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围魏救赵”可行吗?大家忽视了一个关键问题!

1629年6月,袁崇焕擅杀毛文龙,7月,皇太极按照范文程的计划,以阿敏留守沈阳,亲率10万八旗大军,避开宁远、锦州,取道蒙古,千里奔袭北京。

11月20日,八旗军兵临北京城下,与无诏回援的袁崇焕激战于广渠门,后金军多次冲锋,都没有彻底击溃袁崇焕部,后金军撤退时又遭明军追击,损失严重。

战后,袁崇焕请求入北京城防卫,被崇祯拒绝,不久即遭逮捕下狱,1630年正月,后金军连克通州、迁安、遵化、滦州诸镇北归。此次后金攻明京畿之战又称己巳之变。

己巳之变,皇太极收获颇丰,不仅搞掉了袁崇焕,而且赵率教、满桂等人战死,祖大寿叛逃,大明蓟辽边防的中坚力量损失殆尽。另外,后金虽然撤离,但守住了入口处的四座城,迁安、滦州、永平和遵化,将来时机成熟,再次进攻京城将更加顺畅。

对于大明来说,虽然守住了北京城,但虚胜实败。因此,有些网友认为,袁崇焕有更好的应对措施,那就是趁皇太极率主力南下之际,来一个“围魏救赵”,进攻后金的老巢盛京,迫使皇太极回援,然后半路截击或切断其粮道,使其首尾不能相顾,就算不能重创后金,最差的结果也能解了京畿之围。

虽然很多史家学者认为此计不可行,但小编觉得此计大有可为之处。

袁崇焕和皇太极的战略目的

很多人认为袁崇焕是冤枉的,但单“纵敌长驱”这一条,袁崇焕就辩无可辩。

袁崇焕在在7月份就知道后金要入关,皇太极是从沈阳出发后,往彰武方向绕过一大片辽泽,然后就在袁崇焕锦州旁边的几十公里处行军,祖大寿曾言“锦州哨三百里外踪迹皆知”,后金在“老河北岸离边六日之程”,“七月,谍者得奴情欲渡河”,换句话说,整个后金在关外的行军线路,基本上都在袁崇焕的眼皮子底下。

然而从7月份到后金10月入关的3个月时间里,袁崇焕却在关外,对仅仅相隔数十公里的后金,没有采取任何拦截或阻碍的行动,致使皇太极从蒙古喀喇沁青城一路长驱,仅仅25天,就走完了从沈阳到蓟门的500多公里的路程。

有人说:后金没有踏进关宁锦防区,所以袁崇焕没有责任,这就有点明着为袁崇焕开脱了,袁崇焕身为蓟辽总督,责任就是在关外不惜一切代价,抱定牺牲一切之精神,哪怕全军覆没,也要把后金堵在关外。所以《崇祯朝野纪》和《明季北略》都提到袁崇焕的1项罪名,就是“纵敌入犯”,而《崇祯长编》则是“纵敌长驱”。

那么袁崇焕明知道这项罪名可大可小,为何还要坐视后金长驱直入呢?明面上的原因,也是比较公认的一种说法是,袁崇焕不敢与敌野战,说白了就是“怂”,小编不否认这是原因之一,因为当时的情况确实不适合与后金野战,之前的宁锦之战皇太极已经多次采用围城打援的策略,袁崇焕也是深惧皇太极只是虚晃一枪,目的只是引诱自己离开深沟大关。后来也证明袁崇焕考虑得未尝没有道理。

但袁崇焕就算害怕与后金野战不敢拦截,但他也有足够的时间采取其他措施,比如可以进逼广宁。广宁的东边就是辽泽,行军困难,是扼守后金出兵的重要据点,而且距离锦州也就70多公里距离,出兵广宁,既可反客为主,逼迫后金,使之投鼠忌器,不敢轻举妄动。如果后金来夺取,袁崇焕不敢战,也可以后撤,至少也能拖延后金的入关计划。

如果袁崇焕实在是怂,那放出进攻广宁的风声,做大举进攻状,也可以。

如果袁崇焕实在不想出兵,在3个月的时间里,可以多次派使者对后金进行交涉,对后金进行警告和威吓,至于“外交”言辞,什么“勿谓言之不预也”等等,很简单!

