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齐万来黄州探访乡亲,苏轼写诗引经据典有隐情

元丰三年(1080)二月初一,苏轼因“乌台诗案” 在御史台差人的押解下抵达黄州,黄州太守陈君式将其安排在定惠院寓居。

初来乍到,因郡中无一人是旧识者,与人交往颇多不便,故苏轼经常独自策杖到江边,看江水云涛的景色,以打发那自以为是无聊的时光。

一、王齐万来黄州探访乡亲,苏轼写诗引经据典有隐情

十多天后,寄寓江南武昌车湖的嘉州犍为人王齐万(字子辩)闻讯过江来黄州看望苏轼。

身在异乡,见到故里乡亲,彼此之间自然十分亲切,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各诉衷肠,一谈就是大半天。

由于寒食节临近,六十多岁的王齐万不得不赶回车湖,临别时真诚地邀请苏轼到自家作客,苏轼欣然应允。

当日,微风细雨,苏轼将王齐万送到江边渡口,待其乘船而去,若有所失,于是快步登上夏澳之尾的高丘以目相送,直到小船好象已抵江南,才依依不舍地回转定惠院。

王齐万此次到黄州看望苏轼其实是受其兄王齐愈之命。

王齐愈字文甫,一字文父,当时的年龄在七十岁左右。王齐愈善诗词,《全宋词》中有他的作品八首,其小传云:“齐愈字文甫,嘉州犍为人,居武昌。”

在王齐万与苏轼的交谈中,王家兄弟为何从四川犍为迁徙到鄂州武昌车湖寓居应是其主题。

当苏轼送走王齐万之后,心情依然激动不已。

通过与王齐万的交谈,使他对黄州、武昌有了大致的了解,特别是王齐万兄弟以蜀人寓居武昌车湖将近半个世纪,给苏轼谪居黄州的心情注入了新的元素。

就在当天,苏轼于感慨万千中作诗一首赠给王齐万,诗题为《王齐万秀才寓居武昌县刘郎洑,正与伍洲相对,伍子胥奔吴所从渡江也》,其文字如下:


君家稻田冠西蜀,捣玉扬珠三万斛。塞江流柿起书楼,

碧瓦朱栏照山谷。倾家取乐不论命,散尽黄金如转烛。

惟余旧书一百车,方舟载入荆江曲。江上青山亦何有,

伍洲遥望刘郎薮。明朝寒食当过君,请杀耕牛压私酒。

与君饮酒细论文,酒酣访古江之濆。仲谋公瑾不须吊,

一酹波神英烈君(杭州伍子胥庙封英烈王)。


秀才,原本指才能秀异之士。与《礼记》所称“秀士”相近,是一种泛称,

并不限于饱读经书者。及至汉晋南北朝,秀才变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唐初科举考试科目繁多,秀才只是其中一科,不久即废。宋代各府向朝廷贡举人才应礼部会试,沿用唐代后期之法,先进行选拔考试,其中凡应举选拔考试以争取举荐的,都称为秀才。故宋代的秀才名衔,无需经过考试取得,为读书人的通称。

刘郎洑一名刘郎薮,位于武昌车湖。《舆地纪胜》卷八十一载:“刘郎洑,

在武昌东江上,旧名流浪,后讹为刘郎。”

伍洲,在蕲水县西四十里兰溪西大江中。世传伍子胥叛楚适吴时过此,因名。《名胜志》曰:“蕲水县治西伍洲,有伍员庙。旧传子胥奔吴济江处,近兰溪侧。”《舆地志》云:“伍子胥叛楚出关,于江上见渔父,求渡,时旁多人,渔父歌曰:‘灼灼兮侵己私,与子期兮芦之漪。’子胥既渡,解百金之剑与渔父。渔父曰:‘楚购子,粟五万,爵执圭,岂百金之剑乎!’子胥行未数步,回顾渔父已覆舟而死。”《舆地纪胜》载:“解剑亭,在武昌。子胥渡处也。”《齐安拾遗》记载说:“伍洲与解剑亭相对。”伍洲一名五洲,《水经注》卷三五载:“軑县故城,在山之阳,南对五洲也。江中有五洲相接,故以五洲为名。”

