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极阴的嘉靖皇帝与极阳的海瑞

读完刘和平著《大明王朝1566》,心中生出了许多的佩服和感叹。

佩服是因为其要想写比较严肃的历史小说(相对于胡编乱造的穿越剧而言),首先要对历史事实相当熟悉,其次要对人物之间的关系熟悉,还要对人与人之间各自地位和情形之下说话做事细细揣摩,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最终才能还原出当时的历史事实。

作者通过冬季无雪、周云逸被杖毙的事件开始,一步步展开了一幕历史大剧。周云逸引出的是御前会议问题,继而引出神秘的嘉靖帝朱厚熜、老辣的严嵩、嚣张跋扈严世蕃、老成的徐阶、直言快语的高拱、思维缜密的张居正、手握披红重权的吕芳等人。随着裕王朱载垕(后来的隆庆皇帝)世子朱翊钧的诞生又引出裕王和李妃。

至此,四大势力已经出场,一是神秘莫测明帝国最高权力的掌握者嘉靖皇帝;二是严嵩严世蕃为代表的“严党”;三是裕王为核心的“太子党”;四是吕芳为代表的“阉党”。

由国库亏空,引出的解决之策是在浙江改稻为桑,依靠出口丝绸来获得利润。这项看起来很美的“国策”,在执行过程中,却变成了织造局、浙江官吏和丝绸巨商对百姓的田产的鲸吞阴谋。百姓一定不愿踏青苗改桑田,这些人就故意在修河堤时偷工减料,利用端午之汛造成淳安、建德二县成为洪泽之国,借此机低价购买稻田。

裕王为首的徐阶、高拱、张居正,谭纶则推荐和启用了海瑞和王用汲;严世蕃则推荐了书生意气的高翰文执行高翰文自己提出的“以改兼赈,两难自解”。与此同时,另外一个十分复杂的人物胡宗宪出场。严嵩与他有师生之谊,然而他却非严嵩的私人,而是一心为国,重用戚继光,为平定东南倭寇而费尽心机。浙江的郑泌昌、何茂才与制造局杨金水、丝绸商人沈一石沆瀣一气,压低田价、放出倭寇,继而诬陷齐大柱通倭,欲要斩首,借此威胁众人卖田,从而改稻为桑。

在最关键时,海瑞登场,以其刚直,力挽狂澜,救下齐大柱。沈一石看出苗头,把买田的粮变成赈灾的粮,想以此自保。国库的亏空问题没有解决,北边鞑靼寇边,东南灭倭大战在即,于是严党和阉党就想抛弃沈一石。可沈一石只是人人以为的富商,实际上已经在这些官僚敲骨吸髓的敲诈剥削之下变得一穷二白,只是一个空架子而已。沈一石自焚,高翰文被捕,锦衣卫的到来,让织造局的杨金水十分惶恐,如坐针毡,最终疯掉。郑泌昌何茂才也由高高在上的一省之尊变成了阶下囚。海瑞刚正审判下的供词,因为担心牵连到自己的脸面,嘉靖皇帝没有看就投入香炉中焚烧。浙江的贪墨大案就这样以郑泌昌何茂才抄家问斩而不了了之。

其中,李时珍作为医生出现,但又作为政治的旁观者,对时局看得一清二楚。往往借治病而论政治,且能一语中的。不为良相,就为良医。良相良医,本为一体。

裕王势力想要的“倒严”目的并未达成,整场斗争中,下场的仅仅一个疯了的阉党杨金水,一个对官场而言无足轻重的沈一石,一个书生意气,不知官场深浅被下狱的高翰文。唯一的收获就是海瑞和王用汲初露峥嵘。尤其是海瑞,此时已经有了要给皇帝写古今第一直言谏书的想法。

后因为盐税分配问题,嘉靖终于下定了倒严的决心,把严世蕃、罗龙文、鄢懋卿等人革职。但新继任的内阁,面对严嵩留下来的烂摊子,十分无奈。嘉靖皇帝崇信道教,打坐修醮吃仙丹(毒药)建宫殿,内阁开支预算要照顾他建宫殿的欲望,各地官员又趁机中饱私囊,贪墨无度,让诸多官员无法过年。最终爆发了一场几百京官上疏要求内阁做出解释的抗议。

