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常谈|始终坚持科技为民

1851年,近代第一届世博会——万国工业博览会在英国伦敦举办。这次博览会是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的产物,集中展示了各种最新的科学成果和技术创新。

此时的马克思正寓居伦敦,恩格斯则住在曼彻斯特,博览会的举办引起他们的极大兴趣。他们不仅记述了博览会的盛况,还特别关注了展会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写道:“1851年,瓦特的后继者,博耳顿-瓦特公司,在伦敦工业展览会上展出了远洋轮船用的最大的蒸汽机。”

马克思恩格斯用较大篇幅论述蒸汽机,与当时的社会生产有着密切联系。在工业革命中,随着采矿业的迅速发展,矿井越开越深,用来排水的人力和畜力越来越满足不了社会需要。同时,劳动力缺乏也促使人们发明新的机器甚至生产流水线,以提高生产效率。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提供较大动力的蒸汽机应需而生。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蒸汽机被广泛应用在工业生产中,说明“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点是一目了然的”。

马克思恩格斯敏锐地把握住科技创新的本质,认为应该面向人的需求,从客观实践中寻找科技创新的动力。梳理他们的著作,关于人的需求推动科技创新的观点,基本融汇在了他们的历史唯物论及政治经济学思想之中。

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马克思批判蒲鲁东关于机器问题的唯心主义认识时指出:“当市场发展到手工劳动不再能满足它的需求的时候,人们就感到需要机器。于是人们便想到应用18世纪时即已充分发展的机械学。”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批判有关“自由”的唯心主义认识,认为大工业所造成的生产集中“要求新的交通工具来迅速而大量地运输其产品”“当马车和大车在交通工具方面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要求……人们就发明了火车头……这种发明的可能性甚至绝对必要性,是由实际情况产生的”。

从19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马克思恩格斯更加系统地研究政治经济学。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提出“机器劳动这一革命因素是直接由于需求超过了用以前的生产手段来满足这种需求的可能性而引起的”,强调“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

马克思恩格斯不仅从生产实践的角度分析人的需求与科技创新的关系,还站在历史角度进行分析论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计算尼罗河水的涨落期的需要,产生了埃及的天文学。”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提出:“和其他一切科学一样,数学是从人的需要中产生的:是从丈量土地和测量容器,从计算时间和制造器皿产生的。”1894年1月,恩格斯在写给青年学生瓦·博尔吉乌斯的信中说:“整个流体静力学(托里拆利等)是由于16和17世纪调节意大利山洪的需要而产生的。”关于人的需求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恩格斯进而认为:“社会一旦有了技术上的需求,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推动科学的前进。”

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一切的社会生产维护的都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的利益。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为我们的科技创新事业作出了指引:新技术的产生在于人民群众的潜在需要,人类社会的发展需求是科技进步最根本的动力。

在领导科技创新发展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将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作为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最现实、最迫切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我国科技发展实际,紧密结合全球科技创新发展新态势,将科技发展摆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核心地位,始终坚持科技为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要紧贴“新时代社会民生现实需求”,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

近年来,政府工作报告更是多次提及“发展民生科技”。围绕民生科技发展主题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得到贯彻落实与持续推进。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重要部署,强调“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事实证明,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子平)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4-08-03

标签:恩格斯   马克思   蒸汽机   伦敦   资本论   唯心主义   工业革命   落脚点   政治经济学   博览会   民生   机器   需求   世纪   社会   经典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