按, 苏轼不以《水经注》所说为是。“伍子胥奔吴所从渡江也”,他认为伍洲因伍子胥奔吴由此渡江而得名,此乃诗之曲笔。

“君家稻田冠西蜀”, 西蜀,指今四川省。王文甫兄弟为西蜀嘉州犍为人,其祖上本来富有,土地甚多,故云“君家稻田冠西蜀”。

“捣玉扬珠三万斛”,谓其稻谷丰收可达数万斛。

“塞江流柿起书楼”,指造书楼时大量的木片木屑浮江而流, 典出《晋书·王浚传》:“武帝谋伐吴,浚造船于蜀,其木柿蔽江而下。”

“碧瓦朱栏照山谷”,形容建筑物的壮观。在此之前二十年的嘉祐四年(1059),苏轼、苏辙兄弟俩随父亲苏洵沿泯江经过嘉州犍为,见气势磅礴的王氏书楼,苏轼就写有《犍为王氏书楼》诗,诗中感叹:“借问主人今何在,被甲远戍长苦辛。”意思是听说书楼的主人因犯罪被发配到远方的广南编管之后,王氏书楼就没有主人了。

“倾家取乐不论命,散尽黄金如转烛。”寥寥十四字把王氏家族的没落衰败含蓄地表述出来。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不论命” 三字令人回味。

“惟余旧书一百车,方舟载入荆江曲”句,谓王齐万弟兄散尽嘉州犍为的田产,用大船方舟满载着家藏古籍书画自犍为顺江东下,最终在鄂州的武昌、车湖定居。

“与君饮酒细论文”,是说王家兄弟皆为读书之人,是可以探讨学问者。苏轼在诗题中既言“王齐万秀才” ,表明了王家非平庸之辈。

“酒酣访古江之濆”,意思是乘着酒兴访古探胜。江之濆,本指江边的高地,此处指代散花洲。

“仲谋公瑾不须吊”颇有深意。《三国志》载:孙权字仲谋;周瑜字公瑾。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周瑜率吴军三万大破曹操于赤壁,曾在驻军处附近的江洲上以散花的方式犒赏三军,其地因名散花洲。《舆地纪胜》载:“散花洲,在(武昌)县东西塞山下。王得臣《江夏辩疑》云:‘周瑜战胜,犒士散花于此。’”以上七字表明王齐万已告诉苏轼:黄州赤壁乃三国赤壁之战的战地,战前周瑜屯兵于西塞山下,战后又犒赏三军于散花洲。

“一酹波神英烈君”用伍子胥故事。《史记·伍子胥列传》载:吴王夫差败越,越请和。夫差听信伯嚭谗言决定和议。伍子胥见吴王听不进自己的谏言,自刎而死,临终怨言:“以观越寇之入灭吴。”吴王闻之大怒,乃取伍子胥尸以鸱夷革,浮之江中。吴人怜之,为立嗣于江上,因为波神。英烈君, 《太平广记》卷二百九十一载:伍子胥屡谏吴王,被赐死。死前誓言将“朝暮乘潮,以观吴之败”。 自是,其江“潮头汹高数百尺”,“ 时有见子胥乘素车白马在潮头之中,因立庙以祠焉”。北宋大中祥符年间,真宗下诏:“杭州吴山庙神,实主洪涛,其赐忠清,封英烈王。”故苏轼有意为“英烈君” 作注云:“杭州伍子胥庙封英烈王。”

苏轼此诗内涵丰富:由西蜀嘉州犍为顺江东下的王齐万弟兄寓居武昌车湖刘郎洑四五十年乃不得已而为之,而刘郎洑又正好与楚国大夫伍子胥叛楚适吴所从渡江处的伍洲相对。

古今之事非巧合即有因缘——当年富甲西蜀的王氏书楼的主人,由荣华富贵到背境离乡;为报仇雪恨的伍子胥叛楚适吴最终却被吴王所杀。

同是天涯沦落人, “仲谋公瑾不须吊,一酹波神英烈君”二句在这里戛然而止,让人回味……

二、王氏兄弟从嘉州犍为迁徙到武昌车湖的原因

据宋人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记述,端拱元年(988),宋太宗赵光义将其第三子韩王赵休(968-1022)封为襄王,并改名元侃。襄王元侃幼而聪睿,与诸王戏,好作战阵之状,自称元帅。宋太祖赵光胤爱之,抚而问曰:“天子好作否?”对曰:“由天命耳。”