总之,袁崇焕与后金交涉,要让后金觉得袁崇焕有存在感,让后金觉得袁崇焕如芒刺在背,不敢轻举妄动。

结果,袁崇焕什么都没有做。

所以,袁崇焕放任皇太极入关应该有自己的小九九,那就是后金包围京师,自己立下勤王之功,以改善自己“五年平辽”不利的窘状。

而皇太极入关的目的也不是想一口气灭掉明朝,而是想围城打援,灭掉袁崇焕的关宁主力。对于这一点袁崇焕的判断是正确的。

后金军攻克龙井关、大安口,抵达遵化城下时,袁崇焕令驻防山海关的赵率教带兵驰援,而自己则亲率9000精锐绕过遵化和通州赶到北京勤王。

史载,赵率教率领四千明军急行三天三夜,于11月初一赶到了三屯营,结果被总兵朱国彦以没有军令为由,拒于门外。赵率教无奈只好硬着头皮开赴遵化,结果这一去就踏入了皇太极早已准备好的埋伏圈。赵率教死的可谓冤枉。

按照计划,皇太极的目标并不是他,而是袁崇焕的关宁主力,所以吃掉赵率教后,代善、莽古尔泰等私下找到皇太极,强烈要求退兵,因为他们担心袁崇焕会抄他们的老窝沈阳。

皇太极私下与范文程商议后表示,有阿敏看家他放心,而且他料定袁崇焕不敢看着崇祯入险地而不救。

不久,皇太极从俘虏的口中得知,袁崇焕根本没有进攻沈阳,而是直接退回关内,他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既然知道袁崇焕没去沈阳,那么接下来的事就简单了。11月3日到6日,皇太极破遵化、三屯营。然后在当地停留了六天,就是希望自己能够伏击到袁崇焕,至少也要与其野战一场。

然而此时的袁崇焕已经先一步抵达北京城下,在蓟门布下阵地。

可以说到目前为止,袁崇焕基本完成了他的战略目的,然而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在皇太极这只“狡兔”未死的情况下,他这只“猎狗”就已经被拿来祭旗了。

“围魏救赵”是否可行?

从最终的结局来说,袁崇焕无论采取什么策略都比他“勤王”要好。现在很多人否定“围魏救赵”的可行性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如果互换都城,袁崇焕先顶不住!

如果袁崇焕选择进攻沈阳,那不能叫“围魏救赵”,应该叫“围魏救齐”。与孙膑的区别在于,“赵“是别国,“齐”是本国。

当年孙膑之所以敢不直接救邯郸,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于,就算计策失败,赵国亡了,对齐国来说,并没有什么实质的损失。顶多齐王说一句:对不起,兄弟,我们已经尽力了。
跟孙膑不一样,袁崇焕要救的是本国都城,被围困的是自己家主子,一旦皇太极不回救,偷袭京城得手,他有一百个脑袋也不够砍的。

所以,严格意义上讲,皇太极才是真正的围魏救赵,只不过袁崇焕“围赵”晚一步罢了。

但是大家忽视了一个关键问题,盛京和北京对皇太极和袁崇焕的意义不同,盛京如果丢失,皇太极那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灭亡是迟早的事,围困盛京和围困皇太极一样,而围困北京毕竟不是围困袁崇焕,北京丢失袁崇焕也只是换了一个主子罢了,况且就算皇太极拿下北京,袁崇焕的关宁防线横亘在沈阳和北京之间,也没有多大意义,所以只要袁崇焕摆出强硬的姿态,不愁皇太极先顶不住。

如果皇太极率师回援,那么更简单了,攻守易势,袁崇焕无论围城打援、半路伏击还是坚决拿下盛京,毕竟他有足够的时间选择,这一仗已经胜了。

退一步讲,就算皇太极置老巢于不顾,孤注一掷,强攻北京,北京也不是那么容易拿下来的,不说北京城异常坚固,就说三镇总兵已经赶来勤王,除袁崇焕外,昌平总兵尤世威驻密云,大同总兵满桂驻顺义,宣府总兵侯世禄驻三河。这样一个防守体系,皇太极劳师远征的情况下,想拿下大明都城无异于天方夜谭。

当然,皇太极在盛京也留下了阿敏以及一半的兵力,袁崇焕想攻下也不容易。

所以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袁崇焕未克沈阳,皇太极未克京城。那么还是个谁先坚持不住的结局。

但是,袁崇焕有一个最大优势,他从锦州到沈阳的距离与皇太极从遵化到北京的距离差不多,而皇太极到沈阳,那就太远了。只要袁崇焕下决心围魏救赵,从心理上就已经赢了。

大家可能还有一个担心,就是崇祯秋后算账,如果袁崇焕死忠,大不了就是另一个岳飞,大明反正是胜了;如果袁崇焕有私心,大可以效仿祖大寿,养寇自重或者做个一墙头草迎风摆,兵权在手不怕崇祯翻脸不认人。

所以,小编以为袁崇焕“围魏救赵”绝对可行。

当然,假设就是假设,一家之言,博君一笑而已,感兴趣的朋友欢迎留言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围魏救赵   遵化   崇祯   广宁   锦州   大明   太极   目的   总兵   北京   关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