但今年因为短期景气度的原因,大家担心他没有。但我们认为今年景气度的前瞻指标,投融资数据去年开始下滑,未来几个月之内随时可能看到前瞻指标的转正,如果转正,意味着大家对于 CXO 板块中长期的信仰又回来了。现在这些公司已经降到非常便宜的位置了,明年的增长依然有 20%-30%,但以前估值 70-80 倍的公司,明年的估值只有 10-20 倍,所以这里面蕴含了很大的投资机会。

3.消费、制造:基本上没怎么配,很多公司主要针对的是低端制造,有一些盈利能力受成本端影响比较大的公司,从去年开始成本端上涨比较明显,今年还没有看到明显的下降,所以还没有观察到他们利润弹性的释放。医药消费中,我们也配了一些医疗服务、医美,但相对来说配得没有那么重,我们认为这些标的的隐含回报率和创新药、CXO 无法媲美。

组合配置情况:创新医疗和医疗保健都是 93%、94%的仓位,特别看好后面的表现。分市场来讲,因为创新医疗能够买港股,我们从去年上半年开始特别看好港股市场,所以港股现在顶着基金合同上限,大概占总仓位 47%。

中银创新医疗 007718:创新药和创新器械 50%,CXO 25%,医药消费 10%,

自主可控设备 7.5%。

中银医疗保健 005689:创新药和创新器械 35%,CXO 20%,医药消费 15%,

自主可控设备 15%。

数据来源:wind,截至 2023 年 3 月 17 日

三、客户问答

1、国内创新药的投入研发成本远远低于美国,很多的企业不太敢花这个钱,花出去也不一定有什么突破,您是怎么看的?

第一,现在的投入成本,海外一个分子 10 亿美金,国内也得 5-10 亿人民币,已经和以前不一样了,这是产业的升级。第二,成本高、回报高。百济神州的两款 药未来 5-10 年全球能卖 500 亿人民币,康方生物的两个双抗也能卖 150 亿左右人民币,荣昌生物的两个药,ADC 和泰它西普,全球也是 150 亿人民币起的,康诺亚那一个品种也是 50 亿人民币起的,所以性价比非常高,现在中国创新药太少了,这个行业本身有 30%的 CAGR,有一大片的市场可供挖掘。如果产品真的做得特别好,比如做到 first in class 和 best in class,去海外抢美元,弹性会更大,所以药企研发热情远远没有缩减,还在持续开拓,因为对中国这些企业来讲,风险收益比依然很高。

2、目前两只产品前十大跟季报披露的有比较大的调整吗?组合大概有多少支个股?

组合去年四季度主要加了医药消费,今年一季度明显加了 CXO,创新药在一季度逢高减了 10%+,最近又加回来了,其他没什么变化。组合大概三四十支股票。

3、港股在选股上跟和 A 股相比,有哪些更关注的点?

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分。我不会太 care 大公司、小公司、好公司、差公司,他们都是我组合里的构成部分,什么时候需要就拉进来。现阶段有一些大市值的股票,随着价格下跌,隐含回报率已经到了非常高的地步,确定性又很强,所以给了我们 非常好的买入机会,让我们能够以非常便宜的价格买到这些公司。而 2021 年我们 买的公司跟现在完全相反,那会儿买的都是小票,但底层逻辑是一模一样的。2019 年开始大票估值修复,2020 年大票的估值泡沫化,2021 年开始小票修复,2022- 2023 年小票估值开始走向泡沫化,现在面临的情况是小票已经到了 75%分位还在往上拱,大票掉到 25%分位还在往下跌,那么我肯定要去做大票,因为大票安全边际是可控的,小票可能还会涨,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跌下来。现在组合以大票为主,不用太担心这些公司本身的风险,因为历史已经检验过他们了。

4、有持有中药吗?