此时,吕芳已带着他的干儿子被贬往南京为洪武帝守灵,司礼监秉笔太监陈洪大施淫威,带锦衣卫杖打百官。此时,海瑞被紧急派往京郊赈灾。

嘉靖帝因百官不愿上贺表表达他们的不满而延期乔迁,在裕王的安抚之下,在各部堂官的逼迫之下,诸官最终向嘉靖低头服输,纷纷献上贺表。只有海瑞一直拖延,最后一个献上。嘉靖最想看的就是海瑞的贺表,想看看,这个人的屈服。可是打开后,却看到了他让他触目惊心,每个字都变成了刀枪棍棒和飞驰的羽剑,一口血喷了出来。

这封“天下第一直言”的上疏,引起了官场的超级地震。皇帝要查出党羽,人人想开脱,疾风知劲草,板荡知忠臣,谁是真君子,谁是伪君子,一目了然。等到查清,海瑞此上疏与所有人无关之后,嘉靖冷静了下来,真心佩服海瑞。他曾得到一个乾卦,上面三横,下面三横。他自认为自己是九五之尊,下面三横是海瑞。早晚此二阳要激荡和交汇。其实,经过常年的幕后操纵和崇信道教,他的阳实际上是阴。海瑞这柄利剑,砍向的正是明朝官场病态的源头--嘉靖。

在事实面前,嘉靖妥协了,反思了,深刻地检讨了自己,但又不肯放下自己那点最后的可怜的自尊,仍然卖弄文字,不过,最终,又通过跛脚的黄锦传旨,留下了海瑞的性命。

嘉靖去世,裕王登基,是为隆庆帝。隆庆帝,虽然孱弱而好色,但在徐阶、高拱、张居正的辅助之下,明朝反而焕发了活力,待到万历皇帝朱厚熜即位,张居正获得了李妃充分的信任,与冯保联手,开启了清量田亩,抑制豪强、裁汰冗员,推行一条鞭法的张居正改革,为明朝带来了最后的辉煌。


因为历史人物多接受过很长时间的文言文教育,所以历史小说在语言上要求有或多或少有文言的味道,词汇量要大,语言要简洁,否则就会过于直白,没法进入到历史人物的对话氛围中去。

除了能还原历史氛围外,还有一个很重要,就是要进入到历史人物的心里去。以五四为分水岭,时代价值沧桑巨变,古人价值观念上与今日大不相同,诸如皇权之下的等级尊卑观念、四民区别、愚忠愚孝思想、朋党观念、沽名钓誉、以义取利的伪君子思维、宦官思维、家庭中父权和夫权观念等等,都会影响人物的言行。如果不懂人的心,苛求古人,一看就知道思维过于简单,全是在说外行话。

除此之外,在艺术塑造上大家已经普遍不认可那些“脸谱化”的扁平人物形象,要有血有肉,要活灵活现,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点小九九,有的人多一些,有的人少一些。

以上这些都是历史本身的敬畏,但,一个好的小说作家不仅仅要表达出历史的敬畏和还原,还要表达出自己对历史的反思。

以上这些作者都做到了,这部书与刘和平的另外一部书《雍正王朝》可以看做是历史小说的典范之作。

感叹是指对明朝历史兴亡的感叹。

有明一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贫苦,自农民起义大潮中建立帝国,最终也因农民起义而亡,如果明代皇帝都能牢记农民起义的缘起,体恤民生,必不至于此。

历代官僚贪墨,层出不穷,惩治贪墨,莫严于洪武,然洪武之后,明王朝官员之贪墨令人瞠目结舌。

明代藩王日益繁多,根由在于朱元璋,到中后期,明代财政不堪重负。

嘉靖不是嫡系继承大统,小宗入大宗,导致了朝臣态度的傲慢,而嘉靖要争取自己的名分,争取皇权的实际掌握,于是就出现了玩弄权术,两派,三派互相争斗,皇帝坐收渔翁之利的情形。这样把君臣一体,荣辱与共的政治生态破坏殆尽,于是党争不断、内耗不断,连太监内部也出现了勾心斗角,相互倾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嘉靖   崇信   金水   阉党   大明   皇帝   明朝   王朝   农民起义   浙江   官场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