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一号发射工位的秘密

从西昌往北上108国道,在山谷中一路穿行60多公里,就来到一个名叫沙坝的地方。一进入山谷,即可看到高高矗立的两座发射塔。

外面的人来这里,很容易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为什么这个基地只有2号和3号发射塔? 1号发射塔在哪里?去年嫦娥一号就是从3号发射塔送上天的。按说,西昌从上世纪80年代就对外开放了,难道这里还隐藏着什么秘密?事情还得从第一位宇航员加加林说起。

1961年4月12日清晨,在火箭巨大的轰鸣声中,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向人们道别说:“我去了!”然后,他一步登天,在330公里的高度飞行。全世界都为此而震动。那时候的中国,正处在超英赶美的热潮之中,苏联“东方号”发射成功自然对中国航天人触动不小。

就在这一年,20多个空军飞行员被选拔出来,集中到十一航校。当时没明讲,众人还以为真是像领导说的那样,搞歼七新机种的改装。但领导又批评他们,说他们不开窍,弄得大家摸不着头脑。搞了几个月,最后让大家回原单位,并说,你们都是搞飞行的,老这么中断是不行的。回去以后,要召之即来,随叫随到。

有人问究竟要干什么,回答说是往上干呗,也可能要突破航空事业。那时还不敢说航天——保密,但往上是什么,飞行员们心里多少都有些数,只是得不到肯定罢了。

1965年,在中央原则批准的空间技术规划方案中,提出在中国第一个人造卫星上天10年后,发射两艘无人试验飞船(飞船最初被命名为“大跃进”号,后改为“曙光”号),为此还安排了近200项研究课题。这期间,中国科学家们先后发射了多枚生物火箭,取得了一定成果。

为了进一步扩大研究项目,1966年7月15日,又用狗进行了飞行试验。T-7A(S2)型生物火箭就是为小狗上天专门设计的,生物舱内载有1只小狗、4只大白鼠和12只生物样品试管,还设有条件反射实验装置,用以观察在失重条件下动物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应。

钱学森说,中国发射载狗火箭,就是为载人航天做准备的。

1966年1月9日至2月6日,中科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和军事医学科学院在国防科委召集下,于京西宾馆召开了一次秘密的“宇宙医学、宇宙生物学规划会议”, 提到了宇航问题,但争论不小,未作决定。

1968年4月1日,载人航天被重新提起。由于正处于“文革”混乱时期,为从组织体制上予以保证,便成立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并在研究院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里成立了飞船总体室,进行载人飞船总体方案研究。同时,还集中力量组建了宇宙医学及工程研究所(即北京航天员训练中心),隶属由钱学森任院长的空间技术研究院。这个所负责研究在飞船内为宇航员提供安全且适宜人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并能在紧急状况下保证宇航员的安全。

此后,中国航天训练基地经常举行一些学术活动,钱学森也差不多都到会参加讨论。当时,总体方案研究焦点是研制可载几名航天员的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为此,飞船总体组先后完成了可载一、二、三、五名航天员的四种方案进行论证比较,寻找共性的关键技术课题。

1969年底,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边境局部冲突不断,一旦爆发大规模战争,临近中蒙边境的东风基地将首当其冲。中央决定在三线地方再建一个新的卫星发射基地。新发射场的重要原则是既要考虑长远发展,又要便于保密和施工。1969年12月,东风基地组成了一支40余人的选场勘察小分队,历时3个月,走遍了滇北、黔东、鄂西、川南、晋东西及洞庭湖、鄱阳湖等9省、25个地区的81个县,预选了16个方案,最后精选出3个预选点。

最初的选择并不是西昌而是越西,上报之后,还得到了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批准。越西位于四川凉山境内,四面环山,地形隐蔽,其优点是战略地位稳定,向东北发射大倾角卫星和飞船时,一、二级火箭落点比较安全。但随后复查时,却发现越西存在着电力供应紧张、交通不便、施工量浩大等缺陷,因此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争论之下,东风基地决定第三次对越西实地复察,并对西昌进行补充勘察。

1970年6月,东风基地司令员李福泽和副司令员乔平率领有关人员到达位于大凉山腹地的西昌,实地复查在此建立宇航发射场的方案。在察看沙坝沟时,众人乘摆渡小船跨过安宁河,沿狭窄的小路及田间小道向沟内步行。下午,勘选人员到达波萝沟口,在小河旁的一棵桃树下打开地图,对准方位。

李福泽边看地图,边对照实地,连声说:“好地方,好地方!”

波萝沟口在两河汇合处有一块较为平坦的坝子,从沟口向北有一块梯田台地,长着绿油油的水稻。这里四周群山环抱,山外有山,非常隐蔽,作为发射场十分理想。

“这里可作为一个阵地,按两个工位考虑,一开始可以先上一个。”李福泽像当年指挥打仗一样,一手叉腰,一手指着地图说:“向西两公里的青杠坝,向东3公里的麻叶林,可作为下一步安排,再建两个阵地。这样共有三个阵地,或者五至六个工位。技术阵地可以放在杨家沟,一个技术阵地对应三个发射阵地。”

“赶羊沟那几座山头,可以考虑放光学测量设备。”乔平伸手指着远处,划了一个圈说。

返回西昌后,李福泽又听取了基建部工程科参谋陈德威关于西昌地震问题的调研情况。西昌地处安宁河断裂带,历史上曾发生过破坏性大地震。最近一次是1850年,西昌县城毁于一旦。作为新建的宇航场区,地震自然是一个很大的威胁。不过,这一带发生大地震的周期时间长,一般是100年至200年左右。

大家争论了半天,李福泽把手一挥,果断地说:“就这样吧。地震问题今天还不能深刻认识它,现在关键是争取时间,应该下决心了!”

从地理位置上看,西昌的确称得上一座理想的天然发射场,其优越条件颇多:这里海拔高、纬度低,地形隐蔽,地质结构坚实。气候适宜,水源丰富稳定,交通和通讯条件比较理想,距发射场50公里处是西昌飞机场,跑道长3600米,可以允许C-130、安-124和波音747等大型飞机起降。发射场距离成昆铁路和川滇公路都不远,加之东面的金沙江航道还可以水路通达宜宾、重庆直至上海,这些条件极利于运输所需物资和卫星、火箭产品。另外,国家通信干线也紧邻发射场,可充分保证发射试验时的通讯,算是得天独厚,占尽了地利。

1970年10月14日, 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宇航发射场由越西改至西昌以北的松林地区,其代号为“7201”工程,意思是在1972年前完成主要工程,准备执行任务。

当时的初步打算是,在西昌布点建立飞船发射工位,在北京精心挑选、培训第一批宇航员,这两项工作都在高度保密中实施,宇航员不知道发射工位建在哪里,西昌也不知道国家在秘密培训宇航员。但由于受综合国力、技术条件、交通运输等因素影响,航天发射工位论证后一直没建起来。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于1982 年交付使用,两年后发射了第一颗通信卫星。1985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正式对外开放,承揽国际商业卫星发射业务。从单一型号火箭发射到多种型号火箭发射,从发射国产卫星到承担国际商业卫星发射,从发射地球同步卫星、极轨卫星到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有着20多年发射历史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现在早已名满天下。

如今,在离2号发射架两公里远处,当初准备建飞船发射工位的地方,曾为飞船发射准备而修建了3条隧洞、5公里铁路线。虽然从修建起来就搁置未用,但1号位发射场坪依然像一个梦一样,被完完整整地保留在了那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西昌   越西   发射场   东风   宇航员   飞船   阵地   中国   火箭   秘密   基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