没有持有中药。我认为中药、药店这类资产未来现金流没有持续增长的能力,比如我觉得药店的盈利能力未来一定会被互联网侵蚀掉。中药需求端在过去十几年一直被扶持,但是业绩增长方面,5 年、10 年 CAGR 都不快,这本身就存在需求端问题。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因为新冠疫情影响,很多公司清了一把库存,再加上政策最近狂推,所以就涨很多,但是二季度开始,我认为中药和药店的业绩比较优势就没有了,别的板块业绩比较优势就出来了。

5、各细分资产的比例是怎么控制的?

基本是偏左侧交易,比如去年港股创新药布局、今年的 CXO。偏左侧的好处是,买了之后往下跌的空间有限,如果跌也不是因为基本面的原因跌,而是因为筹码等原因跌,基本面没有超脱自己对他的判断,此时我反而是很开心的,可以继续加仓。每个公司都有对应的隐含回报率,再加上我对它确定性的判断,我心里就 会有长尾的判断。如果跌了,隐含回报率就会上升,就应该买它更多,但如果涨了的话,我可能会开始减了。

6、仓位的变动大吗?

大的仓位变动可能几年才会动一次,在比较明显的低谷会加仓加到满,泡沫的时候减仓比较果断。子行业的调整基本上以季度为单位,去年四季度就干了一件事,把医药消费加起来了,今年一季度就干了一件事,把 CXO 加起来了,个股层面涨涨跌跌会去做一些波段,但整体换手率很低,一年差不多 200%-300%。

7、您的投资风格有什么特点?

我觉得我自己的竞争优势在资产定价上,因为我是纯金融出身的,管理组合任何公式都是工具而已,在不同的时间点、不同的环境之下,对资产去做定价,然后把满足投资回报的公司纳入到组合里就可以了。我做任何投资决策都是基于常识的,但前提是要克服人性,像去年下半年买港股或者买创新药,包括今年买 CXO,本质上都是一样的,我对这些公司的定价不太受市场情绪的影响,我觉得我的心脏足够强大,能够去承担这些东西,所以我会做出一些看起来和市场大多数人相反的决策,比如去年买创新药是另类,今年买创新药就变成主流了,我觉得今年一季度买 CXO 是另类,但到了下半年甚至明年可能就成为胜负手了。核心还是对这些资产定价要有自己的判断,不能跟着市场走,这一点我觉得是我竞争优势所在。

8、对恒瑞怎么看?

看好。我觉得今年至少能站稳 3,000 亿。它的低谷期已经过了,今年每个季度业绩都会提速,今年要创新研发 ADC 等药物,会有一些新东西出来,把它的临床三期和商业化品种加起来,国内 650 亿的销售峰值是能看到的。再叠加海外市场的预期,我觉得可以达到 1,000 亿的销售峰值。按照最保守的熊市估值都有 3 倍 PS,乐观点可以到 5 倍 PS,就 5000 亿以上了。

9、民营医院,像眼科之类怎么看?

隐含报率还可以,大概有 12%-14%的水平,我也配了一些,但是没有那么重。其实医疗服务里商业模式最好的就是眼科,它不依赖于医生,是一个平台价值更加重要的商业模式。就跟白酒类似,任何一个白酒都在挣钱,任何一个眼科都在挣钱,但牙科就不是,牙科第二第三会亏钱,这就是商业模式本质的不同。

10、对长春高新怎么看?

不看好。认为后面现金流有一下断崖式下降的风险,包括智飞生物也一样的。会有价格体系的崩塌危险,它的护城河一点都不牢固,它后面还有很多人都可以仿它、正在仿它,所以它随时会崩塌。而且又没有找到第二次增长极,如果有第二次增长极出来的话还可以,如果没有的话,我觉得任何一次反弹都只是估值修复,它不是一个成长股了。

11、很多创新药的成功率不好判定,就跟车能不能出爆款品牌一样,在选股方面应该怎么选?

我不去赌这个品种能不能成,我做的是这个品种已经成了的情况下,该值多少钱,市场定价是不是出现问题。如果让我去博弈这个品种能不能成,我没有这个能力,我的能力就是这个品种已经成了,但市场定价出现问题,比如这家公司正常按照欧美市场的估值水平,熊市能给到 3 倍 PS,牛市能给到 5 倍甚至接近 10 倍 PS,但港股我刚买的时候只有零点几倍 PS,涨了三倍以后,现在也就 1.5 倍 PS。

12、A 股和港股同时有一个标的的话,你会买 A 股还是买港股?

