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讷上学期间惹老师生气,毛主席得知背后原因落泪:都是爸爸的错

1949年秋,新学期开学第一天,毛主席的女儿李讷就遭到了老师的当堂批评,下课铃一响,她背上书包一路跑回家,趴在毛主席怀里放声大哭。

“爸爸,我被老师批评了!”

毛主席非常惊讶,他慈爱地拍着女儿的背,让她把事情的经过讲一遍,等听完来龙去脉后,主席的眼泪“刷”得一下落下来,他抱紧李讷,满脸愧疚地说道:“对不起啊娃娃,都是爸爸不好,都是爸爸的错……”

李讷为什么会被老师批评,毛主席又为什么会说都是自己的错呢?

一曲东方红

1949年9月对于毛主席来说是双喜临门,一个是政治协商会议圆满结束,新中国成立在即,另一个就是这月月初,他的小女儿李讷要到北京育英小学去读书了。

报道当天,一向昼夜颠倒的主席特地起了一个大早,江青帮李讷收拾读书要用的书包,毛主席抱着女儿亲昵地摸了摸她的头发,语重心长地嘱咐道:“到了学校要好好读书,要听老师的话,记住爸爸说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李讷点了点头,请错地答应道*“我知道了爸爸,你放心吧!”

接着主席又交代了好多话,絮絮叨叨了挺长时间,像每一个第一次送孩子去读书的寻常父母一样,望着李讷远去的背影,他站在门口一个人红了眼眶。

在此之前,李讷的教育基本都是他来负责的,还没有这样郑重其事地送孩子去上学,突然一下子要和女儿分离一天的时间,主席心里很不舒服。

不过工作为重,学业为重,他也奈何不得,只能恹恹地转身去工作。

他刚坐下批两份文件,书房里的电话突然响起来,原来是送孩子去报到的秘书打电话来请示,孩子入学申请要填两个表,父母一栏不知道该怎么办。

主席不希望儿女搞特殊,他想了想说道:“孩子是你带去报道的,当然写你的名字了!”

秘书点了点头,李讷不知不觉中就由爸爸做主,多了一位“王爸爸”。

新入学第一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发了图书,教的第一篇课文就是《东方红》,她按照座位提问,让每个小孩站起来声情并茂地朗诵这篇文章,每一个小孩子的表现都很出色,可是到了李讷这里出现了状况。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

“毛泽东”三个字卡在喉咙里,怎么也说不出口。

老师有些疑惑,她大声叫了一下李讷名字:“怎么不继续念呀?”

李讷有些无助,快速念了过去,和其他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诵比起来有些格格不入。

老师皱着眉头让李讷先坐下,上完这节课后找到她说道:“李讷小同学,下次不可以这样了,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下一次,你要大声地把毛主席的名字念出来,听到没有?”

李讷低下头,哽咽着“嗯”了一声。

放学之后,李银桥来接李讷回家,刚进中南海,小女孩背着小书包跑在前面,直接跑到毛主席的办公室,趴在爸爸的怀抱里,“哇”得一声哭出来。

毛主席吓了一跳,赶紧搂紧女儿,一边安抚她的心情一边徐徐问道:“娃娃怎么了?”

李讷边哭边说道:“爸爸,我被老师批评了!”

接着,她就把今天在课上发生的事情一五一十地讲了出来,毛主席听着听着鼻子就酸了……

李讷为什么不读“毛泽东”呢?

