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脊兽:从“手艺”到“守艺” 用泥巴“塑”就美好生活

甘谷脊兽,是一种传统民间工艺,广泛运用于古建筑和仿古建筑屋顶,盛名已久,享誉西北,尤以新兴镇永安村炼制的最为驰名。永安村全村几乎家家都能烧制,而其中要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脊兽”传承人张云中烧制的脊兽最为知名。

走进张云中家的脊兽烧制坊,场里的空地上堆满了各式各样的脊兽作品:有昂首长吟的砖青色龙首,有光泽晶莹的琉璃狮子,有形同火焰般绽放的莲花……各式花鸟虫鱼惟妙惟肖,飞禽走兽栩栩如生。

“祖辈四代都是‘泥巴匠’,自清末传承至今,已经有130多年了。”67岁的张云中是第四代传承人,他的太爷是一代脊兽大师人称“张大兽”的张海。深受家庭熏陶的张云中从小就对脊兽制作有着特别的情感,优于常人的天赋让他仅用了3年时间,就能独立完成脊兽的捏塑和烧制。如今,他与泥巴“揉”在一起已有近50个年头,他的脊兽作品因既具脊兽艺术的原始性和多元化色彩,又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做工精湛、造型别致而声名远播。

一团黄土泥,一把木刻刀,经过几番揉捏刻画,一个生动美观的脊兽泥塑便在张云中指尖形神毕现。“脊兽制作既辛苦又细致,每一个制作环节都要精益求精。一件作品从选土、泡泥、成型、捏画、雕刻到烧制需要两个月的时间,除了要心灵手巧,还要能耐得住寂寞,慢工才能出细活。”张云中告诉记者,虽说这些年在和泥和烧制上投入了新的设备,但主要的成型、捏画、雕刻等工序还是靠手工制作,技艺要求依然很高,必须“手手相传”。

身为非遗传承人,对如今的张云中来说,脊兽制作已不仅仅是一门安身立命、养家糊口的手艺,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我们手艺人其实也就是‘守’艺人,‘守’住老祖宗手艺的同时也需要不断去更新、去创新才能与时俱进,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学有所成后,不再满足于传统甘谷脊兽制作技艺的张云中积极引进河南洛阳的琉璃挂釉技术,让甘谷原本青灰色的脊兽披上了彩色“外衣”,为甘谷脊兽技艺注入了新鲜血液。二龙戏珠、双凤朝阳、蛟龙踏云、孔雀戏牡丹、鸳鸯闹莲等作品的相继问世,“刷新”了原本单一的脊兽制作技艺。

从“独门绝技”“传男不传女”到“愿学必教”“倾囊相授”,在以张云中为代表的第四代传承人的努力下,不断更新的制作技艺和不断扩大的制作规模,让甘谷脊兽制作技艺得以复苏和发展。在他们的带动下,永安村几乎家家户户都能捏塑和烧制脊兽,传统的脊兽题材也因此得以大大地拓展,脊兽制作技艺早已成为全村赖以生存的一大支柱产业和致富门路。目前,永安村有近500户人从事脊兽产业,同时还带动周边5个村近600多户人从事砖瓦和脊兽制作,从业人数达6000多人,累计年收益超1亿元。

【记者手记】

一把把甘谷乡间最普通的红黏土,一双双使惯了锄头镰刀的粗糙大手,一个个烂熟于心的生灵形象,一颗颗渴望致富的炽热心灵,经过岁月不断的磨砺和煅烧,才铸就了今天甘谷脊兽独特的魅力和神韵。而对于张云中来说,古老的脊兽不仅是一种祖先神灵与图腾崇拜的象征,更深深地积淀着永安村人虔诚的信仰和对美好生活的愿望。

新天水记者王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甘谷   泥巴   手艺   天水   永安   手艺人   慢工   细活   全村   美好生活   技艺   琉璃   独特   传统   记者   作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