襄王早在情窦初开之时,就喜欢上了一位才貌双全的女子。这位女子出生于西蜀益州华阳县(今属成都市双流区),善击鼗,人称刘娥。

刘娥当时已经嫁给以锻银为业的成都人龚美,龚美为生计将其携带到京城内击鼗卖艺。

元侃风流倜傥,非刘娥不娶,尝谓左右“蜀妇人多才慧,吾欲求之” ,故任性横刀夺爱。

龚美因家中贫困,审时度势,便以表哥的名义将刘娥送入襄王府。

襄王的乳母秦国夫人,性素严整,不悦出身贫贱的刘娥,固令元侃斥去。

襄王不得已将刘娥出置给事中张旻家,别筑一馆居之。

其后请于秦国夫人,得复召入。

至道元年(995)八月,太宗赵光义立元侃为皇太子。

至道三年(997)三月壬辰日,太宗驾崩,二十九岁的元侃即位于太宗灵柩前,改名赵恒,是为真宗。

景德元年(1004),真宗赵恒将三十六岁的刘氏封为四品美人,刘氏因此正式成为后宫妃嫔中的一位。时隔不久真宗又升刘氏为修仪。

年过四十的刘氏虽然长年受宠,遗憾的是没有生育能力。

大中祥符三年(1010)五月十二日,刘修仪的侍女李氏因受真宗临幸,生下一子,刘修仪将其收为养子,真宗对外声称为刘氏所生。养子初名受益,后立为皇太子,改名赵祯。

大中祥符五年(1012)五月戊寅,真宗赵恒升修仪刘娥为德妃。十二月丁亥,四十四岁的德妃刘娥终于成为大宋王朝的皇后。

《续资治通鉴》卷第二十四景德元年春正月载:“乙未,以后宫刘氏为美人,杨氏为才人。刘氏,华阳人。帝初为襄王,谓左右曰:‘蜀妇人多才慧,吾欲求之。’刘氏始嫁蜀人龚美,美携以入京,既而家贫,欲更嫁之。张旻时给事王宫,言于王,得召入,遂有宠。王乳母秦国夫人,性严整,不悦,固令王斥去。王不得已出置旻家,别筑馆居之。其后请于秦国夫人,得复召入,于是与杨氏俱封。美因改姓刘,为美人兄云。”

《续资治通鉴》天圣三年记述说:“十二月乙丑,淮南节度使、检校太师、同平章事张旻依前充枢密使。太后微时,尝寓旻家,旻事之甚谨,后深德之,故复掌枢府。寻改名耆。”

宋真宗赵恒在位期间,皇后刘氏是皇上的贤内助、好帮手。

天禧四年(1020)十一月乙丑,真宗因身体染疾稍有好转便召辅臣于承明殿议事曰:“朕迩来颇渐康复,然国事未免劳心。今太子年德渐成,皇后贤明,临事平允,深可付托。欲令太子莅政于外,皇后居中详处。卿等可议之。”

《续资治通鉴》卷第三十六大中祥符五年记述说:“丁亥,立德妃刘氏为皇后。后性警悟,晓书史,闻朝廷事,能记其本末;帝每巡幸,必以从。衣不纤靡,与诸宫人无少异。庄穆既崩,中宫虚位,帝即欲立之,后固辞。良久,将降诏,宰相王旦忽以病在告,后疑旦有它议,复固辞。于是中书门下请早正母仪,后卒得立。凡处置宫闱事,多外援故实,无不适当者。帝朝退,阅天下封奏,多至中夜,后皆预闻之。”