父女的温馨

毛主席一生有10个儿女,因为战争,为了革命,杨开慧和贺子珍生育的几个孩子几乎都不能在父亲身边长大,李敏算是第一个留在毛主席身边的孩子,当时贺子珍负气出走,小娇娇只有不到一岁,留在延安保育所养着。

但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毛主席日理万机,他实在没有精力照顾女儿,于是想办法把4岁的小娇娇送到苏联,到贺子珍身边去抚养。

也就是送走小娇娇的这一年,1940年,江青诞下毛主席最小的一个孩子,也是个女儿。

正所谓“敏于行而讷于言”,毛主席给这一对姐妹取名李敏和李讷,李讷也就顺理成章地留在毛主席身边长大。

李讷的整个童年时期毛主席都是繁忙的,但就算是再忙,他也要抽抽时间来陪陪女儿,抱着小李讷去枣园摘枣子,牵着李讷的小手在荷花池边看荷花。

有时候赶上日军或者国民党轰炸,毛主席会一把把李讷搂在怀里,一边安慰她不要怕,有爸爸在,一边指着天上的飞机给李讷看。

“那就是飞机,娃娃也是经历过战火的娃娃了!”

女儿还小的时候,毛主席不喜欢李讷、李讷地叫,觉得不像个小姑娘,于是他叫李讷“大娃娃”。

等李讷会说话了,就反过来叫他“小爸爸”,主席每次听到都乐得大笑起来,然后把“大娃娃”拥入怀中。

战争时代条件艰苦,共产党的领袖们也都居无定所,李讷没有到正规的学校去读书,毛主席就亲自教导她,从一撇一捺地写字,到读文章古籍的欣赏。

李讷后来回忆,主席的工作一直都是很繁忙的,昼夜颠倒都是常事,有时候还要通宵达旦地开会,看文件,这时候谁来说话都不管用,无论怎么苦口婆心地规劝,主席总是嘴上答应,身体还是一动不动,只有李讷除外。

很小的时候母亲或者李叔叔就会抱着小李讷去书房催毛主席休息,即使工作再多,看到女儿可爱的样子,听到女儿咯咯的笑,毛主席也把工作抛到九霄云外去,抱起女儿就去给她讲故事,哄她休息。

等到长大一点,到了该休息的时间,李讷不用人抱,自己“噔噔”跑到毛主席面前,趴在父亲身上不让他看文件,奶声奶气地催促他给自己讲故事,毛主席看到女儿这样心都化了,要什么都会答应。

有一段时间李讷想学滑冰,毛主席大力支持,冰天雪地也要到场,女儿在冰上起舞,他就裹着厚重的棉袄大衣坐在一边的冷风里骄傲地鼓掌,等女儿滑得累了跑过来休息,毛主席就张开温暖的怀抱扶住李讷,用温暖的大手包裹着她冻得冰凉的小手。


李讷的童年是非常完整的,她有一位虽然日理万机但和蔼可亲的爸爸,给予了她力所能及的所有温暖。

同时,爸爸也给了她很多一般人领略不到的社会。

1975年重庆谈判的时候,毛主席带着李讷一起住到了张治中家里,这大概就是那个时代男人“平衡家庭和事业”的方式,一边带孩子,一边忙谈判。

李讷乖乖地陪在爸爸身边,有时候爸爸遇到什么烦心事,她总是伸出小手抚平爸爸眉间的细纹,从重庆回延安的时候,父女两个手牵手,笑得分外开心。

为之计深远

主席对李讷的爱毋庸置疑,但他不是一个娇纵孩子,予取予求的父亲,他谨记自己在父亲的天职之外还有党的领袖、国家主席种种重担,从不肯为儿女谋私利,也不让儿女搞特殊。

1949年毛主席进京的时候,多次对儿女们耳提面命:毛泽东的儿女没什么可骄傲的,你们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需要靠自己的真本事。

送李敏李讷上学那天,他还特地嘱咐,到了学校里,一定不要说你们是毛泽东的女儿。

李讷眨巴着眼睛问爸爸:“那如果他们问我爸爸是干什么的,我怎么回答呀?”

毛主席摸了摸女儿的头发笑着回答:“就说你爸爸是工人,是农民,爸爸本来就是工农嘛!”

