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被敌人攻到莫斯科了,俄国人才知道怎样打仗吗?

作者:鏖战时刻

拿破仑.波拿巴是欧洲历史上最成功的军人、政治家和皇帝,一生经历战斗无数而且创造了非常高的胜率,其中以奥斯特里茨大捷为标志的胜利载入史册 。最终,拿破仑失败退位并孤独地在流放地病故,这一切的转折点就是1812年的俄法战争。


这场战争之后,在反法同盟逼迫下拿破仑第一次退位,尽管很快重返国内夺回政权,但仅仅是回光返照,在滑铁卢战役失败后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有不少人认为,西班牙战争不断地放血才造成了拿破仑帝国最后的崩溃。在笔者看来,这种说法和“二战是西方盟国的功劳,和苏联关系不大”一样可笑。西班牙半岛的战斗是拿破仑帝国的溃疡和慢性失血点,但真正让它失去行动能力,只能被动挨打的原因就是俄法战争的失败。



征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810年,中西欧大陆上从伊比利亚半岛一直到涅曼河,这些地区不是被拿破仑帝国直接统治就是成为迫不得已的盟友,包括一直反对法国的奥地利和普鲁士等传统敌国。


唯二的例外,一个是大英帝国,强大的皇家海军在特拉法尔加海战大捷后,让所有敌人望海兴叹;另一个是俄罗斯帝国,贫穷落后但幅员辽阔。在第五次反法同盟中,俄国持与法国保持友好关系,没有参加,但是拿破仑实行“大陆封锁政策”极大地损害了沙俄的利益。


特拉法加海战

法国能够提供的最多的产品是以香水和丝绸睡衣为代表的奢侈品,而当时的世界工厂是英国,俄国最需要的工业产品只有英国可以保质保量的提供,而当时俄国的最大出口商品是粮食,这也是英国最为需要的,所以根本不可能让俄英两国长时间隔绝。


俄国还是与英国积极贸易,并退出了与拿破仑的同盟。这让拿破仑大为恼火,俄国已经成为欧洲大陆仅存的、阻挡拿破仑称霸欧洲的一块顽石。


1810年底以后,拿破仑就开始准备征服俄罗斯,1811年俄法双方都知道对方的决心,各自备战。法国纠集了欧洲大陆尽可能多的武装力量,组成了有史以来欧洲乃至世界最强的军队,共有110-120万不等的说法,其中的61万人将随他入侵俄国。为了保障后勤,早早地在边境地区构筑了9座兵站,做到粮草充足以保障法军的行动,但最大的问题是运输。

这个时代的运力是由5424辆马车和2400辆牛车组成的辎重队(分成26支运输队)。这就需要20万头挽畜(此外还有11万匹战马),每头挽畜每天要消耗近20磅饲料。据计算,近1/3的随军粮草都被挽畜消耗了,这显然难以长久维持一支远离兵站或给养地的前方部队了。


拿破仑以前主要是在地域狭窄的西欧地区作战,远征埃及时因粮于敌,没有在后勤上有这么大的考验。而且当时对俄国地域的广阔,道路的低劣缺乏实际认识和准备,这都为最后的失败埋下伏笔。这支远征军主体已不是由法兰西民族组成了,里面有欧洲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人员。即使像奥地利和普鲁士也分别出动3万和2万人参与远征,可以想象指挥协调与保持士气的难度有多大。


俄国这边也开始征集军队,武装人员,这时的英国也是尽可能提供支援,但是因为地理缘故提供有限。幸好这时的武器装备还相对简陋,青铜铸造的火炮俄国还掌握的比较好,步枪在射程威力上还不能取代冷兵器,当时苏沃洛夫元帅说出那句名言“刺刀是好汉,子弹是笨蛋”是非常贴切当时的实际。骑兵方面哥萨克骑兵是俄国的历史和民族传统,就更不用说。


苏沃洛夫元帅

在实战经验和组织能力上,俄国与法国就是天上地下了,当时除了少数高级将领对此有清楚认识,其他人包括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还抱有侥幸和优越感(仿佛奥斯特里茨战役不是他瞎指挥打输的)。当时还有一个大隐患就是南方的奥斯曼土耳其,俄土第七次战争已经在1806年开战迟迟没有结束的迹象。而且拿破仑大力支持奥斯曼,已经形成了西南两面夹攻的架势。


在关键时刻1811年4月,米哈伊尔·库图佐夫元帅,被任命为多瑙河集团军司令赶赴南线,临行前被要求尽快结束战争。经过艰苦的战斗,战争爆发前的1812年5月16日奥斯曼土耳其认输,签署条约停止战争。在最后一分钟俄国避免了双线作战并且与北方的瑞典签订协约从而使只有西面一条战线。记住库图佐夫元帅,在本篇文章里他是绝对的主角。


库图佐夫元帅

1812年6月24日,随着拿破仑惯例的简短有力命令“前进,渡过涅曼河!”战争开始了。



战争初期

这场战争,拿破仑是不宣而战。一昼夜之后得到法军入侵的消息,可笑的俄国沙皇还企图以和平方式调解双方冲突。于6月26日,沙皇派警察总监巴拉索夫将军给拿破仑带去一封亲笔信。但是剑已出鞘的拿破仑拒绝了和谈,俄国方面只好应战。