刘皇后的前夫原本姓龚名美。为了避嫌,刘皇后征得真宗赵恒的许可,改龚美的姓氏名为刘美,并将其奉为兄长。刘美因此享有高官厚禄。

刘美(961-1021)字世济,其后妻为钱惟演之妹。有一女二子,女嫁龙图阁直学士马季良,长子刘从德(字复本),次子刘从广(字景元)皆为钱氏所生。刘从德比刘从广大十四岁。

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刘美护屯兵于汉州,迁供奉官,后领嘉州刺史。

嘉州首富王蒙正为巴结刘美,愿将漂亮的大女儿嫁给其长子刘从德。因此时的刘美在名义上已是刘皇后的兄长,刘从德名义上也已是刘皇后的侄儿。

王蒙正盘算,自己的女儿如果嫁给刘美之子刘从德,她就顺理成章为刘皇后的侄儿媳妇,王家也自然名正言顺地成为皇亲国戚。

王蒙正的父亲有先见之明。当王蒙正欲将长女嫁给刘美之子刘从德时,身为祖父“独不肯” 这桩婚事,只是王蒙正已有趋炎附势之心,固执请婚。事成,王蒙正以婚书申告家庙,其父大声痛哭:“吾世为民,未尝有通婚戚里者,今而后必破吾家矣。”

乾兴元年(1022)二月戊午,真宗驾崩于延庆殿。遗诏:“皇太子即皇帝位,尊皇后为皇太后,淑妃杨氏为皇太妃。军国大事,权取皇太后处分。”

刘美病逝于天禧五年(1021),王蒙正将爱女嫁给刘美之子刘从德当在天禧五年之前。真宗当年尚在人世。

刘美病逝时六十岁,其子刘从德十四岁,王蒙正之女也应该在十三四岁左右。仁宗出生于大中祥符三年(1010),比王蒙正之女稍小一点。

赵祯即位时年仅十三岁,是为仁宗。皇太后刘氏当年五十四岁。翌年改年号为天圣。

皇太后刘氏在仁宗时代垂帘听政十多年。史家将其与汉之吕太后、唐之武则天并称,誉其“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


古来趋炎附势者大都仗势欺人,王蒙正也不例外。

王蒙正有三男二女,长子王齐雄,次子王齐愈,幼子王齐万。刘从德之妻为王齐雄的大妹,比王齐愈、王齐万的年龄要稍大一些。

仁宗即位之初,王蒙正于天圣元年(1023)担任嘉州犍为县驻泊防遏边界公事。史载:“王蒙正恃章献太后亲,多占田嘉州。”他曾在雅州为非作歹,侵占民田近百家;在泸州又曾经想吞并盐井等等,因自恃有刘太后的庇护,西蜀的地方长官不得不让他三分。

刘太后之侄刘从德出生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于天圣九年(1031)病逝,享年仅止二十四。原本亲人不多的皇太后刘氏悲伤至极,故将其内外姻戚、门人

及僮隶数十人升职、为官。刘从德的姐夫马季良、刘从德的表兄、钱惟演之子暧与刘从德的岳父王蒙正直接晋升两职;因王蒙正之女名义上是皇太后的侄儿媳妇,仁宗将其封为遂国夫人。王蒙正之孙、王齐雄之子王天常录为奉职,王天麟升为殿直。

《宋史》列传第二百二十二外戚上载:“从德妻,嘉州王蒙正女也。蒙正家

豪右,以厚赂结纳至郎官,为郡守。既而从德病,召还,道卒,年二十四。赠保宁军节度使,封荣国公,谥康怀。太后悲怜之尤甚,录内外姻戚、门人及僮隶数十人。从德姊婿龙图阁直学士马季良、母越国夫人钱氏兄惟演子集贤校理暧及(王)蒙正皆迁二官。”

《续资治通鉴》卷第三十五乾兴元年载:“三月,光禄寺臣尉氏马季良,家本茶商,刘美女婿也。……戊午,加赠皇太后三代,父通为彭城郡王,母庞氏为遂国太夫人,兄(刘)美为侍中。”

