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朱元璋建储对“蓝玉事件”所造成的影响

文|喜闻Talk

编辑|喜闻Talk


朱标朱元璋嫡长子,在朱元璋登基后被封为太子,并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蓝玉太子妃的舅父,因为想要维护太子之位,所以,他与觊觎皇位的燕王的关系不好。

燕王为了夺取太子宝座,他假意装出一副仁慈的样子,以博得父亲的欣赏,然后等待机会,铲除反对他的人。

但是,由于政见上的不同,明太祖太子两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最终,太子在政治上的失意疾病中死去。太孙年幼,涉世未深。

为了维护皇权明太祖在燕王朱棣怂恿猜疑心驱使下,制造了蓝玉党案。

一、建储与蓝玉党案的关联

“蓝玉事件”朱元璋胡惟庸事件之后,又一起杀害了明朝文武将领的案件。

关于这件事的起因,明史上有很多种说法,观点也有很大的分歧

朱元璋建储与“蓝玉”事件之间的联系,在以往很少有人注意到。

朱标朱元璋的嫡长子。太祖登基后,根据封建时期的“嫡长子”制度,立标为“太子”

加大对其的教育培养力度:

“选勋德老成及新进贤者,兼领东宫官”,从龙文武将臣,李善长,徐达,常遇春,都被委以重任,辅佐太子。

他们“以道德辅导太子”,“规诲过失”,让太子自幼就能培养出“德性”,将来能做一个贤德、爱民的君主。

太子作为准天子,必须要承担起国家军事上的重担。

更何况,唯有治国有方,方能国泰民安,方能朱氏万古长存。

但这并非一夜之间就能完成。

朱元璋历史自身的实践中认识到,要想获得治理国家的经验,必须通过长期的实践来提高自己的处世技巧。

所以,太祖洪武五年的12月就即令太子预政。

洪武十年六月,诏“令自今政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

告谕太子:

“吾特命尔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让太子正式实习政事。

他总结了自己治理国家的经验,总结出4条治理国家的原则:

“惟仁不失于疏暴,惟明不惑于邪佞,惟勤不溺于安逸,惟断不牵于文法。”四者之用。“皆心为权度”。

太祖精心培养下,太子勤勤恳恳,努力学习,不断摸索为君之道。

但两人的出身不同,受过的教育也不同,生活经历也不同,所以两人治理国家的方式也不同。

太子标生性仁慈,又长期接受儒学的熏陶,所以,他看起来,就像是一个儒生。

太祖提倡:

“以猛治国”,以牢狱、密探、死刑来镇摄天下。

但是,太子周公孔子的思想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提倡“宽大仁慈”。

在他的晚年,他曾对皇太孙说:

“吾当乱世,刑不得不重。汝当平世,刑不得不轻。”

他不容许太子以宽仁之道治理“乱世”。

为了保证太子不会违背皇帝的意愿,在他被命令预政第二个月(也就是洪武十年七月),太祖就设立了通政使司,“负责接收京外奏章,并在上朝之前,将奏章上奏之人,一一批阅。

午朝之时,有臣子所言,有密报,随时奉上。”

通政使司,“通上下之情,以达于天下之政。”

这是太祖掌管朝政的一种手段,也是监视储君的一种手段。

这一年的12月,他给韩国公李善长等人下了一道旨意:

“前者令皇太子躬听朝臣启事,欲其练习国政、恐听览之际处置或有未当。自今诸司政事启于东宫者,卿等二三大臣更为参决可否,然后奏闻。”

这是一种制约太子的手段。

如此既可让太子练习国政,又不致于皇权旁落。

但从那以后,太子殿下在处理事务上,依然是仁慈宽厚。

史书上说:

“厥后百官奏事,(太子)裁决明敏,及以宽仁、故刑狱多所平减。”

太子的所作所为,必然会让太祖陛下心生不满,心生疑虑。

家族国家的角度来看,帝王教育培养太子的责任;从实际的权利集中化角度来看,也应该对太子的权利加以制约。

朱元璋常说:“汉代江充之事可为明鉴。”所以,明太祖太子朱标,也就是因为政治上的不同,而逐渐产生了裂痕。

这一点,在明代的野史上,徐祯卿《翦胜野闻》中,有一篇文章,说:“陛下杀人过多、恐伤和气。”