李讷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入学那天李讷本来心情很好,育英小学是一座很有名气的学校,来读书的很多都是高级干部的子女,她刚进学校,就能听见几岁的小孩互相问对方父母的职务,还比较自己身上的新衣服。

李讷不敢和他们说话,她不能说自己的爸爸是谁,也没有新衣服,这条裙子还是姐姐的旧衣服,妈妈连夜给自己改了改,她隐隐约约能听到有人嘲笑她。

就这么紧张着到了上课的时候,老师又让大家读课文,李讷看着父亲的名字怎么也读不出口,她有苦难言,也不能和老师讲,只能任由老师批评自己,任由同学们嘲笑自己。

刚下课,李讷就委屈地跑回了家,趴在毛主席身上把所有的不开心都说了一遍。

毛主席心疼地拍着女儿,禁不住落下泪来,他自责道:“都怪爸爸,都是爸爸不好,谁让你是我的女儿啊,委屈了我的女儿了……”

听到爸爸在哭,李讷突然捂着爸爸的嘴,她瞪着大眼睛含着热泪说道:“爸爸不要这么说,我做爸爸的女儿不委屈。”



事后毛主席耐心地开解了李讷,告诉她可以大声喊出爸爸的名字,做一个爽朗坦荡的女孩儿,做一个内心强大的女孩。

毛主席并没有因为心疼女儿就降低自己的底线,改变自己的原则,他在试图引导李讷朝正确的道路发展。

回到学校之后,自信了许多的李讷慢慢和同学们打成一片,交到了一些真心相待的小伙伴。

李讷读中学的时候,为了抓紧时间学习,她选择了住校,每逢周五下课骑自行车回家,周末再骑回去。

中南海离学校太远,李讷每次回家天都黑了,热乎饭都赶不上,李银桥实在心疼,给毛主席提建议,以后周五放学自己开车去学校接李讷,周一早上再送回去。


毛主席不答应:“她不是公职,又是个小孩子,怎么能让你开车接送?”

李银桥说道:“我心疼李讷,她毕竟是个女孩,晚上多不安全。”

毛主席其实也担心李讷,每个周五晚上他都站在书房门口伸长了脖子听外面的动静,直到听见李讷清脆地叫爸爸,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下来,又装作什么都没发生的样子回到房间去。

但这个特例不能开,今天用公车用司机,明天呢?

“人家家里的女儿也是晚上回去,都一样的,我的女儿没有什么特别。”

李银桥无话可说,只能悻悻作罢。

粮食艰难那几年,李讷还在中学读书,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顿顿吃不饱饭,每次放假回家,毛主席都会让人做一大桌子饭给女儿吃,看着李讷吃的津津有味,他就放下筷子,一边看报纸,一边听李讷讲在学校发生的事情。



“爸爸,”李讷吃完一碗饭,盯着盘子里的几块豆干问道:“你怎么不吃啊?”

毛主席看着女儿两眼放光的样子笑道:“爸爸老了,吃不了那么多东西。”

其实他从始至终没动几筷子,只是为了让李讷多吃点,这会儿的李讷饿虎扑食,根本没听明白,夹起菜放进自己的盘子里,狼吞虎咽:“那我吃了啊!”

毛主席把盘子都送到李讷眼前,慈爱地笑道:“慢点吃慢点吃,都是你的,不够还有。”

李讷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我们在学校里,同学们吃得都快,习惯了。”

“以后想吃什么就回家来,”毛主席又拿了两个玉米面馍馍递给她:“我的娃正长身体呢!”

饭后李讷风风火火地骑自行车出去消食了,中南海的工作人员看不下去,劝毛主席道:“李讷是个大姑娘了,总是吃不饱也不行,不如……”

毛主席看着女儿骑着车子远去的背影,听着欢快的笑声叹了口气:“那是我的女儿,你们以为我不心疼,但是不能因为我一个人的心疼破例,现在多艰难啊,工农的儿女还在挨饿呢,她已经好很多了……”

正所谓“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又说“溺子如杀子”,毛主席用自身的经验为后世诸位教育后代做了典范,他疼爱有度、注重精神教育、自立自强,懂陪伴、懂尊重、不攀比的做法值我们深刻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中南海   爸爸   老师   儿女   心疼   生气   批评   父亲   主席   娃娃   女儿   名字   身边   原因   孩子   学校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