宋时奉职分为三班,殿直分为左右,皆为皇帝身边的侍从官。武职,分东、

西、横三班。入仕者先为三班借职,转三班奉职,再转右殿直、左殿直,以次递迁,最高可至节度使。

《成都金绳院柱记》载:“天圣十年,(王)蒙正以国子博士知凤翔,(长子王)齐雄为三班奉职,不知后迁何官。” 天圣十年(1032)即明道元年。

史料表明,天圣九年(1031)王蒙正因女婿刘从德英年早逝而直接晋升二职,故以国子博士知凤翔府,其子王齐雄亦获得官职为三班奉职。

说起来也很有趣,王蒙正与眉山苏氏早有交情。苏轼的伯父苏涣(1001-1062),于仁宗天圣二年(1024)进士及第后,曾经在凤翔府宝鸡县任主簿。不久转任凤州司法。当时的凤州太守正是王蒙正。

据苏辙在《伯父墓表》中记述,因为同是四川老乡关系,王蒙正对苏涣颇为照顾,郡中大小事务皆交付苏涣处置。王蒙正曾上书朝中的高官,推荐苏涣可大用。但是苏涣见王蒙正自恃与刘太后姻亲,平日所作所为多不遵守礼法,不愿意沾惹是非,故从送信的邸吏那里,将推荐他的文书与私信收回密封起来。后来王蒙正事败,士大夫皆以此赞美苏涣多识。

苏辙《伯父墓表》相关文字如下:“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王蒙正的长子王齐雄因口吃不善言辞。

天圣九年(1031)九月,刚刚升为三班奉职的王齐雄失手将家中的一个老兵打死了,王蒙正买通老兵的妻子儿女让他们以病故报官。给事中、权(代理)开封府尹程琳(字天球)观察死者家属的神色与言辞异样,下令有司开棺验尸,检查出被打死的症状。

王蒙正自觉势态严重,恳求刘太后出面庇护,故太后对程琳说:“齐雄非杀人者,乃其奴捶之耳。”意思是王齐雄不是杀人的人,是他的奴仆打死的。程琳对曰:“奴无自专理,且使令与己犯同。”意思是奴仆没有自作主张的道理,而且下令与自己动手犯罪是相同的。刘太后默然无语。

《续资治通鉴》卷第三十八仁宗天圣九年记述说:“九月己巳,以右谏议大夫程琳为给事中,权知开封府。王蒙正子齐雄捶老卒死,琳令有司验状。蒙正连姻太后,太后因琳入对,谓曰:‘齐雄非杀人者,乃其奴尝捶之耳。’琳曰:‘奴无自专理,且使令与己犯同。’太后默然。遂论如法。”

《成都金绳院柱记》载:“天圣十年,(王)蒙正以国子博士知凤翔,(长子王)齐雄为三班奉职,不知后迁何官。”

当六十五岁的刘太后于仁宗明道二年(1033)驾崩之后,二十一岁的宋仁宗赵祯亲政,王家没有人罩护,厄运便一步一步地到来。

首先,王齐雄因杀人罪于仁宗景祐元年(1034)六月被除名,接着是王蒙

正自己犯法除名后谪放广南编管。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也就是苏轼出生于眉山的那一年。知蕲州、虞部员外郎王蒙正为了打击报复蕲水知县、太常博士林宗言,上奏章欲将其置于死地。朝廷派殿中侍御史萧定基到蕲水县查询实情。萧定基深知王蒙正惯用的手法,暗

中告诉随行的小吏蔡颙说:“王蒙正必贿赂你,你先收下,马上告诉我。”

当晚,王蒙正果然贿赂蔡颙等价值三百万。

事发,诏贬王蒙正为洪州别驾。

在洪州别驾任上,王蒙正还不安分守己。

王蒙正父亲的婢女霍氏于登闻鼓院击鼓鸣冤,告王蒙正不认其亲生子,欲独霸王家祖业。有司置狱益州,证据确凿,王蒙正曾经与霍氏私通,致使霍氏有孕。

景祐四年(1037)二月壬子,仁宗下诏:“洪州别驾王蒙正除名,谪放广

南编管,永不录用。”