战争一开始俄军就按照战前计划开始让部队后撤,并准备大迂回法军,一举将入侵法军吃掉。但执行起来以后才发现拍脑袋的作战计划没有执行的可能,不得不放弃。在连续几次交战后,苏格兰贵族后裔的陆军大臣巴克莱·德·托利伯爵开始执行“后退决战”的策略,指挥部队且战且退,把法军引向腹地拉长法军后勤补给线。


被贬低的巴克莱元帅

一直到斯摩棱斯克城下拿破仑准备两线迂回包抄俄军,双方不得不在城下一场大战,尽管打破了法军的设想,但俄军不得不放弃斯摩棱斯克——莫斯科的门户。这时巴克莱受到猜疑,地位已经极端不稳,8月29日刚刚从南线赶回来的库图佐夫接过了指挥权。


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急切要求阻挡法军保住莫斯科,库图佐夫赶回后,就一直勘察地形准备物资,想在对俄军有利的位置打一场决战。一个叫博罗季诺的小村子进入了他的视野。这里有沼泽森林,地形破碎易守难攻,离莫斯科只有125公里,便于补给,也与莫斯科保持一定距离,进退得宜。



最关键的一战

9月3日,俄军开始在博罗季诺整修工事,囤积物资集结了包括44个重炮连和58个野炮连并且修筑了适合防守的凸角堡和炮兵高地。


博罗季诺战役

巴克莱指挥部队防守中央及右翼阵地,著名的俄军第一骁将彼得·巴格拉季昂亲王防守左翼。巴格拉季昂亲王是格鲁吉亚王族后裔,上将,苏沃洛夫和库图佐夫最放心的战场指挥官,一向承担最困难任务。这里有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三个设施简陋的凸角堡,是整场战斗最激烈的地方。


拿破仑赶到战场后视察地形,决心首先夺取孤立在战线左前方的堡垒,并以此为出发点向俄军左翼主攻右翼牵制的基本作战计划。9月5日首先由达武将军发动进攻取得有利的出发阵地,9月6日双方继续准备,没有爆发大的战斗。


俄军第一骁将巴格拉季昂上将

9月7日凌晨六点,法军首先进攻巴克莱的阵地,俄军被击退后又重新夺回阵地,这是一整天激战的开始。这场战斗双方从一开始就打得难解难分,仅从最后法军伤亡38名将领,俄军伤亡26名将领就可以看到战况的激烈。


战斗刚一开始法军猛将达武元帅的战马就被击中,达武坠马受伤经过包扎又上前线指挥。巴格拉季昂在战斗中左腿被弹片击中,受伤倒地对赶来后送他去治疗的副官说:把部队交给巴克利指挥,我很抱歉不能再与你们一起战斗了,对不起。9月12日,他因伤重去世(1944年苏军大反攻的计划代号就是他的名字)。


达武元帅

《战争与和平》中的安德烈公爵就是以他为原型塑造的,托尔斯泰的这本小说为什么写得这么好?他的先祖托尔斯泰将军在法军冲上炮兵高地时,擎起战旗高呼“乌拉”领着打完炮弹的炮兵,和刚赶到的轻骑兵,以马刀、刺刀、火炮通条、推弹杆和拳头牙齿,把缪拉元帅指挥的法军从阵地上赶了下去。


激战至半夜,双方精疲力尽不得不停了下来,库图佐夫元帅视察阵地后下令后撤,此战至此结束。

这场战斗,俄军占尽优势,还是失败了。法军最精锐的5万皇帝禁卫军始终没有投入战斗,尽管拿破仑手下将领有两次要求出击但都被拒绝了,这支力量绝对是可以决定战场胜负的最重的砝码。此战,双方一天就伤亡6.6万,创下战史纪录。



战役影响

此战最大的影响不是胜负,而是让俄军高层认识到在一场或者几场正面对决中是不可能战胜法军的。在向莫斯科后撤过程中,沙皇和某些将领依然想再打一场,已经选好新的战场并开始做准备。


菲利村会议

9月13日库图佐夫在菲利村一个农家召开军事会议,包括托尔斯泰将军在内的10名将军出席,为了鼓励畅所欲言此次会议没有会议记录。最后库图佐夫元帅下定决心撤出莫斯科,由他来承担所有责任。在极大压力下,元帅的亲信听到半夜他压抑的哭泣声。


后来,拿破仑在饥寒交迫中撤出莫斯科,在后撤过程中差点成为俘虏。拿破仑写道“在我一生的作战中,最令我胆战心惊的,莫过于莫斯科城下之战。作战中,法军本应取胜,而俄军却取得了不可战胜的权利。”


饥寒交迫的法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7

标签:莫斯科   奥斯曼   洛夫   拿破仑   俄国   俄军   俄国人   沙皇   欧洲   元帅   敌人   战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