像百济神州这种港股和 A 股没什么折价的,我就买 A 股了,流动性还可以。像荣昌生物,港股比 A 股便宜 50%-60%,如果只买 A 股的话,我可能只愿意买 2 个点,因为它隐含回报率可能就 12%的水平,但港股隐含回报率能有 20%,我就愿意买 6 个点。去年下半年所有人都跟我说,同样一个公司要去买 A 股,但去年11-12 月港股明显跑赢 A 股,所以最终还是会回归价值。

13、大概一个长周期看的话,医药行业的预期回报率大概是多少?

我现在拿的这些公司,扣掉没有业绩的创新药,有利润的公司业绩增长应该平均三年有 30%的 CAGR。现在我觉得估值很多是便宜、合理的,谈不上贵,创新药好多都有三年翻倍的可能。从估值来看,1-2 倍的 PS 还是送钱的机会,除非到3-5 倍 PS 我才会撤退。创新药本身就是一个超级成长行业,一个药出来,五六年就有 50 个亿销售额,这是独一份的。

14.按照我们刚才说的那几个行业,创新药、CXO,高值耗材等,大概一季报他们分别是什么样的动力?

先说消费,普瑞应该有 30%-40%的收入增长,利润上没法看,去年没有利润,爱尔大概是 20%-30%的增长,华夏会慢一些,因为去年没受损,可能也就 20%多的增长。长期看,爱尔大概能看到 250 亿利润,华夏大概能看到 45 亿利润,普瑞大概能看到 20 亿利润。消费里面还有通策,通策是牙科,明显恢复不行,种植牙集采没落地,很多人包括医生也不建议患者现在去种牙,到时候一降价,本来现在种牙 8000 块钱,过两天降到 4000 块钱了,可能要闹矛盾,所以大家都在观望。3月份落地以后,二季度牙科会起来的,牙科里面也分正畸、种植、儿科,正畸和儿科恢复的还不错。医美恢复也可以,爱美客大概是 30%的增长。院内诊疗,也就是严肃医疗这方面,有药也有器械,药这方面,跟手术相关的恢复可以,但其中恩华和人福这类标的,我都减完了,我们去聊了一下,发现恩华增长比较快主要是因为 1 月很多新冠患者进了 ICU,需要用一些镇静药,它镇静药就卖的特别好,其实麻醉那块大概就 20%增长,但加上一次性的东西的话,一季报可能有 30%以上的增长。人福慢一些,可能就 20%的水平。还有一些大票,像恒瑞,去年业绩一直下滑,今年一季度肯定转正了,同比环比都转正。

15、高值耗材好像配的比较少?

我觉得电生理是高值耗材里面最好的赛道,第一,它的行业渗透率很低,目前只有美国的 1/10。第二,这个行业的进口份额太高了,国产就两家,惠泰和微电,两家加起来份额也就 5%左右。行业增速很快,每年 20%多的增长,然后这两个公司又在抢国外的份额,所以他们加起来,长期可能有几十倍的收入弹性。

16.跟孩子相关的,OK 镜和生长激素,您怎么看这两类公司,会买吗?

我不会买,我觉得生长激素未来现金流有迅速垮掉的风险,因为它本身是一个药,不是个消费品,没有定价能力,竞争格局也在恶化,集采能躲过一两次,但只要一次没躲过,现金流就崩塌了。OK 镜也一样,如果欧普康视只做产品没关系,出厂价距离终端价有足够的价差,经销商帮他承担了很大的降价空间,但是欧普康视现在开始做连锁了,所以一旦有降价幅度,利润会受到很大的冲击。公司来说,北京的爱普医疗还可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医药   组合   大票   长春   回报率   医保   基本面   板块   业绩   利润   去年   未来   经理   政策   基金   行业   市场   公司   郑宁   高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