宋代贬官有三种处置方式,即由轻至重分別为居住、安置、编管。如苏轼因“乌台诗案”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属于不轻不重的处分。编管则不同,官吏犯了重罪,除去官称谪放远方州郡,编入该地户籍,并由地方官吏加以管束、监视。广南,今两广一带。


继王蒙正长子王齐雄杀人案被追究,到王蒙正自己连续犯罪后除名后广南

编管,王蒙正的女儿、遂国夫人(刘从德之妻)受到牵连,宋仁宗下诏:“(遂国夫人)自今不得入大内,及王家子孙不得与皇族为婚姻。” 这等于是说仁宗皇帝不再承认王蒙正这个家族为皇亲国戚。

王蒙正广南编管之后,因有“永不录用”的诏命,故犍为王氏家族开始衰败。被除名几年的王齐雄与弟弟王齐愈、王齐万在西蜀嘉州犍为家乡难以见人,不得不散尽田产远离故土,全家人乘大船顺江东下,迁徙到鄂州的武昌车湖寓居。这是苏轼出生第二年(1037年)的事情。

刘从德有一子名叫刘永年,字君锡,是他与王蒙正之女的独生子,深受仁宗喜爱。

刘永年四岁时就被授内殿崇班,许入两宫,常置内中,年十二则始听出外。王蒙正之女因此获得仁宗的特许可出入大内,此事在朝廷引起强烈反响。

苏轼有一台珍贵的砚台,是刘永年的舅父王齐愈赠送给他的。

元丰五年,苏轼将砚台转赠给蒲宗孟,时作《黼砚铭并叙》曰:“龙尾黼砚,章圣皇帝所尝御也。乾兴升遐,以赐外戚刘氏,而永年以遗其舅王齐愈。臣轼得之,以遗臣宗孟。且铭之曰:‘ 黟、歙之珍,匪斯石也。黼形而縠理,金声而玉色也。云蒸露湛,祥符之泽也。二臣更宝之,见者必作也。’”

刘永年系刘从德之子,其母亲遂国夫人王氏为王齐愈之姐,王齐愈的身份

为舅父,故苏东坡言“而永年以遗其舅王齐愈”。 从铭文“祥符之泽也” 五字,

又可知此砚系真宗于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赏赐给外戚刘氏的。

真宗赵恒于乾兴元年(1022)二月去世,谥号章圣皇帝,生前于大中祥符年间将自己用过的砚台赏赐给外戚刘氏,表明王齐愈的姐姐嫁给刘从德时真宗健在。王齐雄、王齐愈、王齐万为兄弟三人,系王蒙正之子不容置疑。王齐愈、王齐万与苏东坡交往时的年纪当在六十岁以上,而苏东坡当时年不过五十。

历史上有人言王蒙正之女为宋仁宗年轻时最心仪的女子,是皇后的候选人,由于刘太后见其妖美不利仁宗,故将其赏赐给其侄刘从德为妻。此说不实,乃小说家言。

刘从德病逝于天圣九年(1031),其子刘永年在十岁左右。

根据以上宋仁宗所下圣旨:遂国夫人王氏自今不得入大内,及王家子孙不得与皇族为婚姻,加之仁宗特别喜欢王氏的独生子刘永年,四岁入大内,年十二始听出外,王氏与仁宗有染确有其事,在当时也并非秘闻,只是事在其夫刘从德病逝之后。王氏家族贵为皇亲国戚,时在仁宗即位之前。

《周易》云:“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王蒙正为了巴结刘皇后之兄刘善,以貌美之女嫁其子,以厚赂结纳而得官为郡守,傍为皇亲国戚,享受过真宗皇后刘氏的恩宠庇护,其子孙也因此获得官职。只因任性狂妄不守礼法而获罪,被亲政不久的仁宗皇帝除名并谪放广南,永不录用,其子孙亦不得与皇族为婚姻。王家因破败而背境离乡,迁徙到千里之外的鄂州武昌车湖,正应验了王蒙正父亲的生前所料:“吾世为民,未尝有通婚戚里者,今而后必破吾家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真宗   广南   吴王   王蒙   武昌   之子   犍为   引经据典   隐情   太后   元年   乡亲   皇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