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称他“灵秀聪慧超出常人数十倍”,孙中山破格为其题写书名


苏曼殊

1889年,旅居日本横滨的苏胜(号杰生)先生,把自己6岁的儿子苏戬送回中国老家—-广东香山县沥溪村苏家巷,想让孩子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这一决定,便诞生了一个大名鼎鼎的苏曼殊。

在苏家巷祖宅,苏曼殊读书长大,有欢愉的时光,更多的则是辛酸的日子。直到13岁离开,就再也没有返顾了。


随着城市建设的扩展,苏家巷已经拆除了。还好,苏曼殊读书的地方---沥溪简氏宗祠和苏曼珠故居还在。

清道光年间(1821-1850),苏曼殊的祖父苏瑞文因为做茶叶生意得法,积攒了些财富,在此购地建房。这故居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了。青砖围墙,上部墙围处画着简单的几何型图案,清秀淡雅。随墙的院门建在西侧,门额上,一块棕红色的木质牌匾,不知是何人题写的“苏曼殊故居”,字迹若行云流水,笔精墨妙,挥洒自如。

苏曼殊故居塑像


推门进入小院,门廊连着天井。天井中央迎面是一尊苏曼殊铜像,铜像的基座上刻有百十字的人物简介。左侧是一排青砖土木结构的平房,分别是苏曼殊居所和他叔父的祖屋及灶间、杂物间等;右侧是爬满蔓生绿植的围墙,空隙间挂着几个铭牌,分别写有陈独秀、郁达夫、周作人、于右任对苏曼殊的评语。细读这些大咖们的话,无不让你感受到苏曼殊在当时文化界的影响力。

小院青砖黛瓦、青台石路浑然一体,整个故居建筑错落有致、小巧精致,古色古香,处处彰显的岭南风情。身在其中,隔离了外界喧嚣的世界,让人有现代与古代的时空交错感。

苏曼殊,1884年生于日本横滨市。名戬,学名子谷,法号曼殊。是由父亲与日本的妾之妹河合若所生。出生三个月,生母离去,由姨妈河合仙抚养到6岁。到了开蒙的年龄,父亲让他随嫡母黄氏回到苏家巷,入简氏宗祠读书,直到13岁时离开。

沥溪村老家,童年的苏曼殊生活得并不快乐。家族人宗法观念极重,知道他是私生子时,大家都排斥他,对他很不好,认为他是异类。也或许是要为自己长点志气,不受族人待见的小苏曼殊,读书却极用功

九岁时,父亲自日本横滨返回香山。见族人不容小曼殊,曾暂短送他到香港学习。十二岁时,父亲又赴上海经商,没了靠山的小曼殊被族人虐待,被迫离家出走,到广州六榕寺落发为小沙弥,可不久却犯戒被逐。

苏曼殊故居远景


没有了去处,苏曼殊只得再回苏家巷。13岁的时候,他大病一场,族人把他置于柴房等死。幸有一位好心的嫂子,实在看他可怜,悉心照料,才日渐好转。可这次大病,也给他的身体造成了很大的伤害,致使其一直身体消瘦、经常害病。

病愈后,苏曼殊于1896年3月随姑母至沪投奔父亲,父亲送他到一所教会学校念书。可在上海,性情狂狷不羁的他,也不得父亲的喜欢,又受到父亲的一个妾的虐待。孤苦伶仃、少人关爱,他想起了在日本的母亲。1898年春,15岁的他东渡到横滨,寻找母亲,后入日本大同学校读书。他给自己起名号“曼殊”。因此前有出家为僧的经历,他的内心里一直藏着出家人的情节。在学校,他“常于暇时绘僧像,学念经,以为荣。所着之衣,所剃之头,一举一动,酷类僧人。同学咸呼之曰 ‘苏和尚’”。

此时的他,出家的情节愈发强烈起来。次年,他返回国内,在广州白云山蒲涧寺出家,曾在附近一座废寺闭关半年。大概是闭关期间想通了一些事,觉得自己应该学点本事。十七岁时,又重返日本大同学校读书,自修美术、诗词。

苏曼殊(左一)与柳亚子等友人的合影


日本横滨“大同学校”,后改名山手中华学校,建于1898年,是由孙中山先生首倡,当地华侨捐款的一座侨校,最初用广东话教学。四处漂泊、叔不亲舅不爱的生活,使得曼殊生性沉静,不苟言笑。再次入学后,他开始用功学习。梁启超来大同学校执教,课外选出五六名优秀的学生,特别于夜间加课,专攻中文以求深造,曼珠被录取。梁启超给的推荐语为:“这个学生天赋极高,灵秀聪慧超出常人数十倍。” 钱钟书先生曾在《围城》里写道:“东洋留学生捧苏曼殊,西洋留学生捧黄遵宪。留学生不知道苏东坡、黄山谷,目间只有这一对苏黄。”足见苏曼殊在留日教师和学生中的影响力。

已经成青年的苏曼殊,并不只闷头读书,对国内的时事、政治也十分关心。横滨是孙中山建立兴中会和革命者频繁活动的地方,大同学校师生有许多人都是孙中山的追随者,有“澄清天下之志”苏曼殊,很快从飘泊少年,走上反清之路,加入留学界的革命团体青年会,并成为其中活跃的一员。

苏曼殊


大同学校毕业后,1902年,苏曼珠进入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高等预科中学中国留学生部学习,同时钻研绘画。在东京,他的学习很清苦,为省油火费,竟不然灯。

1903年春,20岁的曼珠转入日本成城学校,学习军事,以期投身军旅,推翻满清。此后,他多次往来日本与祖国之间宣传革命,参加推翻清朝的革命活动。

为扩大革命影响,他用手中的笔,或写或画,进行革命宣传。极力主张为推翻清朝,革命党要敢于舍生取义。曾言:“蹈海鲁连不帝秦,茫茫烟水著浮身。国民孤愤英雄泪,洒上鲛绡赠故人。”“海天龙战血玄黄,披发长歌揽大荒。易水萧萧人去也,一天明月白如霜。”他以鲁仲连、荆轲自况,表达了自己投身匡救祖国大业而甘愿赴死之志。这一段时间,他写了小说《断鸿零雁记》,有绘画作品《雁荡观》《吴门闻笛图》《白马投荒图》《洛阳白马寺图》等,都起到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唤醒人们的革命情怀的目的。

苏曼殊画作


武昌首义成功,1912年初,革命军北伐,他迅即投身革命军机关报《太平洋报》工作。不久,经柳亚子介绍,加入了革命文学团体“南社”,并成为“南社”的重要成员之一。

在南社,苏曼殊尽显才华,与柳亚子的交情甚笃,其才华让柳亚子自愧不如,自以为相见晚。其间,苏曼殊创作了表达对社会现实不满、鼓舞民众的作品《女杰郭耳曼》《岭海幽光录》《呜呼广东人》《惨社会》《秋瑾遗诗序》《讨袁宣言》等。

苏曼殊创作的小说《断鸿零雁记》


可自少年时起漂泊不定的生活,严重地伤害了他的身体健康。1918年5月2日,苏曼殊留下八个字:“一切有情,都无挂碍”,在上海病逝。 “才如江海命如丝”,如此一位集才、情、胆识于一身的苏曼殊,在人间却只活了三十五年。孙中山先生出资葬他于杭州西湖孤山。生前他曾诗云:“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他终于可以静静地“归看浙江潮”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香山   宗祠   青砖   灵秀   日本   族人   故居   聪慧   留学生   书名   横滨   父亲   人数   学校   孙中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