二、蓝玉党案发生诱因

洪武24年,太子朱标巡陕返京,太祖命詹徽协助太子查监。太子简如前:

“(詹)徽辄重附,而先人奏。至太子奏帝,帝曰:徽所执是法也。”

《明史》《明实录》都说,太子从陕西返回京后,一病不起。

再加上他在处理政务的时候,一直被他父亲安插在他身边的眼线牵扯,他的情绪很低落,病情恶化,不到半年就去世了。

朱元璋没想到太子这么快就死了,这个消息让他很守打击,他必须重新考虑接班人的问题。

为了防止出现继承权的冲突,朱元璋在洪武25年9月,立朱允文“皇太孙”。

朱允文太子的次子,今年十六岁,他的母亲是吕氏,和他的父亲有几分相似,都是“仁慈”二字。

但是年轻的太孙在政事上没有经验。

况太孙并非常氏所出,常氏早在洪武十年就去世了。

所以,他和蓝玉的交情,并没有太子那么深。

蓝玉朱元璋的老乡,也是开平王常遇春的小舅子,在明朝的历史上,他被誉为“勇猛无畏,所向披靡”。

常遇春徐达去世之后,他率领大军击溃了元朝残余力量,得到了太祖的赏识,被册封为凉国公。

洪武四年四月常遇春的女儿被册封为太子妃,蓝玉即是太子的舅父。

这一政治联姻太祖通过联姻,将皇室功臣进行捆绑,从而使功臣群体能够持续成为皇权的大助力的策略。

同时,也表达了太祖想要让蓝玉更好的辅佐太子的意愿。

作为太子妃的舅舅,蓝玉也是尽心尽力的帮助着太子。

史载:

“太祖曰:“诸子中燕王仁孝有文武才略,能抚国安民,吾所属意。'……太子闻之,密以语凉国公蓝玉。”

足以说明,蓝玉太子之间的关系,的确是非同一般,每当有什么大事,太子都会和蓝玉商议,将他当成自己的心腹。

如果不是太子死的太早,蓝玉也不会死。

但是,在太子去世之后,太祖担心太孙无法控制群臣,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便在燕王怂恿下,对那些心高气傲的人进行了清洗。

而蓝玉,却是第一个受到攻击的人。

太子还活着的时候,蓝玉确是仗着自己的功劳,嚣张跋扈。

对于这样一位狂妄有功之臣太祖的反应却是“闻之不乐”、“切责玉”。

最初,封蓝玉“梁国公”“因有罪而改为凉”,“镌其过于券",“数谯让”。

三、对蓝玉党案进行分析

为什么朱元璋“雄猜好杀”,没有在这个时候杀死蓝玉

笔者以为,除了此时诸王还需要有一位老将协助他们共同藩边外,更多的原因还在于太祖太子、蓝玉三人的关系决定的。

正如前面所说,蓝玉皇子感情很好,感情也很好。

而且,作为一个在朝堂上摸爬滚打了这么久的人,他有足够的实力驾驭蓝玉。

蓝玉虽然仗着自己的功劳,心高气傲,但也要受到诸王之势的约束,不能为所欲为。

换句话来说,就算蓝玉欲要谋逆太子也可以用其他王爷的力量来牵制住他。

所以,明朝皇帝对这些有功之人,都是用《铁榜》和一道圣旨来震慑,比如《武臣大诰》《武臣敕谕》、《武士训诫录》,希望他们能够改过自新,为太子效力。

但是没想到,太子年纪轻轻就死了,太祖想要利用太子控制蓝玉的计划,也就落空了。

虽然蓝玉没有参与叛乱,也没有参与阴谋,但他还是在太子去世的第二年,就被处死了。

蓝玉洪武二十年被封为镇守北方的大将,并在此期间取代冯胜统领北方的军事。

洪武26年,他被判“谋反”,满门抄斩。

不得不说,蓝玉的功劳太大了,所以才会如此嚣张,对自己的位置很是不满。

作者以为,蓝玉之死,除了以上提到的“太祖”这一内在原因之外,更与朱棣妄图篡夺太子之名密不可分。

燕王棣是太祖的四子,但他不是长子,也不是嫡长子,按照先祖的规矩,他不会受到优待。

不过“燕王智虑绝伦,雄才大略,酷类高帝。”

从他被册封为燕王开始,他就展现出了过人的才华。

当时李文忠正在燕王府中守卫,朱棣和其他几位王爷都在凤阳居住。

在致李文忠的书信中,他说道:

“所有官殿,相度可存者存,若无用者拆去,须要停当。”

不过,他并没有像太祖所想的那样,去做一个忠心耿耿的臣子,反而在等待机会,夺取皇位。

史载:洪武十五年(1382年),马皇后崩逝。

秦、晋、燕、周、楚五王,入京奔丧。

丧事之后,皇帝挑选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僧人,分侍诸王,并向马后献上自己的祝福,姚广孝被送到了燕王身边,十四岁出家,精通阴阳之术,法名道衍。

他和燕王一见如故,就私下里对朱棣说:“如果你能让我跟随你,我一定奉上一顶白帽子给大王戴。”

王上加了白子,称其为"皇";燕王意会,与之偕回北平。

这件事,在《明史》《明实录》中都没有记载,只有一句话:

“高皇后崩,太祖选高僧侍诸王,为诵经荐福。”宗渤时为左善世,举道衍。燕王与语甚台,请以从,至北平,住持庆寿寺,出人府中迹甚密,时时屏人语。”

这些暗号很有可能是关于篡位的。但在太祖太子还活着的时候,他却不敢造次,始终保持着谦卑的态度,免得惹人怀疑。

蓝玉曾问过朱标“殿下,你觉得陛下最喜欢的人是哪一个?”

太子说:"没有比燕王更好的了。"蓝玉说:"我也是这么想的。"

而且,我看到了燕王“得军民心”的一幕,“百姓都说,这是一位有气节的君主。"

“又闻望气者言,燕地有天子气,殿下宜审之”,燕王非常谨慎。

从这一点就能看出来,燕王早就对皇位虎视眈眈,只是因为太子对他有所防备,晋王对他的态度也不是很好,所以他才会装出一副忠厚老实的样子,可这样的虚伪,往往会暴露他的真实意图。

蓝玉作为太子妃的舅父,当然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维护太子储君的地位。

所以,蓝玉才会劝说太子,让他小心一些,免得他野心太大。

但是,太子却没有任何的反应。蓝玉燕王的矛盾激化,却是因为太子的健在,“太祖末年大政大议悉付太子暨太孙参决”。

朱棣也不会无缘无故的对蓝玉下杀手,免得被太子抓住把柄。

然而机会很快就来了,洪武25年4月太子因病去世。

这样的机会,燕王当然不会错过。

据《明通鉴》载:

“及太子薨,燕王来朝,颇言‘诸公侯纵盗 不法,将有尾大不掉忧。’上由是益疑忌功臣,不数月而玉祸作。”

这似乎是所有人都认同的观点。作者认为,这一观点仍有争议。

《明通鉴》明朝史书极具历史价值的一部著作。

《明太祖实录》上的记载,也不是绝对可靠的,朱棣曾经两次下令,对这本书进行了修改,这本书上的内容,早被篡改得面目全非。

所以,不管是《明史》还是《明实录》,都无法将那些对燕王不利的历史事实真实地记录下来。

《明通鉴》的记载,虽然不能完全否定“为有功之臣”的说法,但至少可以肯定,即太子死后,燕王肆无忌惮的向蓝玉开刀了。

再者说,就算太子驾崩后燕王不归朝,也可以利用自己父亲安插的眼线,煽起太祖对有功之人的猜疑,从而铲除自己的敌人。

可以说,这件案子,就是燕王借着自己父亲“多猜忌”的心态,怂恿太祖,为自己将来谋朝篡位铺平道路。

总而言之,蓝玉一伙人是朱元璋立储,而引发的皇室斗争的产物。

蓝玉元功宿将,也是太子妃的舅父,他当然要维护太子的地位与凯觎太子之位的燕王为敌,这是毋庸置疑的。

太祖努力栽培太子,希望他能继位,但却对他百般掣肘,以致他郁郁寡欢,英年早逝。

太子去世之后,太祖想要利用太子掌控蓝玉的美梦破灭。

生怕太孙将来无法掌控朝堂上的所有人,为了巩固皇朝统治太祖燕王的怂恿下,将蓝玉和其他有功之人全部处死。

然而,历史并没有按照他的意愿发展朱元璋死后三年,他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皇权,就被藩王夺去了,这是他生前怎么也没想到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国政   通鉴   明朝   舅父   燕王   明史   皇权   太祖   长子   太子   深度   事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